歷史沿革
1942年德軍開始裝備該槍,命名為MG42式機槍。它是1939年由?>
德國的格魯諾博士根據
波蘭設計圖紙研製的。格魯諾博士的主要貢獻是大量採用沖鉚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該槍已生產100萬挺。 50年代,聯邦德國將該機槍改進成使用北約7.62×51mm槍彈,並重新命名為MG1式。該型號與原型不同之處僅是槍機結構和供彈機構作了些改變。一些原型MG42機槍也改成使用北約7.62mm槍彈。MG42式機槍的另一重要改型槍是MG3式,它的供彈機構不僅使用標準的DM1式彈鏈,也使用DM6式和美國的M13式彈鏈。
結構特點
MG式7.62MM機槍 廣泛採用點焊、鉚工藝,結構設計複雜,比較笨重。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膛口槍管助退器兼有消焰、制退作用;閉鎖機構為滾柱撐開式,仿形式槍機開鎖加速機構。
閉鎖時,位於槍機頭內的兩滾柱進入槍管節套凹槽後,被位於機體內的楔塊撐開,完成閉鎖。
開鎖時,兩滾柱在機匣仿形槽作用下使滾柱向內收攏開鎖,同時通過楔塊加速槍體後坐;供彈機構與MG34式機槍使用的相同,為開式金屬彈鏈,雙程輸彈機構利用槍機能量帶動。在槍機後退時,內撥彈齒帶動槍彈和彈鏈移動半個鏈節距;槍機復進時,外撥彈齒再帶動槍彈和彈鏈移動稍大於半個彈鏈節距。
擊發機構為利用復進簧能量擊發的擊針式擊發機構;發射機構只能連發射擊,機構中設有
分離器,不管扳機何時放開,均能保證阻鐵完全抬起,以保護阻鐵頭不被咬斷。
槍管復進裝置具有復進和緩衝雙重作用,它分別由4根
彈簧、推桿、導桿和頂圈組成,統一安裝在一個套筒內。作復進簧時,4根彈簧由前向後依次工作;槍管後坐即將結束時,4根彈簧同時工作,彈簧的綜合剛度大大增加,起到了緩衝作用。MG42式機槍槍管的更換裝置結構特殊且更換迅速。該更換裝置由蓋環和卡筍組成,它們位於槍管套筒後側,打開卡筍和蓋環,蓋環便迅速地將槍管托出。
該槍採用機械瞄準具,瞄準具由弧形表尺和準星組成,準星與照門均可摺疊。
發射德國或波蘭毛瑟98式7.92mm槍彈。
性能數據
初速----755m/s
理論射速----1200發/min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閉鎖方式----中間零件(滾柱)式
發射方式----連發
供彈方式----彈鏈
容彈量----50發
全槍長----1219mm
槍管長——533mm
膛線----4條,右旋
全槍質量(含兩腳架)----11.0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