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6鋼盔

M56鋼盔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裝備的M56型鋼盔,其外型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其“外形奇特甚至可以稱作古怪”,但其實“M56鋼盔和瑞士國防軍鋼盔、前南斯拉夫人民軍鋼盔並稱為歐洲軍隊鋼盔的美學典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56鋼盔
  • 外文名:M-1956 Helmet
  • 裝備部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等
  • 服役時間:1956年
  • 主要材質:特種鋼,小牛皮等
研製背景,研製過程,橫遭否決,重獲新生,

研製背景

M56鋼盔的源頭可追溯至二戰。早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之時,帝國研究院下屬鋼鐵特別研究分院便著手進行有關鋼盔防護性能的研究,該機構結合多種輕武器彈道分析結果,對當時各國裝備的各種鋼盔進行了大量輕武器和炮彈碎片試射試驗。後來,帝國國防科技學院接手了這項研究,負責人是該學院的弗萊和亨澤爾兩位教授。他們針對包括德軍M35型在內的許多國家軍隊裝備的制式鋼盔廣為測試,主要使用了當時德國和英美等國裝備的各種輕武器,以不同的射角和距離進行試射,從而對每種鋼盔的防護性能進行綜合評估。測試結果表明,大英國協軍隊自一戰起裝備的英國“湯米”式鋼盔綜合防護性能最差。儘管德軍M35型鋼盔在綜合防護性能上領先其他國家的制式鋼盔,但仍有許多不足。

研製過程

在發現當時沒有哪個國家軍隊正式裝備的鋼盔擁有無懈可擊的防護性能後,帝國國防科技學院立即開始一項全新的設計工作,目的是研製出一種防彈性能超越以往所有型號的全新鋼盔。很快,由沃爾金根鋼鐵廠試製出幾種新式鋼盔的樣品以供測試。1942年末測試工作結束,結果送交德國陸軍兵器部。
希特勒並不看好這項新式鋼盔的設計工作,已明確表示將其取消,但德國陸軍醫療稽查處提供的一份備忘錄挽救了這項設計工作。據這份備忘錄顯示,佩戴M35/40/42的德軍前線士兵在戰鬥中因鋼盔防護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傷亡人數正不斷增多。備忘錄還提到新式鋼盔將大大節省原材料和生產工時。此時德軍已開始裝備新式的M42型鋼盔,它相對原先的M35和M40型鋼盔簡化了一些生產工藝,但對所面臨戰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德國而言,M40型鋼盔的生產工時和耗費的原材料數量仍舊顯得太高了。於是,德國陸軍兵器部以這份備忘錄為準,違背希特勒的命令,悄悄採購了少量新型鋼盔並著手測試工作。
最初小批量生產的新型鋼盔共有四種型號,分別命名為A、B、BⅡ和C型。相比之下,A型在結構和外形方面與原來的M35/40/42系列鋼盔相差不大,B、BⅡ和C型改進不少。可最終只有B和BⅡ型通過首輪測試,德國陸軍兵器部分別向埃森公司和胡滕公司訂購了50頂B型和50頂BⅡ型鋼盔,並以其設計師的名字分別命名為塔爾型和哈茨型。這批新型鋼盔被送到柏林近郊的多布利茨步兵學院,由學員部隊對其進行戰地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兩種新型鋼盔的防護性能大大超過德軍裝備過的任何一種鋼盔,佩戴舒適性也極佳。

橫遭否決

希特勒對新型鋼盔的研製始終毫不知情。直到1944年秋,當B和BⅡ型鋼盔被呈報他審批時,他才知道陸軍兵器部竟在自己眼皮底下偷偷研製新型鋼盔。陸軍兵器部原以為這種先斬後奏的秘密行動能以研製出的兩種性能優異的鋼盔而得到希特勒的讚賞,並準備好一旦元首選定其中一種後便投入量產,還把新式鋼盔正式列裝後的型號定名M45。但等到的卻是希特勒將兩種新型鋼盔全部否定,禁止任何一種投入量產。
其實,希特勒做此決定,除了痛恨陸軍兵器部抗命偷偷開展新型鋼盔的研製工作以外,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只有M35/40/42系列鋼盔才配構成標準德軍士兵形象的一部分。因此,B型和BⅡ型鋼盔的量產工作最終都被無限期擱置。

重獲新生

蘇軍關於首次遭遇佩戴BⅡ型鋼盔的德國軍隊的記錄是在1945年柏林戰役期間,在一些蘇軍官方報告和蘇軍士兵的日記中都記載了遇到佩戴奇特外形頭盔的德國軍隊。其實這些德國軍隊正是由多布利茨步兵學院學員組成,他們參加了守衛柏林的最後戰鬥。後來在德勒斯登博物館展出了蘇聯紅軍繳獲的一頂BⅡ型鋼盔,其佩戴者在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將軍正式下令向蘇軍投降後繳械。
1949年,德國開始了長達40年之久的分裂。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蘇聯著手組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前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警察部隊。人民警察部隊裝備基於二戰中德國陸軍兵器部研製的A型鋼盔,形似納粹德軍裝備的M35/40/42系列鋼盔。加上其配發的極易使民德民眾與蘇聯紅軍軍裝混淆的黃褐色軍裝,而此時他們對蘇軍的牴觸情緒很高。
1956年初,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正式組建前夕,蘇聯要求這支武裝力量必須具備“社會主義德國特色”。剛剛成立的民德國家人民軍後勤管理委員會受命開發出一種用於裝備國家人民軍的全新鋼盔。具體要求是新型鋼盔在外觀上必須既不同於納粹德軍裝備的M35/40/42系列鋼盔,又不同於蘇聯紅軍裝備的鋼盔。因此,人民警察部隊原先裝備的鋼盔無法作為國家人民軍的制式鋼盔,新型鋼盔應具有很強的民德特色。
M56鋼盔M56鋼盔
很快,國家人民軍後勤管理委員會意識到這種需要的新型鋼盔早已設計完成並經過許多測試,這就是二戰中德國研製的B型和BⅡ型鋼盔。關鍵人物是國家人民軍後勤管理委員會找到的新型鋼盔首席設計師埃里希·凱森,他曾參與埃森公司和懷特烏特公司試製B型和BⅡ型鋼盔的工作。正是由於這兩種鋼盔曾被希特勒親自下令禁止列裝,使之得以與“納粹”劃清界線。這兩種鋼盔很符合蘇聯方面的心意,主要原因是其根本不打算為國家人民軍新型鋼盔的研製工作投入太多經費,而B型和BⅡ型鋼盔早已進行過大量測試,可以說已是研製完成的型號,無須再花什麼研製費用。
民德國家人民軍儀仗兵在新崗亭前民德國家人民軍儀仗兵在新崗亭前
在選中B型和BⅡ型鋼盔為基礎後,凱森又結合自己先前兩項未能在二戰中實現的設計,即Y型鋼盔下顎系帶和透氣型鋼盔襯墊。稍加改進後,B型和BⅡ型鋼盔都能裝上Y型系帶和透氣型襯墊,而且具有製造條件的生產廠商都能在民德本土找到。據此,蘇聯方面最終讓國家人民軍後勤管理委員會選擇改進後的BⅡ型鋼盔作為民德國家人民軍的新型制式鋼盔。於是,1956年1月,改進後的BⅡ型鋼盔開始批量生產並被正式命名為M-1956型鋼盔。2月,民德民眾在當月發行的《德國青年》雜誌的一張民德士兵照片上最早見到這種新型鋼盔。3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正式建立。同年五一勞動節的儀式上,M56型鋼盔正式公開亮相。當時民德國家人民軍儀仗隊佩戴的M56型鋼盔採用石灰色塗裝,鋼盔右側飾有黑、紅、金三色的盾形徽章。
最終將M56型鋼盔正式定為民德國家人民軍制式鋼盔的是威利·斯多夫將軍(後為民德重要政治領導人)。其後一段時間,民德國家人民軍一直在對M56型鋼盔進行各種接近實戰的測試並不斷進行細微改進,如去除鋼盔上的鉚釘。1957年,M56型鋼盔分三種尺寸——60厘米、64厘米和68厘米——投入量產。9月底,共生產50000頂,並交付民德國家人民軍。年底,民德國家人民軍全部配發M56型鋼盔。
越南士兵越南士兵
M56做工優良,連下巴帶都是小牛皮的。在美國凱夫拉頭盔出現前,民德M56型鋼盔的防護性能超過任何一種別國軍佇列裝的鋼盔。和噴氣機、V2飛彈一樣,M56是納粹德國末代科技的產物。從越南到安哥拉,從拉美到伊拉克,其身影處處可見。可謂老兵不死,只會慢慢消失。
莫三比克炮兵莫三比克炮兵
在15米距離上使用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7.62毫米手槍彈射擊M56鋼盔,V50值相當於550。 結果無擊穿無裂縫。民德M56型鋼盔不愧為“合金時代最強的頭盔”,一代經典名盔。
M56鋼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