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資料
M2HB重機槍(M2 Machine Gun)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時任美國遠征軍總司令約翰·潘興將軍要求為軍隊裝備更大口徑的機槍,他向軍械部門下達了製作新機槍的要求:口徑不低於0.5英寸(12.7毫米)以及槍口初速不低於2700英尺(820米/秒),以滿足防空與反裝甲的需要。新機槍的設計工作交給了柯爾特工廠的設計師白朗寧和溫徹斯特公司。“白朗寧M2”的12.7×99 NATO(.50 BMG)彈藥由美國溫徹斯特開發,主要是對抗一戰時德國的13毫米反坦克步槍彈藥,新槍於1921年完成基本設計,1923年美軍把當時的M2命名為“M1921”,並用於1920年代的防空及反裝甲用途。1926年白朗寧去世,在之後的1927年至1932年間,由美國的塞繆爾·格林博士針對M1921的設計問題以及軍方需求做出調整。1930年,柯爾特還針對M1921推出了部分改進的版本,如M1921A1與M1921E2。改進後的.50口徑機槍可以使用不同的組件,後部接口可以連線水冷與氣冷兩種槍管,還可以選用自左向右與自右向左兩種方向供彈方式,搭配組合以滿足不同需要。1932年,改進版本正式被美軍命名為“M2”,當時部分的M2裝有水冷散熱裝置,早期的氣冷式M2機槍由於槍管太輕,無法承受多角度全方位射擊要求,容易過熱,後又推出改用重槍管的版本命名為“M2HB”(Heavy Barrel),後來更推出了可快速更換槍管的“M2QCB”(Quick Change Barrel)及輕量化版本,這些版本一直沿用至今。M2的採用大口徑12.7×99 NATO(.50 BMG)彈藥,有高火力、彈道平穩、極遠射程的優點,每分鐘450至550發(二戰時版本為每分鐘600至1200發)的射速及後坐作用系統令其在全自動發射時十分穩定,命中率亦較高,但低射速也令M2的支援火力降低。白朗寧M2發射M2普通彈時的最大射程可達7.4km,裝在M3三腳架亦有1.8km的有效射程。白朗寧M2淨重38kg,V字“蝴蝶型”扳機裝在機匣尾部並附有兩個握把,射手可通過閉鎖或開放槍機來調節全自動或半自動發射。白朗寧M2用途廣泛,為了對應不同配備,它可在短時間內改為機匣右方供彈而無須藉助專用工具。
角色數據
獲得
製造時間 | 6:10:00
|
製造公式 | 400 600 600 400
|
資料
編號 | 槍名 | 星級 | 類型 | CV | 作戰效能 |
77 | M2HB | ★★★ | 機槍 | - | 94 |
作戰能力 |
傷害 | 命中 | 迴避 | 射速 | 生命 | 成長 |
S | C | D | B | S | B |
基礎數據 |
傷害 | 命中 | 迴避 | 射速 | 生命 | 移速 |
40 | 2 | 2 | 72 | 116 | 4 |
滿級max數據 |
102 | 18 | 16 | 100 | 207 | 4 |
技能
精確專注MG | Lv.1 | 觸發率25% | 提升自身75%命中,持續8.0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