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歷史 U.S.M1911A1型手槍,是一種0.45ACP口徑
軍用 手槍,該型手槍的原設計者是
約翰·摩西·白朗寧 ,初期產品是M1911型,並成為美軍軍官的制式手槍。1922年至23年之間進行了部分的改良工作,定型為
M1911A1型手槍 ;由於採用單行彈匣設計,使得裝彈量只有7+1發。可是,11.43毫米槍彈的威力是9mm槍彈無法比擬的。
直至1985年,
美國 軍方採用伯萊塔92F(現在的
伯萊塔92FS )來作為
制式手槍 M9,以取代原來的M1911A1。M1911A1可以說是自
美國南北戰爭 以來,
美國陸軍 所使用的傳統0.45口徑制式手槍的最後一種產品。而M1911A1的特色,則在於它那特大的口徑。該型於槍採用了0.45ACP(自動柯爾特手槍)子彈來作為彈藥,這一種子彈的口徑有11.43MM,可以說是一種又大又重的子彈。由於子彈偏大,以致於子彈的初速度並不高,只有246m/秒而已,卻擁有極高的人體抑止力,子彈的設計重點並非在於追求貫穿力與遠射能力,而是為了阻止突擊而來的敵人,並達到嚇阻效果而設計的。
設計師白朗寧 M1911手槍最初是由
約翰·摩西·白朗寧 設計的。
白朗寧 1889年開始試驗自動裝填技術。在1895年發明了一種槍管後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槍結構設計。1896年,白朗寧和他的兄弟與
康乃狄克州 的柯爾特專利武器製造公司(即現在的柯爾特工業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白朗寧利用新發明的手槍結構為柯爾特公司設計了一種發射0.38英寸柯爾特手槍彈的自動裝填手槍。此槍交給美國軍方進行測試。結果軍方對該槍表現並不滿意,認為
半自動手槍 可靠性較
左輪手槍 差,沒有採用。
1899年-1902年期間,美國軍隊正在
菲律賓 與當地的土著發生武裝衝突。在戰鬥中美軍士兵發現他們所裝備的0.38英寸(9MM短彈)口徑柯爾特轉輪手槍
停止作用 不夠大,再裝彈速度太慢。因此,美國陸軍決定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新手槍和新槍彈,希望能在近距離上一槍擊倒頑強的敵人。基於與菲律賓土著起義者戰鬥的經驗,並在動物和人類的屍體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美國陸軍軍械理事會的主管
約翰·湯姆遜 上校(
湯姆遜衝鋒鎗 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賈德上校認為美國陸軍需要一種0.45英寸(11.43mm)口徑的槍彈才能提供足夠大的停止作用。
1907年,美軍方開始招標研製0.45英寸大口徑左輪手槍及半自動手槍作為其新一代制式手槍。白朗寧利用15g全被甲彈頭把0.38英寸半突緣式手槍彈改裝成0.45英寸口徑的無突緣式手
槍彈 ,並於1905年把這種口徑的自動手槍提交給美國陸軍進行評估。選型試驗在1906年開始進行,多家公司參與競爭。最後柯爾特公司和
薩維奇 公司的樣槍被選中。但這兩種樣槍都不能完全滿足要求。
軍械 部要求廠方繼續改進功能和可靠性參加進一步的試驗。
為了監督生產白朗寧親自去了
哈特福德 的工廠。最嚴酷的試驗在1911年3月3日開始。試驗中每支槍都要射擊6000發,每射擊100發後手槍會被冷卻5分鐘,每射擊1000發後手槍會進行簡單的維護和上油。在打完這6000發後,這些手槍再用一些裝配不良的槍彈進行測試。然後又把這些槍浸在滲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鏽,然後再進行更多的射擊試驗。這是槍械有史以來第一次經受如此嚴格的試驗,尤其射擊6000發的耐久性試驗,這個紀錄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M1911與M1911A1 在評審期間,白朗寧繼續對原有的設計進行改進,例如改進了鉸鏈、手動保險、握把保險和
空倉掛機 ,又加長了握把並將傾斜角加大。
白朗寧手槍 通過了一系列的試驗,憑藉其出色性能,贏得軍用制式手槍契約。評審委員會在1911年3月20日發表的報告中寫道:“這兩支手槍,理事會認為柯爾特是最好的,因為它更可靠,更耐用,當有零件損壞時更容易分解並更換,而且更準確。”1911年3月29日,由白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0.45英寸自動手槍被選為美軍制式武器,並正式命名為“
柯爾特M1911 0.45英寸自動手槍 ”。並於1912年4月開始裝備部隊,成為美軍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手槍。
當美國參加
第一次世界大戰 時,
美國政府 已經從
柯爾特公司 和
斯普林菲爾德 兵工廠購買了約14萬支M1911手槍。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1913年開始置辦機器生產M1911。由於戰時急速擴充軍隊的需要,為滿足供應計畫,柯爾特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來分擔龐大的生產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柯爾特公司與各承包商共生產了四十五萬支M1911手槍。
M1911A1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美國陸軍 軍械部評估了M1911手槍的戰鬥表現,要求柯爾特公司進行改進。柯爾特公司的改進之處有:
早期生產的柯爾特M1911自動手槍 (1)、加寬準星,研製出
帕特里奇 瞄具(Patridge sight,一種平頭厚葉片準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門組成的槍用機械瞄具,由曾任美國
轉輪手槍 協會主席的帕特里奇發明),使射手在光照不良的條件下也能迅速瞄準;
(3)、縮短扣機距離,增加防滑紋;
(4)、握把背部設計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紋,使射手握持更牢固;
(5)、改變握把護板的格線防滑紋,使握持更舒適;
(6)、扳機後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機的動作更輕鬆;
(7)、加長握把保險。
這些改進項目在1923年完成,通過試驗的新槍於1926年6月25日被美軍正式採用,並重新命名為“0.45英寸口徑M1911A1自動手槍”。此後,該槍在結構方面幾乎沒有再進行大的改動。此外有許多外國公司或政府獲得柯爾特-白朗寧的授權而生產不同口徑的M1911型號。
不過,對於第4點的改進其實是受到一定的爭議。當初M1911A1改進的這個弧線的拱形設計,原因是軍方認為訓練不足的士兵開槍時有槍口偏低的情況(與握把傾斜度不夠有關),因此增加這個弧形設計,使手自然伸出時,槍管更接近水平。但這個修改並不是很多人都認同。大多數熟練的手槍射手都認為直線形背板並不影響他們的射擊精度,握持也並沒有不自然的感覺,而且直線形的背板使整槍的外形更顯簡練和美觀。所以雖然
二戰 結束後,市面上大多數還是弧形的M1911A1,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自然淘汰,各大槍廠發現消費者都傾向喜歡直線形狀,因此在今天,市面上新生產的1911式手槍大多為M1911直線形背板設計,而弧形的背板已經變成只存在於改裝配件單上的名稱了。
M1911手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從1941年到1945年期間,美軍加上其他
盟國 的定貨量足足有250萬支(包括M1911和M1911A1)。為了能及時交貨,美國政府增加了4個承包商來分擔生產任務。戰爭期間生產的M1911Al握把護板的材料由原來的胡桃木改為褐色塑膠。到戰爭結束時,僅是美國陸軍就有270萬支M1911和M1911A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M1911A1手槍 經歷了
韓戰 ,
越南戰爭 ,M1911A1仍被廣泛採用,並出現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縮短的M15指揮官型,不同長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MKIV系列政府型手槍等等,此外還有多種不同的比賽型手槍。
1985年,美軍決定以
伯萊塔公司 生產的9mm口徑M9自動手槍代替M1911A1。當
國會 命令頒布時,
美國海軍陸戰隊 激烈反對,而美國海陸空三軍內許多
特種部隊 仍然繼續使用M1911手槍作為輔助武器,仍然有許多人相信M1911手槍是最好的戰鬥手槍。
儘管
美國軍隊 的制式手槍已經更換為是的
M9手槍 ,但各種M1911手槍仍然被許多公司生產,由於其大口徑彈藥在實戰中無可比擬的絕對殺傷威力和精準且迅速的單動射擊模式,美國一些精銳軍警部隊(如
SWAT )一直將其列為特戰成員制式手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
美國特種部隊 還是採用了幾乎和上世紀設計上一模一樣的M1911手槍。M1911手槍經歷了一次戲劇性的復興,特種部隊和警察部門紛紛放棄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大量裝備的9毫米口徑的手槍,轉而重新採用了一度被認為落後於時代的口徑0.45ACP M1911手槍,如今世界最大的M1911手槍生產商——金伯(KIMBER)公司生產的“
沙漠勇士 ”政府型M1911手槍就是為
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 下屬的海軍特遣隊專門定製的。
結構原理 儘管M1911產生了許多新的型號,但其基本結構,如擊發與發射機構、保險機構卻保持不變。
1911式手槍的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方式為
槍管 偏移式(槍管繞絞鏈上下擺動),也稱為槍管擺動式或槍管起落式。
槍彈 發射後在火藥氣體壓力作用下(或手動
上膛 時用手拉動
套筒 ),套筒和槍管一起後坐,由於絞鏈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後轉動,越過死點(起延遲開鎖作用)後便逐漸拉槍管尾端向下擺而開鎖。當套筒復進推彈入膛時,推動槍管復進到位,因為槍管後下端與套筒座為絞鏈連線,所以槍管向前運動時,使絞鏈向前迴轉,頂起槍管尾端,使槍管後上方的兩條閉鎖凸筋正好進入套筒內壁相應的閉鎖槽中。
M1911採用單動發射機構,只能單發射擊。它的擊發與發射機構由
擊針 、擊針簧、擊錘、擊錘簧、阻鐵、阻鐵簧、單發桿、扳機連桿、
扳機 組成。其中,單發桿是一個桿狀件,與阻鐵裝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線運動,也可與阻鐵一起繞軸迴轉。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復進到位後,單發桿上移進入套筒的缺口內,凸耳與阻鐵嚙合在一起,這時如果壓緊握把保險並扣扳機,則可釋放處於待擊位的擊錘。如果套筒未復進到位,單發桿被套筒壓下,凸耳則處於阻鐵下方,與阻鐵脫開,此時雖壓緊握把保險並扣動扳機,則不能釋放擊錘。單發桿除有上述作用外,還可避免扣一次扳機形成連發。保險機構正是作用於擊發與發射機構,才能實現全槍的保險。
和許多現代手槍一樣,M1911有多種保險機構,能防止該槍意外走火。M1911的保險機構包括手動保險、握把保險、半待擊保險。
手動保險鈕位於槍身左側後上方。將保險鈕推到上方,保險鈕進入套筒的缺口內,限制套筒的前後移動。同時,保險機的內凸輪面與阻鐵嚙合,限制阻鐵向前迴轉,這樣,雖扣扳機卻不能釋放處於待擊位(阻鐵上部突齒卡入擊錘待擊槽內)的擊錘。手動保險能確實鎖定
套筒 和待擊的擊錘,保證手槍待擊攜行的安全。M1911的手動保險鈕設計得大小適中,利於隱蔽攜帶或戰術套用,拔手槍時不易於鉤掛衣物。
握把保險位於握把持握虎口處。在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險自動處於保險位置,此時握把保險凸齒抵在扳機連桿上,限制扳機連桿後移,使扳機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壓緊握把保險,使握把保險凸齒與扳機連桿脫開,此時扳機連桿可自由向後移動,才能將扳機扣到位。有些人覺得手槍上不必要設定握把保險,其實自衛手槍有這種保險更安全。
傳奇故事 在一戰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
美國英雄 阿爾文·約克 (Alvin York)的戰鬥經歷是一個使用M1911手槍的著名例子,也是在戰場上成功套用輔助武器的例子。
建立功勳的M1911 約克 下士 所在的部隊是美國陸軍第82步兵師第328步兵團,當時在
馬斯河 的
阿爾貢 地區,位於223高地後面的鐵路沿線。在1918年10月8日的清晨,該團正被德軍機槍的火力所壓制。包括約克在內的17名士兵被派遣到機槍的側翼進行偵察,負責指揮的是約克的好朋友兼上司伯納德·厄爾利(Bernard Early)
軍士 。
這支17人的巡邏隊由於看錯了地圖(法語地圖)而走錯了路,碰巧的是德軍的戰線上居然有個薄弱部位,被他們正好繞了過去進入到敵人的戰線後面,結果他們看到一名德國軍官和一些德軍士兵在吃早餐。這些
德國人 認識到他們被包圍了,便迅速投降。然而當
厄爾利 軍士打算押解俘虜回自己陣地時,另一邊機槍陣地上的德國人一邊用德語呼喚自己人趴下,一邊用猛烈的機槍火力橫掃了這支巡邏隊,當場射倒9人,包括伯納德·厄爾利也被17發子彈打成重傷,他臨死前讓阿爾文·約克中士指揮這支巡邏隊。(註:另外有資料提到厄爾利臨死前把指揮權轉交給Harry Parsons下士和William Cutting下士,他們兩人命令約克幹掉機槍手。但很多資料都提到約克是個虔誠的信徒,上戰場以來一直不願意向同為人類的敵人開槍,而在這次戰鬥中他首次向敵人開槍很可能是看到好朋友被射殺,倖存的同伴也有隨時被殺的可能,才把信仰放到一邊的,靠他人的命令未必能使他信服。)
約克下士戎裝照 當時
美國人 仍然控制著他們的俘虜,倖存的美國人和德國人都趴在地上,同時避免誤傷自己人,德軍的機槍手不敢打得太低。約克看到德軍機槍的位置大約有30米遠。能清楚看到戴著“煤桶”鋼盔的敵人的臉,於是他用他的
恩菲爾德M1917 步槍開火了,約克來自
田納西州 山區的窮鄉避壤,他餐桌上的食物是靠槍打來的。山區人很節儉,每一槍都不能落空,所以他是一槍一個德國獵手。
在約克看不到的地方,另一些德國兵利用地形掩護向前推進,接近到約克的位置。他們計算著約克的槍聲,算準了他的恩菲爾德連續打了5槍並開始裝彈的時候就跳出來撲向約克,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約克除了
步槍 外,隨身還攜帶了一把M1911自動手槍,迎接德國人的是他們意想不到的持續槍聲。(註:在電影《約克軍士》中,約克並沒有攜帶手槍,此時他用的手槍是從俘虜身上繳獲的魯格P08手槍,另外電影中他使用手槍的射擊方法是從最後一個人打起,由遠至近,最後被手槍打死的德國兵離他只有一步之遙,但是才舉起上刺刀的步槍就被手槍打死了。)
約克繼續射擊和前進,在他的鼓舞下,另外幾個同伴也起來戰鬥,最終他們一共打死了25名德國兵,俘虜了132人。此役後,約克被提升為軍士並獲得
國會榮譽勳章 。不過有關他的事跡卻被吹噓得太過分,有些數字稱他單槍匹馬地就幹掉了35挺機槍並俘虜了132人。但約克一直都宣稱他不是單獨行動的,另外7個倖存的同伴也有功勞。
在太平洋 1942年10月,一個沒有月色的晚上,在瓜達卡納爾的叢林裡,美國海軍陸戰隊槍炮軍士
約翰·巴錫龍 (John Basilone)獨自一人在他的陣地上拖延企圖通過泰納魯河的一個中隊
日軍 ,阻止了一個自殺式衝鋒。他用一把柯爾特手槍和兩挺
機槍 輪番射擊,直到破曉增援來到時,有將近一百名日軍屍體趴在他的陣地周圍。因此巴錫龍成為二戰中被授予
榮譽勳章 的第二個
海軍陸戰隊員 。
太平洋血戰 在挪威 德軍開始撤出
挪威 時,美國第8航空隊的兩名文職人員在一座廢棄的小鎮上被一名德軍
狙擊手 困住了,這個狙擊手第一槍沒打中他們,但馬上就轉移目標打中了吉普車的車胎。這兩名美軍除了各自身上的一支M1911A1手槍和3個彈匣外沒有其他武器,他們在亂石堆後躲了半天也沒等到援軍,於是就用手槍向吉普車座位下面射擊,在汽油箱的位置,兩個人各打光了兩個
彈匣 ,彈頭撕破了汽車的金屬外殼,油箱散發出汽油的味道。他們馬上把地圖做成火把扔出去焚燒
吉普車 。吉普車輪胎焚燒產生的煙給予他們足夠的掩護,使他們跑到最近的建築物角落裡隱蔽起來。後來狙擊手沒有再開槍,這兩個美軍才沿著他們來的道路撤退,與自己人匯合了。
在天空 M1911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天空中經歷了更神奇的故事,這件事發生在美軍駐印度的第10航空隊上。這支陸軍航空隊負責協助防禦從印度到中國的補給線,並破壞日軍從
仰光 、
緬甸 到印度北部的補給網,它的重型轟炸機部隊——第7轟炸大隊由數量不多的B-24組成。1943年3月31日,第7轟炸大隊第9中隊被派遣去破壞緬甸中部城市彬文那附近的一座鐵路橋,其中一架
B-24 由勞伊德·簡森
中尉 駕駛,副駕駛是歐文·伯格特
少尉 。機隊在抵達目標前遭到日軍戰鬥機攔截,這架B-24的氧氣瓶被打碎,機身後部燃起大火。後來飛機繼續受到攻擊,機身被打穿許多洞。機上人員不得不跳傘逃生,但日軍飛行員立刻開始掃射這些跳傘逃生的人,並打傷了
伯格特 的手臂。那架打傷伯格特的“零”式戰鬥機飛近伯格特,也許是想看看他打死的人是什麼樣子吧。伯格特裝死,於是“零”式飛機就從伯格特的腳下飛過並繼續向降落傘掃射,此時伯格特掏出他的M1911手槍對著剛從他腳下經過並打開了駕駛艙的“零”式戰鬥機打了4槍。這架“零” 式戰鬥機馬上停止射擊並開始旋轉墜落。
後來伯格特被緬甸人抓住並被轉送給日本人。在戰俘營中,他慢慢回憶起當時半空中的情境。他起先不相信能夠在搖搖晃晃的空中擊落敵機,但許多記憶碎片逐漸堆砌起來,使他越來越相信自己的確打下了那架“零”式戰鬥機。
伯格特在戰俘營中生活了兩年多,二戰後回到軍中服役,以
上校 身份退役,住在
德克薩斯州 的
聖安東尼奧 。儘管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他確實用手槍在半空中擊落了日軍飛機,但就像有人買一輩子彩票都中不了大獎,而另一些人卻只買一次卻中頭獎一樣,當一個運氣好到極點的飛行員與另一個運氣壞到極點的飛行員碰在一起時,的確有可能出現奇蹟。這個傳奇故事被刊登在1996年6月的美國《空軍雜誌》上。
仿製手槍 北方工業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武器開始大量進入
歐美 民用武器市場,其中就包括了仿製的M1911手槍。中國初期仿製的M1911手槍以其低廉的價格和不錯的質量及優異的可靠性獲得了不少歐美槍械愛好者的青睞;隨著中國仿製的M1911手槍加工工藝進步,中國武器生產商也更加重視產品種類的更新及品牌的宣傳推廣,以吸引更多的歐美客戶。
巴西生產 巴西 IMBEL公司仿製過多型1911式手槍,有政府型、防衛型等尺寸,有適合勤務用的手槍,也有仿製類似STI或SVI的大容量比賽手槍,其口徑從9mm到.45都有。
以色列產 以色列 輕武器公司(Israel Arms International Inc.)仿製了3種1911式手槍,分別為M5000、M6000和M7000。其中M5000和M6000都是標準尺寸的5英寸型,而M7000是雙排彈匣的大容量5英寸型。
另外,
阿根廷 ,
英國 等國都都有仿製的M1911系列。
性能數據 初型 使用槍彈: (.45ACP).45英寸柯爾特手槍彈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閉鎖方式:鉸鏈式槍管偏移閉鎖
M1911使用的11.43MM槍彈 發射方式:單動發射
全槍質量:1.1KG(不含彈匣)1.13 KG (含一空彈匣)
全槍長:216mm
槍管長:127mm 膛線 六條,右旋
纏距:406mm
裝彈量:7發
初速:253m/s
槍口動能:477 J
戰鬥射速:35發/min
口徑:0.45英寸(11.43mm)
彈頭初速:247m/s
有效射程:50m
瞄準基線長:160mm
A1型 口徑:0.45英寸(11.43mm)
彈藥:0.45英寸(11.43mm)柯爾特手槍彈,7發彈匣供彈
彈頭初速:250m/s
有效射程:50m
槍全長:219mm
槍管長:127.8mm
瞄準基線長:164.4mm
槍全重:1.13kg
攻防俱佳 M1911手槍於1912年4月裝備美軍,1926年改良成M1911A1,是美軍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手槍。11.43毫米的超大口徑,使它擁有無可比擬的殺傷力。此外,它還具備可靠、耐用、好維修等諸多優點。
失落的型號 衝鋒型 現已沒有的全自動手槍即衝鋒手槍在美國也被稱為“口袋機槍”(Pocket Machineguns)的槍——M1911衝鋒型,這種輕便小巧的小型速射武器由於效用存在爭議,因此不是各國兵工業發展的重點。歷史上出現過的衝鋒手槍屈指可數,如
格洛克18 、
斯捷奇金APS 、伯萊塔93R等等,而早年
西班牙 星公司在山寨1911式手槍時也曾推出過
衝鋒手槍 型。
在美軍正式裝備M1911手槍之後,許多
西班牙 的槍械廠商如星(Star)、駱瑪(Llama)和
阿斯特拉 (Astra)都紛紛開始山寨M1911式手槍,這些山寨1911隻是仿製了1911的外形,卻沒有1911的內涵,其內部結構是不相同的,尤其是簡化了擊發機構。到了1930年,星公司研製了以他們的M1922型半自動手槍為基礎的第一種仿1911式衝鋒手槍。這種星式衝鋒手槍有不同的型號,其中一些型號配有可拆卸的槍托、可調整的機械瞄具,有些型號安裝有加長的槍管,而且該槍可在9×19mm派
拉貝 魯姆 、7.63mm(.30
毛瑟 )、.38 ACP、.45 ACP等多種口徑間轉換,當時西班牙民防軍就選擇了9mm伯格曼-貝阿德口徑的這一系列衝鋒手槍作為制式手槍。另外彈匣容量也有多種不同的容量,有15發、25發和32發等。這種星式衝鋒手槍安裝有上下滑動的楔形快慢機選擇鈕,其位於套筒的右後方,表面有鋸齒形的防滑紋。當其向上推時,槍只能半自動射擊;推向下時,就能實施全自動射擊。
缺點 這種星式衝鋒手槍最明顯的缺點就是全自動射擊時難以控制,該槍的射速超過1,000發/分,即使用後坐力較低的9×19mm彈,在沒有槍托的輔助下連發射擊時槍口跳動也是十分厲害。後來
西班牙人 研製了一種非常複雜的射速減速器,安裝在後期生產的槍型上;這種“減速型”在1934年銷售。但星式衝鋒手槍仍然是不受市場歡迎,只在遠東和
拉丁美洲 賣出了一小部分。
然而,歷史上第一把載入史冊的
M1911手槍 的全自動型並非來自正規的槍械製造業界,而是來自美國
德克薩斯州 聖安東尼奧的一家不出名的槍店,這家槍店屬於一個名叫希曼·萊曼(Himan S. Lebman)的年輕槍匠。
希曼·萊曼住在美國德克薩斯州
聖安東尼奧 ,此人很喜歡玩全自動武器,他把興趣與謀生結合在一起,於1920年代中期開了一家槍匠店,專門幫人把各種運動用的半自動武器改裝成全自動。不過他的客戶之中有許多都是不法分子,據說他也曾為當時的
墨西哥 革命者提供過他改裝的全自動武器。在他的改裝槍中,最有名的是幾支由1911式手槍改裝而成的衝鋒手槍,因為這幾支槍都成了兩個
美國歷史 上非常著名的犯罪分子的兇器。
這第一個犯罪名人便是
約翰 ·狄林傑(John Dillinger),他是1930年代美國中西部地區著名的銀行大盜,不喜歡他的人稱他為“美國頭號公敵”,但也有不少欣賞他的人,時值
美國經濟 不景氣,一些平民把他當成現代羅賓漢,據說他端著
湯姆森衝鋒鎗 翻越銀行櫃檯的動作很瀟灑,而且搶劫時很少傷害平民。警方和F.B.I.多次抓捕行動都被他成功逃脫。最後在1934年7月22日,約翰·狄林傑在F.B.I.的圍捕被射殺。在有關狄林傑的信息里大多提到他的武器主要是“湯米槍”(
湯姆森衝鋒鎗 的暱稱),而手槍則是柯爾特的
半自動手槍 。但1934年4月F.B.I.在
聖保羅 的一次搜捕行動中,他們在狄林傑曾藏身的公寓中搜出了一支.38 Super口徑的M1911A1式手槍,這把手槍的槍口延長,安裝了一個
湯姆森衝鋒鎗 的槍口防跳器,又在前下方加裝了一個湯姆森
衝鋒鎗 的前握把,並配用22發容量的加長型彈匣,可以全自動發射。這把1911式衝鋒手槍,就是萊曼為狄林傑改裝的。
而另一個使用萊曼改裝槍的著名悍匪就是“娃娃臉尼爾森(Baby Face Nelson)”,他的真名是萊斯特·吉里斯(Lester Gillis),也是有名的銀行大盜。此人曾一度加入狄林傑的搶劫團伙,但他和狄林傑不同,他嗜殺成性,殺死過多個執法人員和無辜路人,後來和狄林傑分道揚鑣。在狄林傑死後娃娃臉尼爾森繼續四出作案,最後在威斯康辛州被F.B.I.特工所圍剿,也是在槍戰中被特工們所射殺。萊曼至少為娃娃臉尼爾森改裝了兩把1911式衝鋒手槍。F.B.I.特工在槍戰後從娃娃臉尼爾森投宿的小
波希米亞 汽車旅館中繳獲了第一把,這把手槍被確認系曾經殺害過執法人員的兇器。後來在搜查尼爾森的其他隱匿處時,又發現了第二把萊曼改裝的1911式衝鋒手槍。
M1911衝鋒鎗 不過萊曼似乎還為娃娃臉尼爾森改裝了第三把1911式衝鋒手槍,因為當F.B.I.在1934年4月拘捕萊曼的時候,在他槍店的工作檯上發現一把差不多改裝完成的1911式手槍。萊曼為娃娃臉尼爾森的3把1911式衝鋒手槍都作為證物而被F.B.I.所收藏著。然而,改裝這些槍的希曼·萊曼卻因為沒有適用的法律判決而被釋放。而這個事件也導致美國政府在1934年第一次制定管制槍枝的法律,要求平民需要對機槍所有權作登記,後來又因應各種重大犯罪事件而逐步制定新的法規加強控制,例如至今令美國機槍愛好者們所深惡痛絕的1986年機槍禁令。
萊曼所改裝過的1911式手槍都不盡相同,最初的型號只能全自動射擊,而後來的型號則具有快慢機功能,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但所有的這些改裝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均安裝有前握把和槍口防跳器。在當時,德國毛瑟公司和
西班牙 星公司都在生產的衝鋒手槍,但都沒有這些的裝置。這說明萊曼雖然只是一個小槍匠,但他具有相當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他是思考過應該採用什麼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過高的射速所產生的操控性問題。
此外,萊曼的出色之處還在於他改裝的是柯爾特原裝的1911式,這比
西班牙 星公司的山寨槍要困難得多。因為西班牙的山寨1911式其實只是外形和基本結構相似,其擊發機構與原裝1911式是不同的,要改成全自動還比較簡單,只需在套筒上加上一個裝置(通常是上下滑動式的快慢機),使其在套筒復進到位的時候如果扳機仍然保持扣壓狀態,就能自動抬起擊錘阻鐵。而原裝的1911式如果只是改裝成只能全自動射擊還比較容易,但要加上快慢機選擇射擊方式就要困難得多,需要加裝數個零件。這也可能是他的每一把改裝槍都不盡相同的原因,他一直在摸索和改進更完善的方法。
萊曼在他被捕前改裝的那最後一把槍也許是最成熟的設計,所以
美國陸軍 在1930年代中期要求F.B.I.把這把手槍借給了他們,並且在春田兵工廠針對1911式衝鋒手槍在
軍事 用途方面的可行性進行廣泛的測試和評估。雖然最後萊曼的衝鋒手槍不被考慮作
軍事 用途,但陸軍總結報告認為萊曼這種對1911式制式手槍改裝的武器在全自動時是可靠的和可控的。當陸軍把手槍歸還給F.B.I.時,原本的快慢機按鈕卻不知怎么丟掉了,只好用一個普通的螺絲來代替。
二戰後的M1911 二戰結束後,大量的1911式手槍作為剩餘物資被美國政府處理出去,其中主要的接受者之一是
菲律賓 的軍隊和警察。獨立後的菲律賓政局一直動盪不安,所以有許多地下兵工廠生產土槍,或把原本是半自動的武器改裝成全自動武器,菲律賓當局偶然能繳獲到一些改裝成全自動的1911式手槍。
20世紀90年代末,1911式手槍發展出更多系列的衍生型,以現代的技術,如果要設計出更完善的1911全自動型並不是很困難的事,但不再有人這樣做。最大的問題是衝鋒手槍的存在價值本身就有許多爭議,衝鋒手槍在全自動射擊時都存在著難以操控的問題,不適合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使用。這是由於槍的重量太輕,而且衝鋒手槍的射速通常較高。即使像
蘇聯 研製的斯捷奇金APS手槍裝有
減速器 ,但如果沒有接駁上槍托來輔助,點射時的散布也是非常大的。即使像萊曼和柯爾特的設計那樣加上槍口制退器、前握把和槍托,也是只能用於極近距離內的火力壓制。所以如果再設計出1911式衝鋒手槍,除了打起來好玩之外,並沒有其他實用意義。
現在,即使對於收藏家,1911式衝鋒手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美國,這樣的改裝槍都被炒到1萬至一萬五千美元之間,而且改槍的手藝好和質量高的話還能更貴。
雙管型 最近國外出現了一款雙槍管的M1911手槍,該槍如同把兩把M1911手槍合在一起,採用了雙槍管雙
扳機 雙
擊錘 的設計。
關於動漫 《
緋彈的亞里亞 》中,女主角
神崎·H·亞里亞 使用的武器是雙小太刀和
柯爾特M1911 政府型手槍(Colt Government)。不鏽鋼制(銀色)、鋼製(黑色)各一,槍械彈藥為.45 ACP,握把側板上鑲嵌了雕刻著其母親神崎香苗的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