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彈道飛彈(M-4)

M-4彈道飛彈

M-4一般指本詞條

M-4彈道飛彈是法國的一型海基中遠程彈道飛彈,是法國第四代潛射彈道飛彈。

M-4彈道飛彈是法國第一代攜帶分導式多彈頭和三級固體發動機的潛地飛彈,精度可達309米,其擁有的核打擊能力為M-20飛彈的5倍以上,適用於打擊地面的軟目標和面狀目標。

M-4彈道飛彈於1972年開始正式研製,1984年2月29日鑑定驗收,1985年開始服役,是法國現役飛彈核力量的主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4彈道飛彈
  • 外文名:M-4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M-20彈道飛彈 
  • 次型/級M-51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72年-1980年代中 
  • 服役時間:1985年 
  • 國家:法國 
  • 建造單位法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 
  • 服役情況:退役
  • 飛彈類型:潛射中遠程彈道飛彈
  • 首射時間:1984年2月29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動力系統,攻擊能力,制導方式,發射方式,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開始,法國在其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建立飛彈試驗場,多次進行飛彈試射。1960年2月13日,法國在非洲法屬阿爾及利亞境內的塔奈茲魯夫沙漠中爆炸了第一枚核裝置,繼美、蘇、英之後成為“核俱樂部”的第4個成員。此後,建立和發展獨立的“三位一體”核力量,維護法國的獨立自主和大國地位,作為戴高樂總統制定的一項基本國策一直延續。。
M-4彈道飛彈
M-20彈道飛彈
1962年,法軍決定開始研製配備核潛艇的彈道飛彈,這也被法國認為是其海洋戰略部隊誕生的標誌。1962年4月,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簽署協定,逐步退出阿爾及利亞飛彈試驗場,之後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飛彈試驗場。1962年夏,法軍在比斯開灣附近的陸地秘密建立了遠程飛彈試驗場。1963年,法國在核武器空中平台方面取得突破,第一架可以運載核子彈的飛機“幻影”-4投入使用。
1964年3月,法國比斯開灣的試驗場開始試射短程飛彈,短程飛彈試射成功後,法軍開始研製第一種核潛艇遠程彈道飛彈M-1彈道飛彈。M-1飛彈的概念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但並非來自美國提供的核心科技,而是由法國藉由己力加以完成的。1966年2月15日,M-1原型飛彈進行了第一次試射。1969年3月,“電鰻/鰻魚”號成功進行了M-013型飛彈的首次水下發射,射程超過了2000海里。隨後M-1飛彈的改良型M-2彈道飛彈出現,其尺寸和彈頭威力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射程。之後又研製了M-2飛彈的改進型M-20彈道飛彈,主要更換了熱核彈頭。

建造沿革

1972年底,法國又提出研製M-20飛彈的擴大型,即後來的M-4彈道飛彈,計畫用三年時間研究方案。
M-4彈道飛彈
M-4彈道飛彈
1976年,M-4彈道飛彈結束預研階段,同時提出初步設計方案並開始工程研製。M-4飛彈的研製過程被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設備研製及地面檢測設備性能試驗階段,曾在地面進行了飛彈發射,級間分離,彈頭釋放等模擬試驗,其次是飛行試驗階段,最後為交付使用階段。
1978年,M-4飛彈進行了設備環境鑑定試驗、各飛行階段的模擬試驗(即彈射、各級分離,拋整流罩,投放多彈頭等)以及各級發動機的地面試車,還進行過13次水下和地面發射的飛行試驗,其中有12次成功。
1984年2月29日,M-4飛彈從“電鰻”號試驗艇成功地進行了系統實戰使用的鑑定、驗收、發射試驗。M-4飛彈的主承包商是法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歐洲動力裝置製造公司(SEP)負責推進系統,機械電氣通用公司(SAGEM)負責慣性平台,馬賽爾·達索電子公司負責彈上汁算機。M-4飛彈的研製費用約為190億法郎,其中包括建造法國可畏級戰略核潛艇第六艘“不屈”號約耗資26.6億法郎。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全新設計的M-4飛彈A型出廠,裝有6個獨立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之後又發展出了M-4B型,以及後來改進的M-45型。

服役歷程

1985年中,M-4A彈道飛彈首先裝備在“不屈”號上,使該潛艇擁有的核打擊能力相當於正在服役的前五艘核潛艇的核打擊能力之和,1987年起將逐步用M-4B飛彈替換前5艘核潛艇上的全部M-20飛彈,整個換裝作業在1992年完成。
M-4彈道飛彈(M-4)
M-45彈道飛彈
1993年時,法國製造了16枚M-4A型和48枚M-4B型,分為4組,每組16枚,在潛艇中修時輪流部署在可畏級後5艘艇上。另外由於獨立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的緣故,彈頭數變為384枚。法國海軍戰略潛艇部署上的問題也因其數量上的增加而減輕,之前裝載M-1飛彈時潛艇要部署在大西洋的東北部才能將俄方目標涵括在射程內,但是M-4飛彈可以讓潛艇部署在西大西洋即可。
1995年2月,法國頂著各方壓力進行的核試驗,首次海上發射了裝備TN75核彈頭的M-45飛彈,以鑑定TN75核彈頭的性能,之後隨法國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凱旋”號於1996年正式服役。
2004年6月1日,法國海軍凱旋級戰略核潛艇“警惕”號發射了1枚訓練型M-45飛彈,進行了飛行側視,飛彈從布列塔尼半島南端的南大西洋海域發射,命中了位於法屬蓋亞那的目標。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M-4彈道飛彈與美國的UGM-96A彈道飛彈(即三叉戟I型)外型類似,較M-20飛彈技術性方面有了較大改進和提高,射程更遠,圓機率偏差縮小至460米以內,採用分導式多彈頭。此外,還有三項明顯的改進:加固了彈頭,提高了彈頭性能;能在更深的水下點火,並且是離開發射筒立即點火;提高了飛彈的發射速度。
M-4彈道飛彈(M-4)
M-45飛彈

動力系統

M-4彈道飛彈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第一級採用金屬殼體,第二級採用“鉻瓔洛”,第三級採用新型克維拉兒纖維材料,增加了裝藥量,從而增加了射程,也延長了發動機壽命。M-4還使用了改進俯仰、偏航推力向量控制技術的新型火箭發動機噴管,這種噴管通過薄的橡膠和金屬球形環交替堆疊的柔性軸承實現按規定方向旋轉。這種薄片壓層結構能經受得住強大的軸向載荷,當飛彈沿軌道飛行時,其噴管可偏轉5度。

攻擊能力

M-4彈道飛彈及後來發展的M-4A飛彈、M-4B飛彈和M-45飛彈,性能指標大體相同,命中精度約為185米-400米,攜帶6枚15萬噸當量的,配有獨立重返大氣載具的,輕型經特殊加固、主速飛行的分導式核彈頭。其中M-4A飛彈攜帶TN70型核彈頭,射程約4000千米;M-4B飛彈攜帶TN71(或MR71)型核彈頭,射程約5000千米;M-45飛彈攜帶TN75型核彈頭和先進的突防裝置,射程約4500-6000千米,其TN75型核彈頭是一種小型化的核彈頭,採用了具有隱身性能的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射程50%左右,減小了雷達發射截面,且有較強的突防能力。
M-4彈道飛彈(M-4)
M-45飛彈

制導方式

M-4彈道飛彈和M-45飛彈採用了由慣性平台和計算機組成的慣性系統,提高了制導精度。

發射方式

M-4彈道飛彈採用潛艇發射,並可在更大深度上進行發射,發射深度約為40米,發射方式由原先的高壓空氣方式改為燃氣發射,提高了發射推力。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約11.05-11.07米
彈徑
約1.93-1.95米
彈重
約35噸
戰鬥部
約1.2-1.5噸
6個15萬噸當量分導式核彈頭
飛彈射程
約4000千米(M-4A)
約5000千米(M-4B)
約6000千米(M-45)
命中精度
CEP約185-300/400米
制導方式
慣性+星光定位或子午衛星修正
動力裝置
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發射方式
海基水下戰略核潛艇發射

總體評價

M-4彈道飛彈與其他小型核武器一樣,僅能對城市、無保護的工業與軍事設施造成對抗價值取向的報復打擊威脅,增加的彈頭數將增加其穿透力,有很大的機會使一部分彈頭穿透防衛打擊到目標,而足以對蘇聯產生有效的嚇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