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2防空飛彈

M-22防空飛彈,射程達25公里的M-22“颶風”近程防空飛彈系統(SA-N-7)的研製工作也開始了。該系統在蘇聯“牛郎星”科學研究所由主設計師Г Н 沃爾金的領導自1972年開始設計。按照傳統,系統採用了由“創新者‘設計局研製、與陸軍“山毛櫸”防空飛彈系統相統一的飛彈。“颶風”防空飛彈系統用於消滅從不同方向來襲的各種空中超低空和高空目標。為此,系統按模組化原則設計,使載艦上具備所需的制導通道數量(達12個),並提高了戰鬥生存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22防空飛彈
  • 研製單位:蘇聯“牛郎星”科學研究所
  • 飛彈類型:艦載防空飛彈
  • 所屬國家:蘇聯
技術特點,服役動態,

技術特點

為此,系統按模組化原則設計,使載艦上具備所需的制導通道數量(達12個),並提高了戰鬥生存能力。起初計畫“颶風”防空飛彈系統不僅裝備在新艦上,還要在改進老艦的同時取代老化的“波濤”系統。新防空飛彈系統的根本特點是其半主動制導的“核桃樹”控制系統,該系統沒有自己的探測手段,關於空中目標的原始信息來自艦載通用雷達。飛彈制導藉助於目標照射雷達探照燈,該系統的通道數依賴於後者的數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防空飛彈只能在自導頭截獲目標後發射。因此系統中使用了МС-196型單梁導向發射裝置,與“波濤”和“風暴”系統相比縮短了再裝彈時間,設計發射時間間隔為12秒。甲板下裝有9M38飛彈儲存和供應裝置的彈藥庫可容納24枚飛彈。9M38飛彈採用雙工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重70公斤的殺傷爆破戰鬥部(對空中目標是非觸炸無線電引信,對水面目標是觸炸引信)。

服役動態

“颶風”系統於1976-1982年在“敏捷”號大型反潛艦上進行了試驗,該艦是在此之前按61Э方案改裝的,安裝了新的防空飛彈系統和“軍艦鳥”雷達。1983年,該系統列裝並開始安裝在當時正在建造的“現代”級驅逐艦(956型)。但沒有對61型大型反潛艦進行改進,主要原因是改進成本太高。在列裝前系統還配備了經改進的9M38M1飛彈,該飛彈與陸軍“山毛櫸-M1”防空飛彈系統的飛彈實現了統一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