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博物館位於西龍文化區占地面積40公頃,政府共投入27.9億美金,有15個展覽場館。關於博物館的規模,可以想像紐約的林肯中心,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一個大的中央公園於一體。博物館預計2018年落成。58歲的拉斯-奈特夫(Lars Nittve)現擔任博物館執行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M+當代博物館
- 地點:香港西龍文化區
- 開放時間:2017年
- 占地面積:40公頃
- 展覽場館:15個
展館信息,相關資訊,
展館信息
目前,博物館已從政府那獲得7.74億美金資助,其展示空間將是泰特的兩倍。此外,博物館已專門撥款2.19億美金用於藏品以及庫藏開支。儘管對今天的藝術市場來說這筆數額不小,但館長還要尋求更多慷慨藏家以捐贈作品,或者跟藏家達成合作以低價建立起博物館的收藏。瑞士烏利-希克已捐贈1400件藏品,另有50件賣給博物館。
相關資訊
西九龍M+博物館:先有內容 再建場館
儘管正式的場館甚至還沒有方案,M+博物館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焦點。從5月15日開始的展覽“M+進行:油麻地”是M+在建成之前所策劃的“游擊”系列的首次展覽,“在沒有場館的情況下探索不同的公眾互動與策展模式”。
在李立偉看來,M+博物館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先有內容,再建場館的。20年來,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建設美術館的熱潮,但大多數美術館在雄偉的建築落成之後,裡面的收藏卻空空如也。M+一反傳統方式,“我們先要想好我們能做什麼,我們的空間要面對什麼樣的觀眾,再建築相應的場館,使得建築成為觀眾和藝術品的橋樑。”正因為如此,M+採用了先收藏、再建築的由內而外的建構博物館的方式。
李立偉的目標是把M+打造成世界頂級的博物館,而香港顯然並沒有強烈的博物館傳統,所以,他需要“重新建構藝術機構與觀眾的關係”。“美術館創造內容的同時也在創造觀眾,這就像蘋果創造了IPAD,也創造了平板電腦用戶一樣。”李立偉說,並且強調M+的主張是要讓博物館成為每一個人服務的機構,“博物館的核心目的不是把藏品放在那裡,讓觀眾覺得很無知,它應該是一個觀眾在精神上和藝術不期而遇的地方。”他結合自己之前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工作的經驗說:“一般美術館或博物館在你一進門之後就看到一個個大柱子,走進一個個小房間就像朝拜一樣。而泰特藝術館的入口則採用了‘向下’的形式,從街道上慢慢走下台階然後走進美術館,給人感覺美術館這個空間是街道的延伸。減少了人與空間的距離感。”此次,從建築外形上、藏品內容陳列方式上,甚至是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上,立志於做一個“親民”博物館的M+也做了充分考量,旨在消除觀眾和美術館物理上、心理上的距離感。
上世紀90年代,李立偉參與籌建倫敦泰特美術館的時候,預計每年接待150萬觀眾,實際上開館之後,泰特每年吸引了500到600萬觀眾。而在香港這樣一個商業社會,李立偉同樣預設了一個保守的觀眾數字——150萬。事實上,很多影響觀眾數量的政策還沒有確定,比如是賣票還是免費。但無論如何,李立偉認為,文化機構的核心是建立公眾信任感,而要建立這種信任感,就要排除政治的說教和商業的利用。如何獲得公眾的信任,是擺在李立偉面前的問題,畢竟他面對的不僅是700萬香港市民,還有每年四千萬到訪香港的內地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