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

LTE-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

《LTE-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是2009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意)賽西亞,(摩洛哥)陶菲克,(英)貝科。

基本介紹

  • 書名:LTE-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
  • 作者:(意)賽西亞,(摩洛哥)陶菲克,(英)貝科
  • 譯者:馬霓,鄔鋼,張曉博張學軍
  • ISBN:9787115214966
  • 類別:電子通信
  • 頁數:464頁
  • 定價:88.00元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譯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深入、全面地介紹了LTE的背景、動因和技術內容,涵蓋了基本理論基礎、物理層技術設計、網路協定架構以及系統部署和性能分析等方方面面。本書理論基礎分析完整深刻,技術描述翔實完備,協定介紹深入淺出,部署和實現則思考縝密。本書重點對LTE所涉及的關鍵技術體系作了詳細分析和介紹,對於規範的設計和相關技術的對應關係作了深刻描述,對讀者理解和研究LTE及其未來技術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本書讀者對象可涵蓋移動通信領域研究、開發、系統設計、網路運營等相關人員。同時也可供高校通信及相關專業師生參考。馬修·貝科(Matthew Baker)具有劍橋大學工程、電子和信息科學學位。馬修先生在飛利浦研究院從事多重先進無線通信系統和技術研究超過10年,研究領域包括傳播模型、DECT、Hiperlan及UMTS等。從1999年,馬修先生致力於3GPP的UMTS WCDMA和LTE標準化活動,活躍在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工作組,提交了數百篇技術提案,同時領導飛利浦RAN標準化團隊。2009年,馬修先生加入阿爾卡特一朗訊公司並被選為3GPP RAN1主席,負責UMTS和LTE無線接入網物理層規範的制定工作。馬修先生髮表過眾多國際會議論文,並擁有眾多國際發明專利。馬修先生是英國工程和技術協會特許工程師。

作者簡介

斯特芬妮婭·塞西亞(Stefania Sesia)於2005年從位於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的ENST Eurecom(厄爾電信)獲得通信系統和編碼理論博士學位。2002~2005年,斯特芬妮婭在巴黎摩托羅拉實驗室工作,並攻讀博士學位。斯特芬妮婭博士於2005年6月加入飛利浦/恩智浦半導體(現為ST-Ericsson無線,即意法-愛立信無線)位於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的研發中心,擔任HSDPA算法開發的技術負責人。斯特芬妮婭博士參加3GPP RAN的第一和第四工作組,從2007年起被借調到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作為工作組技術官員。斯特芬妮婭博士發表過數篇IEEE會議和期刊論文,向3GPP提交了多項技術提案,也擁有眾多美國和歐洲專利。
伊薩姆·陶菲克(Issam Toufik)在兩個學校獲得電信工程學位(專業為移動通信系統),這兩個學校分別是ENST-Bretagne(布列塔尼,法國)和Eurcom(索菲亞安蒂波利斯,法國)。2006年從法國Eurecom/ENST-Paris獲得通信系統博士學位。2005年6~8月,伊薩姆博士作為LTE研究人員在韓國三星先進通信系統實驗室工作。2007年1月,伊薩姆博士加入恩智浦半導體(現為ST-Ericsson無線,即意法一愛立信無線)位於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的研發中心,負責開發LIMTS和LTE算法。伊薩姆博士發表過數篇IEEE會議和期刊論文,向3GPP提交了多項技術提案,也擁有眾多專利。

譯者簡介

馬霓,現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移動通信系統資深研發專家。199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獲博士學位。2001年獲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博士後證書。2001~2008年任職于飛利浦亞洲研究院無線通信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及主任研究員。發表SCI、EI等收錄論文10餘篇,申請國際PCT發明專利近50項,提交CCSA、3GPP、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等標準化提案和技術報告20餘篇,參與“863”和國家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數項
鄔鋼,現為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無線通信系統資深研發專家。2002年畢業於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獲博士學位。2002~2007年任職于飛利浦亞洲研究院無線通信研究部高級研究員。發表SCI、EI等收錄論文20餘篇,出版著作2部,申請國際PCT發明專利30餘項,提交3GPP等標準化提案和技術報告20餘篇,參與“863”和國家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數項
張曉博,現為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專家。200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獲碩士學位。2004~2008年任職于飛利浦亞洲研究院無線通信研究部研究員和高級研究員。發表SCI、EI收錄論文5篇,申請國際PCT發明專利40餘項,提交3GPP等標準化提案20餘篇,參與“863”和國家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數項
張學軍,現為飛利浦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200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獲博士學位。先後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UT斯達康、聯想等知名公司研發部門從事無線通信系統研究開發工作,具有豐富的研究開發經驗。發表SCI、EI收錄論文10餘篇,申請國際PCT發明專利30餘項,提交3GPP等標準化提案數篇,參與“863”和國家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數項。

圖書目錄

第1章 背景介紹
1.1 UMTS長期演進的背景
1.1.1 歷史背景
1.1.2 移動無線電環境中的LTE技術
1.1.3 3GPP的標準化流程
1.2 LTE的需求和目標
1.2.1 系統性能需求
1.2.2 部署成本和互操作性
1.3 LTE關鍵技術
1.3.1 多載波技術
1.3.2 多天線技術
1.3.3 分組交換無線接口
1.3.4 用戶設備能力
1.4 從理論到實踐
參考文獻
第1部分 網路架構和協定
第2章 網路架構
2.1 引言
2.2 總體框架概述
2.2.1 核心網
2.2.2 接入網
2.2.3 漫遊架構
2.2.4 與其他網路的互操作
2.3 協定架構
2.3.1 用戶平面
2.3.2 控制平面
2.4 QoS和EPS承載
2.5 E-UTRAN網路接口:S1接口
2.5.1 S1協定結構
2.5.2 S1接口初始化
2.5.3 S1接口的上下文管理
2.5.4 S1接口的承載管理
2.5.5 通過S1接口的尋呼
2.5.6 S1接口上的移動性
2.5.7 S1接口上的負荷管理
2.6 E-UTRAN的網路接口:X2接口
2.6.1 X2接口的協定結構
2.6.2 X2接口的初始化
2.6.3 X2接口上的移動性
2.6.4 X2接口上的負載和干擾管理
2.6.5 X2接口上的UE歷史信息
2.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控制平面協定
3.1 引言
3.2 無線資源控制(RRC)協定
3.2.1 簡介
3.2.2 系統信息
3.2.3 LTE內的連線控制
3.2.4 連線模式下RAT間的移動性
3.2.5 測量
3.2.6 其他RRC信令
3.3 PLMN和小區選擇
3.3.1 簡介
3.3.2 PLMN選擇
3.3.3 小區選擇
3.3.4 小區重選
3.4 尋呼
3.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用戶平面協定
4.1 引言
4.2 分組數據匯聚協定
4.2.1 功能和結構
4.2.2 報頭壓縮
4.2.3 安全性
4.2.4 切換
4.2.5 數據包丟棄
4.2.6 PDCP PDU格式
4.3 無線鏈路控制(RLC)協定
4.3.1 RLC實體
4.3.2 RLC PDU格式
4.4 媒體接入控制(MAC)協定
4.4.1 MAC結構
4.4.2 MAC功能
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部分 物理層下行鏈路
第5章 正交頻分多址
5.1 引言
5.2 OFDM
5.2.1 正交復用原理
5.2.2 峰均功率比和非線性靈敏度
5.2.3 對載波頻偏和時變信道的靈敏度
5.2.4 定時偏移和循環前綴計算
5.3 OFDMA
5.3.1 參數計算
5.3.2 LTE的物理層參數
5.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下行物理層設計簡介
6.1 引言
6.2 傳輸資源結構
6.3 信號結構
6.4 下行鏈路操作簡介
參考文獻
第7章 同步和小區搜尋
7.1 引言
7.2 LTE同步序列和小區搜尋
7.2.1 Zadoff-Chu序列
7.2.2 主同步信號(PSS)序列
7.2.3 輔同步信號(SSS)序列
7.2.4 小區搜尋性能
7.3 相干與非相干檢測
7.3.1 相干檢測
7.3.2 非相干檢測
參考文獻
第8章 參考信號和信道估計
8.1 參考信號和信道估計簡介
8.2 LTE參考信號設計
8.2.1 小區專用參考信號
8.2.2 UE專用參考信號
8.3 參考信號輔助信道建模和估計
8.3.1 時頻域相關:WSSUS信道模型
8.3.2 空間域相關:克羅內克(Kronecker)模型
8.4 頻域信道估計
8.4.1 信道插值估計
8.4.2 線性信道估計的通用方法
8.4.3 性能比較
8.5 時域信道估計
8.5.1 有限和無限長度MMSE
8.5.2 歸一化最小均方估計
8.6 空域信道估計
8.7 先進技術
參考文獻
第9章 下行鏈路物理數據和控制信道
9.1 引言
9.2 下行數據傳輸信道
9.2.1 物理廣播信道(PBCH)
9.2.2 物理下行鏈路共享信道(PDSCH)
9.2.3 物理多播信道(PMCH)
9.3 下行鏈路控制信道
9.3.1 控制信道設計需求
9.3.2 控制信道結構和內容
9.3.3 控制信道操作
9.3.4 控制信道的調度過程
參考文獻
第10章 信道編碼和鏈路自適應
10.1 引言
10.2 鏈路自適應和反饋計算
10.3 信道編碼
10.3.1 信道編碼的理論分析
10.3.2 LTE數據信道的信道編碼
10.3.3 LTE控制信道編碼
10.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多天線技術
11.1 多天線基本理論
11.1.1 概述
11.1.2 MIMO信號模型
11.1.3 單用戶MIMO技術
11.1.4 多用戶技術
11.2 LTE的MIMO方案
11.2.1 實踐中的考慮
11.2.2 單用戶方案
11.2.3 多用戶方案
11.2.4 物理層MIMO性能
11.3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多用戶調度和干擾協調
12.1 引言
12.2 資源分配策略的常規考慮
12.3 調度算法
12.3.1 遍歷容量
12.3.2 時延受限容量
12.3.3 調度策略性能
12.4 LTE中資源調度的考慮
12.5 干擾協調和頻率復用
1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3章 無線資源管理
13.1 引言
13.2 UE移動性行為概述
13.3 小區搜尋
13.3.1 LTE小區搜尋
13.3.2 UMTS小區搜尋
13.3.3 GSM小區搜尋
13.4 駐留在LTE中的測量
13.4.1 LTE測量
13.4.2 UMTS FDD測量
13.4.3 UMTS TDD測量
13.4.4 GSM測量
13.4.5 cdma2000測量
13.5 RRC_IDLE狀態下的LTE移動性——鄰小區監視和小區重選
13.5.1 基於優先權的小區重選
13.5.2 空閒模式下的測量
13.6 RRC_CONNECTED狀態下的LTE移動性——切換
13.6.1 監視間隔模式特徵
13.6.2 測量上報
13.6.3 切換到LTE
13.6.4 切換到UMTS
13.6.5 切換到GSM
13.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4章 廣播模式操作
14.1 引言
14.2 廣播模式
14.2.1 廣播和多播
14.2.2 UMTS R6版MBMS業務和傳輸系統
14.3 LTE中的MBMS
14.3.1 MBMS單頻網
14.3.2 MBMS部署
14.3.3 MBMS架構和協定
14.4 UE的MBMS接收性能
14.4.1 雙接收機能力
14.4.2 緊急業務支持
14.5 移動廣播模式的比較
14.5.1 蜂窩網路傳送
14.5.2 廣播網傳送
14.5.3 業務和套用
參考文獻
第3部分 物理層上行鏈路
第15章 上行物理層設計
15.1 引言
15.2 SC-FDMA原理
15.2.1 SC-FDMA傳輸原理
15.2.2 時域信號生成
15.2.3 頻域信號生成
15.3 LTE中的SC-FDMA設計
15.3.1 LTE傳輸處理
15.3.2 SC-FDMA參數
15.3.3 SC-FDMA中的直流子載波
15.3.4 脈衝成形
15.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6章 上行鏈路參考信號
16.1 引言
16.2 參考信號序列生成
16.2.1 基站基本參考信號和參考信號分組
16.2.2 通過基序列循環時間移位獲取正交參考信號
16.3 序列組跳變及規劃
16.3.1 序列組跳變
16.3.2 序列組規劃
16.4 循環移位跳變
16.5 解調參考信號
16.6 上行探測參考信號
16.6.1 SRS子幀的配置和位置
16.6.2 SRS傳輸間隔和周期
16.6.3 SRS符號結構
16.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7章 上行物理信道結構
17.1 引言
17.2 上行共享數據信道結構
17.3 上行控制信道設計
17.3.1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結構
17.3.2 PUCCH上的信道質量指示器的傳輸
17.3.3 PUCCH上來自UE的CQI和HARQACK/NACK的復用
17.3.4 PUCCH上的HARQACK/NACK傳輸
17.3.5 同一個PUCCH RB上CQI和HARQ ACK/NACK復用
17.3.6 PUCCH上的調度請求傳輸
17.4 上行控制信令和UL-SCH數據共享信道的復用
17.5 多天線技術
17.5.1 閉環切換的天線分集
17.5.2 多用戶“虛擬”MIMO或SDMA
17.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8章 上行容量和覆蓋
18.1 引言
18.2 上行容量
18.2.1 影響上行容量的因素
18.2.2 LTE上行容量評估
18.3 LTE上行覆蓋和鏈路預算
18.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9章 隨機接入
19.1 引言
19.2 LTE中隨機接入的使用和需求
19.3 隨機接入過程
19.3.1 基於競爭的隨機接入過程
19.3.2 無競爭隨機接入過程
19.4 物理隨機接入信道設計
19.4.1 PRACH和PUSCH以及PUCCH的復用
19.4.2 PRACH結構
19.4.3 前導序列原理和設計
19.5 PRACH實現
19.5.1 UE發射機
19.5.2 eNode B PRACH接收機
19.6 TDD模式的PRACH
19.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0章 上行傳輸過程
20.1 引言
20.2 上行定時控制
20.2.1 概述
20.2.2 定時提前過程
20.3 功率控制
20.3.1 概述
20.3.2 詳細功控流程
20.3.3 UE功率餘量上報
20.3.4 上行功控策略小結
參考文獻
第4部分 實際部署
第21章 無線傳播環境
21.1 引言
21.2 SISO和SIMO信道模型
21.2.1 ITU信道模型
21.2.2 3GPP信道模型
21.2.3 擴展ITU信道模型
21.3 MIMO信道
21.3.1 空間相關性的影響
21.3.2 SCM信道模型
21.3.3 擴展SCM信道模型
21.3.4 WINNER信道模型
21.3.5 LTE評估模型
21.3.6 MIMO信道模型比較
21.3.7 具有空間相關性的擴展ITU信道模型
21.4 針對IMT-Advanced的ITU信道模型
21.5 MIMO信道模擬
21.5.1 性能和一致性測試
21.5.2 針對一致性測試的LTE信道模型
21.5.3 信道仿真器需求
21.5.4 MIMO一致性測試
21.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2章 射頻方面
22.1 引言
22.2 頻帶及其安排
22.3 發射機RF要求
22.3.1 期望發射的要求
22.3.2 多餘輻射要求
22.3.3 功率放大器考慮
22.3.4 發射機射頻需求小結
22.4 接收機射頻需求
22.4.1 接收機總體需求
22.4.2 發射信號泄漏
22.4.3 最大輸入電平等級
22.4.4 小信號需求
22.4.5 選擇性和阻塞性規範
22.4.6 雜散輻射
22.4.7 交調要求
22.4.8 動態範圍
22.4.9 接收機要求小結
22.5 射頻損耗
22.5.1 發射機RF損耗
22.5.2 主要RF損耗模型
2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3章 成對和非成對頻譜
23.1 引言
23.2 雙工模式
23.3 非成對頻譜的干擾問題
23.3.1 鄰近信道干擾場景
23.3.2 干擾場景小結
23.4 半雙工系統設計考慮
23.4.1 發射/接收切換的調節
23.4.2 異構系統共存
23.4.3 HARQ和控制信令
23.4.4 半雙工FDD(HD-FDD)物理層操作
23.5 互易性
23.5.1 互易性條件
23.5.2 互易性套用
23.5.3 互易性小結
參考文獻
第5部分 結束語
第24章 後LTE時代
縮略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