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S(基於位置服務)

LBS(基於位置服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LBS是基於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簡稱,是利用各類型的定位技術來獲取定位設備當前的所在位置,通過移動網際網路向定位設備提供信息資源和基礎服務。首先用戶可利用定位技術確定自身的空間位置,隨後用戶便可通過移動網際網路來獲取與位置相關資源和信息。LBS服務中融合了移動通訊、網際網路、空間定位、位置信息、大數據等多種信息技術,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平台進行數據更新和互動,使用戶可以通過空間定位來獲取相應的服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移動位置服務
  • 外文名:Location Based Service
  • 別名:LBS
  • 通過媒介:GSM網、CDMA
  • 途徑:定位技術
  • 技術支持:移動通訊、網際網路、空間定位、位置信息、大數據等
定義,產生背景,LBS發展歷程,分類,特點,關鍵技術,體系結構,隱私保護體系,安全分析,安全隱患,保護措施,發展問題,套用服務,發展趨勢,

定義

基於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是指圍繞地理位置數據而展開的服務,其由移動終端使用無線通信網路(或衛星定位系統),基於空間資料庫,獲取用戶的地理位置坐標信息並與其他信息集成以向用戶提供所需的與位置相關的增值服務。
服務提供商獲得移動對象的位置以後,用戶可以進行與該位置相關的查詢。LBS是將移動通信技術和定位技術相結合而提供與位置有關的一種增值服務,用戶通過使用移動設備的定位技術來獲得自身的地理位置,LBS並根據用戶的位置信息和查詢信息以及通過網路為用戶提供與位置相關的各種服務。

產生背景

21世紀之後,空間定位技術與行動網路迎來了快速的發展,網際網路的使用形式開始轉變,由PC等“固定終端”向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發展。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表明,近年來我國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業發展迅速,其中2017年相關領域的總產值高達2550億元,較前一年增長20.4%。其中,晶片、器件、算法、軟體、導航數據、終端設備等與衛星導航技術直接相關的產業核心產值占35.4%,達到902億元。到2017年底,與衛星導航和北斗套用相關的共有58家上市公司(包含新三板),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領域的企業數量保持在1.4萬家左右。涉及到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的上市公司的相關產值占到全國總產值的11.85%。據統計,2017年,中國帶有導航定位的終端產品的銷量超過了6.1億台,其中智慧型手機銷量達到了4.91億台。隨著移動終端和導航技術的不斷發展,精確定位和個性化導航滿足了人們日益頻繁的交通需求,同時也推動了基於位置服務套用的普及。LBS最初用於軍事領域,美國國防部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統來監控和跟蹤目標。1996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宣布了對E911定位的需求,網路運營商必須能夠為發出E911緊急呼叫的移動設備用戶提供準確的位置服務,使LBS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後來,日本和歐洲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最終導致了LBS的出現。然後,通信網路和定位系統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基於位置服務的套用的出現。許多商業公司已經開始廣泛使用LBS來根據其地理位置提供服務。目前,LBS為人們提供了交通導航、近鄰興趣點查詢、網路交友和廣告推送等多個方面的便捷服務。根據維基百科統計,截至2017年,中國智慧型手機數量達到了7.13億部,占全球智慧型手機數量的30%。通過對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使用基於位置服務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美國的商業統計數據網站statista指出,超過90%的智慧型手機用戶使用了基於位置的服務。

LBS發展歷程

1、市場胚胎期(2001~2003年)
我國LBS商業套用始於2001年中國移動首次開通的移動夢網品牌下的位置服務;2003年,中國聯通推出了“定位之星”業務,用戶可以在較快的速度下體驗下載地圖和導航類的複雜服務:隨後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啟動在PHS(小靈通)平台上的位置服務業務,這標誌著我國LBS業務開展進入了萌動階段。
2、市場緩慢增長期(2004~2006年)
繼國內幾個大的運營商相繼推出位置服務業務後,LBS市場一直不溫不火,並持續到2006年。主要原因,一是定位精度和定位準確度較低,GPS數據的時效性欠缺。二是網際網路地圖發展未形成規模,POI點或者是位置信息量少,用戶擔心自己的隱私可能被暴露。三是商家沒有好的商業模式。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導致LBS市場需求不旺盛,制約了LBS的發展。
3、市場高速增長期(2007~至今)
2006年,網際網路地圖的出現加速了LBS產業的發展。眾多地圖廠商、軟體廠商相繼開發了系列線上LBS終端軟體產品。後伴隨著無線技術和硬體設施得到完善。在國內,LBS行業迎來一個爆發增長期。市場研究數據顯示.我國LBS服務個人套用市場2008年市場規模為3.35億元,2009年突增為6.44億元,2010年,達到9.98億元,同比增長135%。受美國Foursquare公司刺激,2010年國內一夜之間曾冒出三十幾家LBS公司。
雖然市場在高速發展,但是在個人套用領域的市場發展還沒有進入理想狀態。2011年底提供LBS服務的企業從最多50家已經降至僅剩15家。2011年10月,我國最早發展LBS業務的嘀咕網出現高達70%的裁員。可見目前LBS在個人套用領域還處於爆發式增長前的探索階段。
2021年,盛趣遊戲與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合作,承擔起了國內首個公益性紅色文化互動空間“復興·頌”的運營工作。在打造趣味互動性方面,遊戲企業擁有天然的優勢,運用了大量“科技+遊戲+網際網路”的展示方式讓“復興·頌”更具時代特徵。通過VR、AR、LBS定位和雷達感應等前沿技術來結合趣味的遊戲機制,用年輕人的“語境”來喚起他們對紅色記憶的“共情”。目前,“復興·頌”不僅成為了上海網路出版單位黨建聯盟實習基地,也是黃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分類

根據信息的獲取方式不同,位置服務分為主動獲取服務和被動接收服務兩種。主動獲取服務是指用戶通過終端設備主動傳送明確的服務請求,服務提供商根據用戶所處的位置以及用戶的需求將信息返回給用戶。比如用戶通過手機終端傳送一個請求“離我最近的加油站在哪裡”給服務提供商。被動接收服務與主動獲取服務相反,用戶沒有明確傳送服務請求,而是當用戶到達一個地點時,服務提供商自動將相關信息返回給用戶。最常見的就是在坐火車的長途旅行中,每到一個城市,用戶就會接收到該城市的天氣預報以及住宿相關的廣告信息。
根據服務的查詢技術不同,又可以分為點查詢服務和連續查詢服務。點查詢服務是指根據查詢條件一次執行,返回查詢結果。主動獲取服務中常採用這種查詢技術,如用戶查詢最近的公交站牌。連續查詢是根據用戶位置的持續變化更新查詢結構。通常情況下,被動接收服務通過連續查詢來實現,如天氣預報簡訊提醒服務。
根據使用服務的對象不同,又可以分為特定服務和通用服務。特定服務是指為特定服務對象(特定用戶或特定區域)提供的服務,如博物館中的文物講解服務。特定服務需要維護特定數據集合,如博物館文物的相關信息等。通用服務是指通信提供商對其所有用戶提供的通用服務。常見的通用服務有目錄、網關、位置工具、路徑和導航等。
位置服務的共同特點是服務提供的過程,首先用戶定位,然後將位置信息以及上下文信息傳輸給信息處理中心,之後通過上下文信息查詢相關服務,最後將服務提供給用戶。

特點

LBS的主要特點包括:
(1)覆蓋範圍廣。對於LBS服務體系,企業一方面要求定位服務需要覆蓋足夠大的範圍,另一方面要求一定要將室內也進行全覆蓋,這是因為LBS的設備或者用戶,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室內的,所以需要保證可以對每個角落進行覆蓋。根據LBS定位系統覆蓋的範圍,大致可分為3種定位服務:整個本地網、覆蓋部分本地網、提供漫遊網路服務類型。
(2)定位精度高。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精確服務,並且提供用戶選擇精確度的便利,這是手機定位的一種優勢。
(3)操作簡便。LBS功能主要基於Web伺服器和LDAP伺服器二者之上。
(4)套用廣泛。LBS包含很多內容,多個行業、多個領域都在套用LBS服務,可以根據服務對象的特點,分為:家庭套用、行業套用、公共安全套用、運營商內部套用。

關鍵技術

1、地理無線標記語言標準
目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是GIS服務傳送通過基於位置服務及位置信息,提供移動用戶需要的信息和服務,對空間信息進行標記、存儲及傳輸的方式。對地理空間信息迅速存儲和傳輸的方法已成為對基於位置服務和無線套用發展產生制約的一個瓶頸,也是建立位置服務的一項關鍵技術,並集中在可擴展標記語言、地理標記語言及地理無線標記語言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地理標記語言是基於XML存儲傳輸地理信息的編碼規範,在網路環境下對存儲、傳輸及套用地理數據的規範問題得到解決。地理空間可擴展標記語言是利用網路在計算機系統及移動設備之間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存儲、傳輸和交換的一種編碼方法。雖然地理標記語言在國際上已制定,但因各國並非採用相同的空間數據存儲格式,國際標準只作為參考,各國應結合本國國情制定相應標準。基於對各種標記語言的比較分析,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支持位置服務的中國地理無線標記語言標準,主要分為文檔類型定義、最小組件、複合模組、語法四部分。該標準使各網路及套用都能提供一致的信息與服務數據格式,在網路系統和套用終端之間直接存儲與傳輸信息和服務,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和標準不再需要網路中心轉換。此外,該標準分離了內容數據和表現形式,可結合不同終端設備研發不同終端表現工具,進而享受個性化的空間信息和服務。
LBS(基於位置服務)
基於位置服務
2、空間定位技術
位置服務應利用移動終端配合無線網路,對移動用戶的地理位置進行確定,進而為用戶提供所需的位置信息服務。位置服務定位過程分為測量和計算兩部分內容,結合不同的測量和計算實體,定位技術一般分為基於網路和基於移動終端兩種。基於網路的定位技術主要由網路實現位置解算功能。起源蜂窩小區、到達時間及差分、增強觀測時間差分等都是通常採用的定位技術,起源蜂窩小區定位技術利用採集移動終端識別號對用戶位置進行確定,相對於其他技術而言具有最低的精度。基於移動終端的定位技術主要由移動終端實現定位解算功能。用戶採用接收機將空中衛星導航信號接收,位置解算軟體內置於接收機中,無需網路參與定位過程,該解決方案對於導航套用比較適合。輔助GPS定位最常用,無線信號利用衛星向接收機傳送對接收機位置進行確定。在位置服務系統中,輔助GPS技術結合基於網路的定位技術是定位技術的主流。GPS可用性不僅由網路定位技術進行彌補,在室內等比較微弱的GPS信號區域,主要手段就是基於網路定位。而且GPS參考網路引入移動通信網路中,可使基站間的時間保持同步,網路定位精度明顯提高。
3、地理信息服務系統
地理信息服務系統中涉及的基礎地圖數據包括不同城市區域及對數據進行管理、地理分析等功能,由位置服務運營商搭建或其他供應商提供。一個位置服務運營商可連線多個地理信息服務平台,發布多個地圖及路徑搜尋引擎等。該系統主要負責地理信息服務數據查詢、分析及發布等功能,包括資料庫管理、地理信息引擎、地理信息服務三個不同層次,資料庫管理主要對運營平台的數據進行管理;地理信息引擎管理、操作底層資料庫,並對基於平台的二次開發提供相應支持,通常採用的地理信息平台及軟體比較成熟;地理信息服務由核心服務和套用服務框架兩部分內容構成,基於地理信息引擎提供地理信息分析、發布及路徑搜尋等功能是其核心服務;套用服務框架基於對各種地理信息核心服務的綜合提供城市黃頁服務、個人導航、公交換乘、地址查找等套用服務框架。

體系結構

由移動設備(用戶)、定位系統、網路服務提供商以及位置服務提供商四部分組成基於位置服務的體系架構。
1、移動設備(用戶)
在LBS的體系結構中,用戶通常具有定位功能的移動設備用來獲得其地理位置信息,同時,用戶可以通過基站或WiFi熱點訪問網際網路來發起基於位置的服務查詢請求。此外,在P2P分散式結構的隱私保護方案中,我們認為移動設備還有另一個無線網卡,可以通過各種傳輸協定或特定的Ad hoc網路協定(如AODV協定或LANMAR協定)自發組織成移動點對點網路,並相互交換信息。
2、定位系統
定位技術是指由移動設備及時確定該設備所在地理位置的技術,其結合了硬體(例如GPS晶片)和軟體(例如從多個基站信號中確定位置的程式)的技術。使用基於位置服務是以精確的定位技術為前提的,也是此服務最重要的保障技術之一。目前,常用的定位技術包括四種:
(1)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使用衛星和移動設備通信時根據多個衛星與同一裝置之間的通信延遲,使用三角測量方法獲得移動對象的經緯度,精度可達5米以下。GPS定位方法是目前最精確的經緯度定位方法。但是,該方法的缺陷是無法實現室內定位。
(2)WiFi定位:建立WiFi接入點與其準確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並預先存儲在資料庫中。當移動對象連線到某個WiFi訪問點時,用戶的位置可以通過訪問資料庫中相對應的表檢測較精確的經緯度,如Google WiFi定位。WiFi定位的精度在1到10米的範圍內。
(3)IP位址定位:當移動設備訪問網際網路時會被分配一個IP位址,IP位址的分配是與地域有關的。通過使用現有的IP位址與區域之間的映射關係,可以將移動對象的位置定位到城市大小的區域。
(4)三角測量法:三角測量在三角學和幾何學上是藉由測量目標點與固定基準線的已知端點的角度,測量目標距離的方法。當移動設備在三個行動電話基站的信號範圍內時,三角測量可以獲得用戶的經緯度。三角測量法和WiFi定位克服了GPS不能在室內進行定位的缺點。用戶在傳送位置服務請求時,需要通過移動設備的定位系統獲取自己的精確位置坐標,然後將自己的位置信息和查詢內容一起傳送給LBS伺服器。
3、網路服務提供商
網路服務提供商是移動用戶和LBS服務提供商之間通信的網路載體。一般情況下,網路服務提供商不能保證信息傳播的安全性。惡意攻擊者可以監控網路傳輸的內容。
4、位置服務提供商
位置服務提供商接收移動用戶的查詢請求信息並給於該信息計算查詢相應的結果,然後通過網路把查詢結果傳送到移動用戶。現實中,LBS服務提供商主要以盈利為主,所以位置服務提供商很可能將移動用戶的位置信息賣給第三方來獲取利潤,存在隱私泄露的風險。

隱私保護體系

目前,基於位置服務的隱私保護的體系結構可以劃分為以下四種結構:
1、獨立式結構
由客戶端與LBS伺服器構成獨立式體系結構,移動用戶直接和LBS伺服器通信進行服務查詢請求,移動終端需要有定位功能,並且具有計算能力和匿名處理的能力。
獨立式結構的匿名方案的一般流程為:移動用戶首先使用定位裝置獲取自己的位置信息,並自己實現位置匿名。使用處理後的位置或者匿名區域代替自己的真實位置向LBS伺服器發起查詢,伺服器根據用戶的查詢信息計算查找相應的結果並返回給查詢者,最後客戶端根據自己的查詢信息完成結果候選集的過濾和求精。
該結構簡單且容易實現,易於與其他技術相結合實現位置隱私保護。並且該體系結構沒有第三方匿名伺服器系統瓶頸的限制。然而,在基於該結構的方案中移動用戶生成假位置或匿名區域時完全忽略了周邊環境中其他用戶的位置分布,例如,如果用戶的密度非常稀疏,用戶的匿名區域裡只有他自身一個用戶,則攻擊者可以推測出傳送查詢請求的用戶就是該用戶,會導致用戶信息的泄露。並且,計算和匿名處理都在移動終端完成,移動終端的負擔較重。
2、中心伺服器體系結構
中心伺服器體系結構是通過將可信第三方匿名伺服器加入到在客戶端和LBS伺服器中來形成集中式體系結構,匿名伺服器負責對用戶提交的位置信息進行匿名和查詢結果的求精處理。匿名伺服器需要完成用戶的位置匿名處理和結果求精,為了保證用戶的隱私安全,要求匿名伺服器絕對可信。匿名伺服器的主要功能是:
(1)將查詢用戶傳送的位置信息根據其設定的隱私需求參數轉換為匿名區域,並將將此區域信息以及用戶的查詢內容發給LBS伺服器進行服務請求。
(2)接收從位置伺服器返回的候選結果,並從中選擇正確的查詢結果返回給查詢者。接收和篩選從LBS伺服器獲得的結果,並將求精後的結果傳送給查詢者。中心伺服器結構一方面可以滿足用戶的安全性需求同時可以保證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將客戶端的計算匿名處理全部交由匿名伺服器來處理,減少了客戶端的系統開銷。但是,如果某一時刻有大量的移動用戶進行LBS服務請求可能會造成匿名伺服器處理能力和處理速度的降低甚至導致其崩潰而使得用戶無法獲得LBS服務。並且,當匿名伺服器中包含用戶的精確位置信息,很容易成為攻擊者攻擊的目標,當存在漏洞被惡意攻擊者發現並劫持,則所有接入用戶的真實位置信息將會被泄露,從而構成嚴重的安全風險。
3、分散式點對點結構
移動用戶組和LBS伺服器組成分散式點對點(Peer-to-peer,P2P)結構,移動用戶可以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匿名處理,並要求每個移動終端都有計算處理和存儲信息的能力。基於P2P的位置隱私保護方案的基本步驟如下:
(1)移動用戶通過通信基礎設施(例如基站)與其他對等鄰居用戶進行通信,通過不同的通信跳數來找到至少k1個鄰居節點。並且當組中的移動用戶傳送位置服務請求時,該組中的所有用戶相互協作來構建匿名組。
(2)移動用戶與找到的k1個鄰居用戶形成一個匿名集合,該集合的移動用戶選用某個代理用戶位置或者使用形成的匿名區域中的一個點作為錨點來代替用戶的真實位置進行查詢請求服務。
(3)為了防止攻擊者和LBS伺服器識別出傳送查詢的真實用戶,在匿名集內查詢用戶隨機選取一個鄰居用戶作為代理,查詢用戶將查詢信息和匿名處理後的位置信息通過P2P通信的網路傳送給代理用戶,由該用戶收到查詢信息後轉發給LBS伺服器進行服務查詢請求並將得到的結果返回給查詢者。最後查詢用戶根據自己的實際位置對候選集進行過濾求精。
4、混合式結構
由移動終端、可信匿名伺服器和LBS伺服器構成混合式體系結構。當用戶移動傳送LBS服務請求時,用戶會傳送相關協定的協助廣播信息,當其它用戶收到該協助廣播信息後,判斷是否能夠協助該用戶,如果滿足則對該協助廣播進行回響,直到最後達到滿足匿名需求的匿名組。該匿名組中的所有移動用戶都能夠使用該匿名組集合進行匿名區域的生成及請求,這種方案就是目前P2P分散式結構的處理方案。如果組中的用戶數量達不到匿名需求時,則用戶可以通過第三方匿名服務來實現隱私保護。混合式結構結合了集中匿名P2P匿名兩種隱私保護方案的結構特點:
(1)在無法保證第三方匿名伺服器安全性的時候或者當該地理區域的用戶密度較大時,可以使用P2P分散式結構的形式,能夠解決匿名伺服器帶來的性能瓶頸問題,能夠減輕客戶端和匿名伺服器之間的通信負載。
(2)當用戶數量較少時,使用用戶協作形成匿名組的方式進行查詢就很難實現了,但是可以使用第三方匿名伺服器來進行位置服務查詢,以達到更好的通訊服務質量以及提高匿名成功率。

安全分析

安全隱患

1、敏感地區信息泄露。
比如,國外反動組織預先建立一個SP,讓所有位於中國的間諜在該SP上註冊。在間諜到達敏感地區時,便可以使用類似於時下非常流行的“報到”業務在SP上“報到”,將自己目前所在敏感地點的坐標傳送給SP。如此以來,中國敏感地點的坐標便能輕易地被反動組織掌握,從而危害國家安全。
目前,國家對於提供“報到”業務的SP(特別是國外的SP)採取了更加嚴格的審核措施。例如著名的美國LBS社交網站Foursquare,因為頻頻有用戶在中國的敏感區域報到,中國政府便利用GFW將其禁止。但是,如若換一種形式,不是讓間諜在敏感區域“報到”,而是通過使用POI業務(如搜尋其附近的餐廳、旅館或者加油站等),變相地讓SP獲知間諜所在區域坐標,則中國會因為拿不出相應的證據而無法將該SP禁止。
2、用戶自身位置泄露。
目前LBS在無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由現有的GPRS和GSM(3G網路)所提供的機制保障,並且在IP網上,所有伺服器都安裝了防護系統(如防火牆設備、防病毒黑客系統)。這種安全措施顯然不夠,一旦發現現有的機制漏洞,就可以獲得在LBS在定位過程中沒有被加密的數據。如在處理緊急業務時,運營商與LBS服務提供商之間的信息互動直接採用移動台的MSISDN,而不是偽號碼。若這種信息被他人截獲,很可能就能掌握用戶的MSISDN和其對應的地理方位。另外,目前有很多LBS並不是通過運營商提供的,如Google提供的GeolocationAPI服務。該服務要求終端的套用按照Google所規定的格式,通過分組交換網向Google的伺服器傳送GPS定位結果(經緯度)、基站信息(包括Cell-id、LAC、信號強度等),Wifi接入信息(包括MAC地址、信號強度等)三者中的一個或多個至伺服器中,經過計算,而後再返回經緯度、海拔、精確度、地址等信息到手機中。在整個訊息傳遞過程中,沒有對與信息的傳輸進行加密。顯然,這也會使得服務用戶面臨暴露自身位置隱私的風險。
3、用戶身份泄露。
假如不法分子在已知某重要人物的住址之後,建立一個SP,持續觀察所有來自該住址的定位請求,若發現所有來自此處的定位請求都來自同一個用戶,那么就可以斷定該用戶就是這位重要人物或者與其親密的人。由於偽號碼和用戶IMSI的一一對應關係便可利用已知的用戶偽號碼持續對該用戶進行跟蹤,威脅重要人物或與其親密的人的安全。

保護措施

1、SP對於LBS用戶的鑒權。
用戶在使用SP提供的各種LBS業務之前,要在SP中註冊自己的個人信息(如設定用戶名、密碼或使用自己的電話號碼註冊,同時SP還要對用戶的資格進行審核)。SP還要管理每個用戶的業務許可權(允許使用哪些業務、禁止使用哪些業務)。使用LBS業務時,SP根據用戶的註冊信息和業務許可權來決定是否為該用戶提供服務。但是這些僅僅是移動運營商對於SP的要求(必須具備這些機制才與之簽約合作),SP是否能夠充分執行則是未知數。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SP為了搶占市場、擴大用戶群,往往沒有採用嚴格的用戶資格審核機制和用戶業務許可權機制。同時,一些非法的SP本身就扮演了竊取用戶隱私的角色,關於這一點將在文章後面具體說明。
2、LSP對於SP的鑒權。
只有預先在運營商註冊過的SP才能接入LSP平台。在提供用戶位置數據之前,LSP必須鑑別SP的身份、判斷此次服務的業務類型、了解SP具有的許可權。SP的許可權有高有低,其中最高的是緊急服務類業務,它可以使LSP在不考慮用戶隱私設定的情況下,直接定位用戶,並將結果返回給SP。然而許可權較低的增值服務類業務則需要考慮用戶隱私設定。
3、用戶隱私設定。
用戶可以隨時更改存儲于歸屬地LSP的LBS業務相關數據。其中包括黑名單(禁止向名單中的SP傳送位置信息)、白名單(可在不被提示的情況下向名單中的SP傳送位置信息)、灰名單(向名單中的SP傳送位置信息前詢問用戶)、時間範圍(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被定位)、地域範圍(處於一定的位置時將不能被定為)等。另外,在用戶要求的情況下,LSP應可以在定位結束後,先將定位結果傳送給移動台,再由移動台用戶決定是否將該位置信息傳送給SP。
4、用戶偽號碼的使用。
為了保護用戶的隱私,SP和LSP之間的通信使用的是用戶偽號碼,而不是IMSI或MSISDN。在移動台的本地環境中設有PMD(pseudonym mediation device),專門負責偽號碼和IMSI之間的轉換。目前IMSI和偽號碼是一一對應的,這為非法SP挖掘用戶隱私提供了便利。
5、網路安全
在無線傳輸中的安全由現有的GPRS或GSM提供的安全機制來保障;在IP網上,LSP對外開放,其所有伺服器均應安裝安全防護系統(如防火牆設備、防病毒防黑客系統等);對於和第三方合作的外部增值套用平台,應具備驗證、授權和加密的功能以保證系統的安全性。

發展問題

1、定位精度
定位精度是LBS技術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目前移動運營商所採用的定位技術基本是以Cell ID為基礎的,該定位技術誤差較大,能滿足部分商業領域的套用,提供的定位業務非常有限。精度最高的是GPS定位技術,但GPS在深度室內環境下將無法進行定位。而基於網路的定位精度較低,精度高的定位技術(如E-OTD)需要對網路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大量投資。因此,可行的做法是,對業務進行劃分,將各種不同業務對定位精度的要求進行分類。對於精度要求高的業務,由網路端判斷是否能夠滿足要求,並進行相應的處理。當然,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能提出更先進的和受地理環境限制小的定位技術,目前已開始研究在室內實現高精度定位的技術。
2、動態位置信息的實時採集和高效組織
LBS主要是向用戶提供與位置有關的服務,位置信息包括各個層次的電子地圖以及POI信息。在電子地圖方面,我國各個部門都有一些專門的地圖數據,但這些數據沒有有效的整合,地圖的現勢性在各個地域也參差不齊,需要國家統一將各種地理信息資源整合在一起,為各行各業使用。POI信息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著用戶對業務的滿意度,LBS需要提供豐富的POI信息;大量的POI信息採集工作需要運營商和各個內容提供商互相協調,將POI信息整合,統一提供給用戶。
3、移動終端地圖數據快速瀏覽
移動終端地圖數據快速瀏覽對於LBS業務,尤其是對於三維導航、實景導航業務的普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通過網路來實現地圖的實時下載,數據不能太大,否則用戶的使用成本會很高,不利於推廣。通過矢量地圖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矢量地圖與各個GIS廠商系統內容矢量數據的格式密切相關,目前無法統一成相同的格式。因此,如果存在多種GIS系統共存時,業務的覆蓋範圍將存在局限性,這可以通過終端支持多個矢量的地圖瀏覽器來解決,但對終端的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要求較高。
4、隱私保護
隱私保護是LBS的重要內容,用戶並不想由於接受了服務而泄露了當前的具體位置和移動習慣。要達到避免用戶與某一精確位置及某一敏感查詢匹配的技術已有很多,比如設定位置相關者、假位置、時空匿名、設定許可權、空間加密等,但是每種技術仍有待最佳化,比如:加密技術安全但查詢的代價高,而時空匿名高效卻不夠安全。因此,面對大量的移動用戶,如何快速高效地為其尋找匿名集,在位置區域被匿名後提供令用戶滿意的服務,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隱私需求,仍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套用服務

位置信息服務的價值,是指通過固定的或者移動的網路,將基於位置的信息與服務傳送到任何人、任何位置以及任何設備等。其實人們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信息與服務都和位置有關係,正是由於有廣泛的用戶基礎,才使位置服務擁有廣闊的市場。無論是公眾還是行業用戶,對於獲得位置及其相關服務都有著廣泛的需求,特別是在新聞、交通信息、車輛嚮導、網際網路廣告、運程信息等領域。
1、商業化服務
LBS的商業化發展,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與電子商務的結合,隨著4G網路的不斷完善,手機支付技術的改進以及消費者移動購物習慣的養成,LBS與電子商業的聯合將是大勢所趨,必然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盈利模式。對於不同的對象,LBS所能提供的服務也有所不同。
2、信息搜尋服務
公眾用戶才是位置信息服務最大的用戶群,普通用戶對於位置信息服務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僅需要能提供與用戶自身位置相關的信息服務,並且可以發布與用戶自身位置相關的信息。不過也有一部分用戶,迫切希望位置信息服務能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如根據用戶位置提供內容廣播、娛樂遊戲、移動黃頁等功能和服務。又如,當移動定位設備的用戶準備購買某一商品的時候,定位系統與信息資料庫結合可引導用戶購買。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與移動定位業務相結合,可以輕易地實現移動環境下的信息查詢。當用戶想要查詢距離自己最近的酒店、銀行、公園等地點時,可通過網際網路首先對用戶所在位置進行定位,然後傳送相關信息給用戶,用戶往往只需要數秒就能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3、交通服務
交通物流方面,對於LBS的套用其實比較早,主要體現在智慧型交通系統和物流管理系統方面。
4、救援服務
在預防水災、火災、地震自然災害和災後救援方面,LBS定位服務也有著卓越的貢獻。通過LBS的定位系統,可以為公眾提供基於位置的公共安全業務,向用戶提供颶風、洪水、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的警報,並且提供有危險的用戶的精準地理位置,從而使救援可以及時、準確、有效地進行。

發展趨勢

LBS可以廣泛支持動態地理空間信息的套用。從尋找乘客、急救服務到航海,它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1)電子地圖:已經成為個人生活出行的必不可少的套用功能。移動地圖用戶對駕乘導航、三維真實導航、步行AR導航等新功能有越來越多的了解。更多個用戶將增加移動地圖的使用頻率,因為新功能的增加。
(2)O2O:改變所有傳統行業的交易模式。移動網際網路的關鍵部分將在多個維度上被解釋,共享的腳踏車和短視頻的主題區域將被分析。
(3)社交服務,盈利模式規範化。LBS與SNS融合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但是LBS+SNS+O2O模式是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的,移動社交網路與離線消費的創造性整合。
(4)個人套用,滿足用戶個性化、智慧型化的需求。LBS的發展趨勢是為用戶提供智慧型化和個性化的定位服務。在用戶行為軌跡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興趣點匹配和習慣分析,建立用戶行為特徵模型,為不同的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位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