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5/36 13.2mm反坦克重機槍是一款反坦克重機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L-35/36 13.2mm反坦克重機槍
- 口徑:13.2毫米
- 射擊方式:導氣式,全自動
- 最大射速:500發/分鐘
開發,實戰,參數,穿甲力,
開發
二戰前芬蘭軍方決定將37mm博福斯反坦克炮作為首選反坦克武器,與此同時二級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工作開始進行,設計方案是13mm口徑的反坦克重機槍。當時歐洲大陸主要國家,比如德國和法國軍隊只裝備一種反坦克武器。芬蘭裝備兩種反坦克武器是緣於其地形條件複雜,步兵需要一種份量更輕的反坦克武器。芬蘭國家槍械廠奉命設計一種13mm反坦克重機槍。
這種機槍的設計要求是:
(1)較高的射速,確保射手可以向一輛坦克射擊多發穿甲彈;
(2)射擊精度高;
(3)可以快速變換瞄準目標。
1930年代芬蘭開始了有關二級反坦克武器的“口徑爭論”。形成了以兩名軍官為首的兩派:Y.A.雅維寧少校偏向20mm口徑,M.特拉上尉則堅持原有的13mm口徑。因此拖延了反坦克機槍的研製工作。
由於部分資源被用於20mm樣槍的研製,第一批13mm反坦克重機槍的原型槍直到1938年才完成。設計者是芬蘭著名槍械大師艾密歐·拉哈提,定名為拉哈提L-35/36型(L-35/36)。
L-35/36原型槍一共有6支,只有1支是半自動型。其餘5支中,1支裝在了蘭德斯維克式裝甲車上,1支改成了單管防空機槍,2支改成了雙管防空機槍,只有1支是基本型。
為了便於機動,設計了一種輪式槍架,可供牽引。L-35/36能夠被分解成四個主要部件,以便射手背負機動。機槍可以從槍架上取下,裝上雙腳架,切換到半自動狀態進行射擊。全槍重達35公斤。
1939年L-35/36型13mm反坦克重機槍和L-39 20 mm 反坦克步槍進行了對比測試。有趣的是設計者都是艾密歐·拉哈提。結果L-39勝出,被軍方採用,L-35/36因而無緣被大量生產。
實戰
芬蘭軍隊在冬季戰爭中使用了3支L-35/36,一支作為蘭德斯維克式裝甲車的主要武器,一支是單管防空機槍。只有一支發揮了本職作用,被當作反坦克重機槍參加了卡累利阿峽谷阻擊戰。
L-35/36作為一種反坦克武器是不合格的。1939年夏進行的測試結果表明它的穿甲能力差強人意。實戰證明L-35/36不適合用來反坦克。作戰報告中是這樣寫到的:“……甚至從30米的距離也無法擊毀蘇聯人的T-26,儘管我們已經打中它很多發子彈了。而且,這種槍還老是出故障……”
參數
供彈方式:基本型金屬彈鏈15發;裝甲車型20發彈鼓
槍長:基本型不詳;裝甲車型1.8米
槍重(含槍架):70-75公斤
初速:基本1000米/秒;裝甲車型950米/秒
最大射程:5.4公里
穿甲彈丸重:50克
穿甲彈殼重:160克
穿甲力
以60度射角
距 離 300 米 500米 1 000米
實戰穿甲力 22 毫米 18毫米 12毫米
1939年測試穿甲力 15毫米 13毫米 7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