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34是日本雙發、單翼飛機,飛機起落架是可伸縮起落架。太平洋戰爭期間,被盟軍命名為Thor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Ki-34運輸機
- 別稱:陸軍“97”式運輸機
- 盟軍型號:Thora 羅娜
- 製造商:Nakajima
- 研製年代:1936年
- 用途:運輸機
研發歷程,研發單位,性能參數,
研發歷程
Ki-34最初用作民用運輸。中島飛機公司擁有道格拉斯DC-2的生產許可權,DC-2是於1935年設計的雙引擎客機。最初的設計型號為AT-1,經過大量改進設計,原型機於1936年12月定型。機身是全金屬設計,只有飛行控制台是膠合板。原型機裝有432千瓦(580馬力)的Nakajima Kotobuki固定引擎木製螺旋槳。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日本對高軍事運輸能力的需求增加,日本將軍事使用的AT-2,更換更強大的Ha-1b發動機,重新將飛機作為陸軍97型運輸型,並定型為Ki-34.最初的19架飛機是由中島公司製造,另外299架飛機由軍屬公司Hikoki製造。最後飛機交付於1942年。
在運營服務方面,Ki-34作為聯絡通訊機,和傘兵訓練和特種部隊行動。
之後,部分飛機被日本海軍使用。
研發單位
中島飛機公司,(日文: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Nakajima Hikoki Kabushiki Kaisha) 為中島知久平創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乃日本主要的發動機以及戰機研發以及生產商。公司本身可進行飛機從設計到生產的一貫作業,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超越三菱財閥飛機生產部門成為日本最大,世界上屬一屬二的飛機製造商。
公司本身可進行飛機從設計到生產的一貫作業,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超越三菱財閥飛機生產部門成為日本最大,世界上屬一屬二的飛機製造商。
二戰中零戰參加了日海軍的所有主要行動,從珍珠港到 B-29 轟炸日本本土,生產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中島飛機公司和三菱公司一共生產了 10,449 架,是所有日本戰機中生產數量最多的。
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成為日本第一軍需工廠。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該公司總共生產飛機3萬架,發動機4.5萬台。
1917年(大正6年):中島知久平從海軍退役後、在群馬縣尾島町(現太田市)設立了“飛行機研究所”。
1918年(大正7年):川西清兵衛參與經營、並將公司名稱變更為“日本飛行機製作所”。
1919年(大正8年):將川西清兵衛在公司的股份買下,川西清兵衛退出公司經營。公司名稱變更為“中島飛行機製作所”。接受日本陸軍委託的20台飛機訂單。
1931年(昭和6年):改名為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
1940年(昭和15年):中島飛行機小泉製作所建立(為海軍戰機製作所)。利用東武小泉線西小泉站的車站玄關做為製作所場地
1941年(昭和16年):中島飛行機設計之一式戰鬥機陸軍正式採用。
1945年(昭和20年)4月: 改編成為第一軍需工廠、事實上已經收歸國營化(公司名稱仍然續存)
1945年(昭和20年)8月: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因此將原先收歸國有之工廠全部歸還、公司名稱改名為富士產業
1950年(昭和25年)5月: 解散。
日本戰敗之後,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改名為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生產Fuji Rabbit scooters 以及 Subaru 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