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即時通

K12即時通通過桌面集成辦公系統的信息終端與其它套用軟體的整合,信息由“拉”(用戶打開網頁瀏覽)變為“推”(套用軟體主動把信息發到桌面),解決了網路套用中信息反饋不及時、繁瑣、不實用的弊端,使數位化套用變得更加簡單、即時、快捷、容易操作,為用戶節省時間和精力,創造出網路辦公的新局面,使網路套用成為一種樂趣和享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各套用軟體模組中的產生的各自不關聯的、孤立的系統信息有效地集中到桌面集成辦公系統的終端,解決“信息孤島”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K12即時通
  • 解決問題:網路套用中信息反饋不及時
  • 核心:用戶信息溝通產品跳轉
  • 定位:美妙、神奇、不可思議之作
來源及未來前景,即時通的優勢所在,"用戶信息溝通","產品跳轉",,"產品信息反饋",,"用戶信息溝通",未來競爭情況預計,大力推廣即時通,K12概述,管理,資源,教學,

來源及未來前景

當我第一次看到我們的即時通的時候,我就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我預感它是解決當前教育軟體"使用難"的一個解決辦法。通過進一步了解其它類似軟體及其它行業的軟體發展,更堅定我了想法。我相信,即時通類軟體必將在未來教育軟體市場中普及,被大眾所接受。

即時通的優勢所在

即時通的核心是"用戶信息溝通""產品跳轉""產品信息反饋"。

"用戶信息溝通"

是指各註冊用戶的聊天、留言等功能,這項功能在應該來說已經被大眾接受,如MSN、QQ,而我們的即時通又和MSN等有所不同, 關鍵又是"教育特色",它的用戶群相對來說是一個封閉的群體,限於某一個學校或某一教育機構。而即時通可以很好的限定用戶範圍。

"產品跳轉",

可以方便地跳轉到其它產品進行訪問。這基於我們登錄的用戶是基礎平台的註冊用戶,註冊用戶有使用產品的許可權,這些用戶一旦登錄成功,可以跳轉到其它產品中,免去了到產品中再次登錄,大大減化了使用難度。

"產品信息反饋",

通過其它產品的(如《通知通告》《工作安排》《訊息收發》)整合,可以將軟體的反饋直接傳送到即時通上,實現了軟體信息的集中顯示。

"用戶信息溝通"

主要是統一用戶的管理;"統一用戶"管理是實現[信息互通]的基礎;"產品跳轉""產品信息反饋"是實現各[產品互通]的基礎。這也正是《基礎平台》的兩大核心功能,所以,可以說,即時通必須建立在"基礎平台"之上,如果沒有基礎平台,不可能完成上述功能。

未來競爭情況預計

仍何一個好的產品,必然會被模仿,會遇到競爭。如果要模仿,需要哪些因素呢?我們如果提高進入門檻呢?
如果要模仿即時通,它必須完成"產品整合"。"產品整合"主要分為"統一用戶管理"和"產品跳轉"。
我們假設一種情況,即時通是獨立的用戶管理,用戶之間的溝通應該沒有問題,MSN應該就是這樣的。但如果要訪問其它產品,從產品那裡得到個性化的反饋就沒法完成!因為即時通的用戶和各產品的用戶是兩套用戶,信息無法溝通。還有產品的跳轉,其核心一是產品間的整合,就是如何將幾個不相同的產品放到一塊來,並且能實現自動登錄。
可以說,沒有"產品整合",即時通僅僅是一個聊天工具,不能實現"產品跳轉""產品信息反饋",新開發基本沒有意義。所以說,基礎平台是即時通的基礎,沒有基礎平台,即時通無法完成應有的價值。
別人要模仿即時通程式本身,應該可以很快的,因為畢竟即時通這類聊天工具己有開原始碼。要想實現"產品信息跳轉",必須完成產品整合(像我們的大平台一樣),至少要完成本公司的產品的整合。完成產品整合,如果是本公司的產品,一般來說是較容易的做到的。但如果要整合其它公司的產品,關鍵是"整合標準的科學性"和"公司的影響力"。首先,標準要科學,不能有缺陷,否則別人怎么整合呢?二是公司必須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否則別人為什麼要和你整合呢?要完成"產品信息反饋",必須完成一系列"反饋軟體",如《通知通告》等軟體,或者相關軟體的改造工作,否則即時通也不可能實現互通。完成一系列的"反饋軟體",應該是可以實現的,但真正要做好,以我們的經驗,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吧。 如果是剛起步的軟體公司,則需要更長時間,軟體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求分析、框架設計、功能設計、代碼編寫,美工界面、測試,直到產品化,環環都不能出問題。而且,要想做得好,必須要超過我們現有軟體,而且還要必須超過我們軟體更新的速度。就公司影響力來說,這點我不用說了,一般不知名的公司夠折騰幾年吧,至少我可以攔下一些小公司,不像資源庫那樣"是家公司都能做(大不了把你的資源全拷下來)"。
可以說,即時通是一個有一定門檻的軟體,要做這么一個產品,必須要先要解決上述兩個關鍵問題:技術實力和公司影響力。
雖然有一定門檻,但也不會沒有人做不到,我們如果避免像資源庫一樣同質化競爭,也要從這兩方面入手,一方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更易用,解決更多問題。二是,大力推廣使用範圍,讓更多人真正使用起來並接受這個軟體,同時聯合更多有價值的同行企業共同發展,只有這個標準得到廣泛認可,才真正形成優勢地位。

大力推廣即時通

介於以上分析,要大力推廣即時通。建議公司將"桌面辦公系統"打包成一個方案,因為如果是分散的軟體,人們往往看到的是單個即時通(沒準還以為是MSN之類的東西)、通知通告,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雖然我們目前己有整體解決方案,但目標不集中,可能會影響效果,也不利於推廣。例如基礎平台,如果單推基礎平台,別人雖然也知道它的用途,但不能看到明顯的成效,如果避之而推一個實用的東西,就會好的多。該方案著重解決"信息溝通"與"軟體易用"的問題,相信應該有一個較好的反響。

K12概述

為了便於您親身體驗“第二代”的獨特魅力,了解K12的產品情況及企業情況,請您登錄K12產品演示中心,“第二代”全線產品恭候您的到來!
一、美妙、神奇、不可思議之作
有統計數據表明:從2000年“校校通”工程建設開始,截至2003年底,全國總共建設了200個左右城域網,以及2.6萬所學校教育網路。但在大多數地區和學校,都存在著“建網容易用網難”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育網路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套用,使得巨額的網路設備、硬體等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益大大降低。
“用網難”一方面是教學理念、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問題,另一方面也與國內教育軟體的開發水平與技術能力有關。雖然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一些教育軟體企業開始開發各種各樣的軟體,但一直未能解決軟體成熟度不高、與用戶需求偏離較大、不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各軟體之間互相獨立、無法整合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導致用戶在使用軟體時叫苦連天,無法滿足用戶的真正需求。
可以說,套用軟體的水平始終提高不上去,大大限制了教育信息化套用水平的提高。然而,2004年,“第二代校園網/城域網解決方案”的出現,卻正在悄悄地改變整個狀況。
“第二代校園網/城域網軟體套用解決方案”是一套理念先進、技術領先、功能完善、套用豐富的教育網路軟體解決方案,能夠大大提高校園網、城域網(以下統稱“教育網路”)的套用水平,它把教育網路軟體解決方案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二代校園網/城域網解決方案”(以下簡稱“第二代”)是K12歷經4年在校園網與城域網上的研究與經驗而開發出來的,它在功能上與技術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優點,是教育信息化20年來教育軟體開發的最高成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巔峰之作”。
很多教委和學校用戶在看完“第二代”的演示後,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力,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些用戶評價說,“真沒想到能有這樣的產品”、“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把我們原先零星的想像變成了美好的現實”、“遠遠領先於同行業的水平”、“非常新鮮”、……。
以上均是用戶的真實評價,決無虛構和誇張的成份。那么,究竟是什麼樣的產品和方案能夠在用戶心目中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呢?這裡先舉一例說明。
案例:桌面信息終端改變網路軟體套用模式
“第二代”中為每個用戶提供的《K12即時通》軟體。每個用戶只需打開電腦,就會自動運行這個軟體,作為每個用戶的桌面信息終端——實際上它是整個網路套用的入口。在這個軟體中,提供3大方面的功能。
第一,像MSN、QQ一樣的信息傳送和聊天功能。當然,這個並不稀奇。
第二,“產品列表”功能。凡是管理員授權給該用戶訪問的套用模組都會顯示在這裡,用戶只需點擊模組名稱,就會自動跳轉到該模組中。請您注意,在這裡最重要的還不是“跳轉”,而是同時將用戶的登錄信息傳遞過去,使得用戶完全無須再度登錄,該模組能夠自動識別用戶身份。
第三,套用軟體信息接收功能。即時通可以自動接收某些套用軟體傳送給該用戶的訊息,顯示在桌面上。因此,用戶無需經常去打開頁面或刷新頁面來看有沒有什麼新的通知、新的郵件。
可以說,這個軟體完全改變了網路軟體的套用模式,網路套用將告別瀏覽器,掀起一場網路軟體套用模式的革命!類似這樣的創新套用和優秀軟體,在“第二代”中還有很多。
如果您稍微留意一些的話,也許會注意到:在上面的案例中,其實涉及到了多個套用軟體,用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產品之間的跳轉,並且還能夠把必要的信息在產品之間傳遞。其實,在整個“第二代”中的各個軟體之間,其整合程度都是非常高的。產品之間的跳轉和許可權遷移、產品之間的信息互相傳遞,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流暢,用戶甚至沒有絲毫察覺。無論用戶需要任何功能,一切都在用戶的指尖發生。
整個“第二代”的系統架構、各組成軟體模組傾注著K12多年的心血,象徵著國內教育信息化套用的新高度,是教育信息化的“巔峰之作”。它們將有力地促進教育信息化套用水平的提高。
二、“第二代”的核心理念與整體優勢
包括前面所提到的《K12即時通》等軟體在內,“第二代校園網/城域網解決方案”中提供了近30種套用軟體模組,它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功能與特性。但如果想了解“第二代”是如何實現如此先進、人性化、方便實用等特性的,我們就有必要先從整體上來了解“第二代”。
(一)“第二代”首創的核心理念
從整體來說,“第二代”的核心理念有3點:整合套用、開放接口、(使用)價值領先。理解了這3點,就理解了“第二代”所帶來的無可比擬的優勢。
l 整合套用,緊密關聯:所有產品通過“基礎平台”完全整合在一起,用戶統一、許可權統一、產品入口統一、產品管理入口統一、產品之間可實現信息互傳。可以說,“第二代校園網/城域網解決方案”第一次使得這么多產品能夠如此緊密地關聯起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解決方案”。
“第二代”之前所面臨的問題:很多學校、尤其是信息化開展較早的學校,可能已經購買了很多廠家的產品。但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即使是同一個廠家開發的產品,在這些產品之間也幾乎毫無關係。
因此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10個產品需要記住10個不同的入口,需要用戶註冊10次,每次使用每一個產品時均需用戶重新登錄一次,更不用說這個產品中的信息不能傳到那個產品中了。
管理員的角度來看,10個產品的安裝各不相同,且經常會在安裝時產生衝突,在管理時也要記住10個不同的入口,甚至連帳號密碼都完全不同。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產品整合”和“產品組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組合”只是把若干產品簡單地羅列在一起,而“整合”則是要從底層的機制上解決軟體之間的信息互傳問題,以達到“一體化”的目的。
l 開放接口,輕鬆整合:“基礎平台”採用國際標準WebService技術,並提供完全開放的標準接口,可輕鬆整合第三方產品。教育網路軟體從此將進入“套用整合”和“基礎平台統一”的時代。無論哪個廠家的產品,都可以輕鬆地與“基礎平台”整合起來,對用戶形成一體化套用。
“第二代”之前所面臨的問題:以上的問題在不同廠家開發的軟體之間問題更大。一些軟體廠商解決了自身軟體之間的統一用戶、統一登錄等問題,但由於技術路線不科學,因此這些功能是通過編碼和後台資料庫實現的,因此不可能兼容其它廠商的產品。
只有開發出開放式系統架構、採用國際標準技術、並提供標準編程接口的高技術軟體才能解決“開放性”問題——而這是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的。
l 價值領先,套用為本:“第二代校園網/城域網解決方案”集整個產業界的力量,為學校提供豐富的、優秀的、能夠產生巨大使用價值的套用軟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育網路“建網容易用網難”的情況。其中很多軟體是高知識含量、高技術含量的創新產品,極大地提升了教育網路軟體的使用價值。
“第二代”之前所面臨的問題:一個公司只能在自己擅長的方面開發出少數幾個優質產品——即使是IBM、Microsfot這樣的巨型公司也是如此。這是軟體業的客觀規律。
但在“第二代”出現之前,如果想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廠商幾乎只能通過自己開發“全部”產品來實現的—很顯然,這樣的產品質量是得不到保障的。“第二代”的出現使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到“套用需求”和“使用價值”上來,整合業內最優秀的產品為用戶提供服務。
不僅技術上如此,K12作為教育信息化領域的領頭羊,憑藉先發優勢和龐大的用戶群,通過幾年扎紮實實的用戶需求調研工作,還自行開發或合作開發出了許多創新的、具有重要使用價值、受到用戶高度評價的產品。這些產品完全是由用戶提出需求並經過提煉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得到部分用戶驗證過的產品。
其實,無論是技術上的特性,還是功能上的特性,整個“第二代”關注的焦點實際上只有一個:用戶的“使用價值”。
無論是整合套用、是開放接口,還是(使用)價值領先,都是“第二代”首創的。它大大提升了教育信息技術技術水平與套用水平,在理論、技術與套用等多方面遠遠超出了其它軟體或所謂“解決方案”,是教育信息化的“巔峰之作”。
(二)K12首創的其它核心理念
1、網路教育套用的“四中心模型”
“第二代”還繼承了K12在2001年首創的“教學、資源、交流、管理”四中心模型。
無論是城域網,還是校園網,其套用的需求都很多。無論是從用戶對教育網路套用的認識上,還是企業組織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都需要對教育網路套用需求進行概括。
2001年,K12出於產品開發規劃的需要,在對教育網路套用進行了長期研究的基礎上,率先提出了“教育網路軟體應提供四大方面的功能:教學、資源、交流、管理”,並按照這四大方面的功能組織開發了數十種套用功能。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這四大方面的需求早已被專家、用戶、和其它軟體企業所認可,成為教育網路套用的需求標準,甚至被教育部的檔案中所採納。
教育網路應為學校的教學、管理、日常辦公、內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實的支持。應具備教師備課教學功能、學生學習功能、教務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育裝備(含圖書)管理功能、資源信息功能、內外交流功能等。
——摘自教育部辦公廳《關於中國小教育網路建設的指導意見》
(1) 交流(信息發布與傳遞)
v 教育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各學校的網路實現互聯互通,學校與教委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可以方便地實現信息傳輸。
v 在教育網路中,通過入口網站,可以向外展示本地區/本學校的基本情況與特色,也可以實現內部信息發布與快速傳輸的作用。
v 教育網路能為本地區/本學校所有人員提供Email和個人主頁空間等先進網路技術套用,為網路時代的信息交流提供基礎條件。
v 教育網路中的虛擬社區將為各地區/各學校進行各種類型的教學實驗提供良好的土壤,省卻了教育局和學校自身高投入重複建設的問題。

管理

v 教委/學校實行電子化管理是電子政務在教育中的表現。
v 諸如學校管理、學籍管理、教師檔案管理、學生成績管理等電子化管理手段將會極大提高管理效益。
v 學校管理系統中的數據可以通過網路接口直接傳遞至教委管理系統中,省卻了原先繁雜、重複的工作。
v 家長從教委/學校管理系統中登入可以獲知子女的學習情況、學校的介紹、任課教師的相關情況等服務,可以很方便的與教師進行溝通。
v 學生從教委/學校管理系統中可以獲知自己的作業情況、學習情況。

資源

v 教育網路中的各種資源可以為教師備課、教研、學生課內外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撐。
v 通過教育網路,可以實現“一機安裝,隨處訪問”。
v 通過資源套用系統,可以任意的從資源庫中獲取資源,並能夠實現網路化的課件使用環境。
v 通過資源管理系統,可以輕鬆的實現資源的各項管理,如點擊率、評價等。
v 學校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建設不斷豐富自己的資源環境。

教學

v 在資源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可以輕鬆實現網路備課與授課,提高教學效率。
v 由於教育網路是寬頻網路,因此能夠實現視頻教學節目的點播、遠程教師講課的現場直播或廣播等功能,容易地對學生和教師實施遠程教育。
v 能夠實現網路化的考試體系,學生的成績將自動進入各個相關的評價體系中,為學生的自我查詢和學校的各項統計工作提供便捷的途徑。
v 在網路上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環境和平台。
2、網路教育套用服務的“四類人員”
教育網路絡建設項目是一個大型綜合性的教育信息化項目,其建設目標是教委/學校的教育信息港。2001年,K12率先提出教育網路應為“四種人員”提供服務。
v 行政管理人員:使他們能夠充分利用網路化辦公環境,快速便捷地處理大量的教育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強度。
v 教師:不僅為他們提供與外界溝通的通信環境,而且為他們提供一個網路授課的平台、資源共享的平台,使他們在更大範圍內共享思想與資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v 學生:使他們在網路支持下,以全新的學習模式與學習手段來學習學科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材料,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
v 家長:通過網路,架設起教委/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橋樑,便於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表現,學校及時從家長處得到反饋信息。
2002年,K12在“K12教育數碼港”中,率先設定了“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家長”4種身份,每種角色可以擁有不同的許可權特徵,提供不同的入口,執行不同的操作。這是首次在教育網路軟體中出現“身份”的概念。
K12之所以能夠在理論上、套用上和技術上實現創新,源於K12自2000年以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積累,得益於K12在教育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的研究,得益於多年來對客戶需求的了解與把握,得益於K12在多年教育網路建設中採用的先進技術與系統架構。三、“解決方案”整體成熟度的核心-整合程度
(一)什麼是“解決方案”
作為用戶,我們經常會聽到“解決方案”這個名詞。那么“解決方案”到底是什麼?它與我們平時所能見到的“產品”或“軟體”究竟有什麼不同?作為用戶,我們不是購買一些產品就能解決問題了嗎?為什麼又要“解決方案”呢?
首先,我們需要樹立一個觀念:一個軟體如果能把一個或一類問題解決得很好,就是非常有價值的。簡而言之:好的軟體只需滿足一種實實在在的需求。而且,通常來說,無論是從系統架構的角度,還是從模組化程式設計的角度,一個軟體如果同時提供很多功能,那么有很大的可能它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能夠解決問題的軟體。所以,用戶可以購買一個或幾個軟體,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提高效益與效率。
但用戶不可能永遠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需求,可能經常要同時解決多個問題。前面說過,如果多個問題都想用一個軟體來解決,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即使實現了,由於系統架構過於複雜與龐大,導致技術的“內耗”過大,開發成本急劇升高,性能下降且不穩定,並且以後的升級、維護成本也會非常高。在IT業界,沒有公司會採用這種方式。
那怎么辦呢?既然軟體要維持其獨立性,我們可不可以把多個軟體整合到一起呢?這一想法就導致了“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概念的誕生。
對於“解決方案”來說,其關注的主要內容與具體產品不同。具體產品關注的是一個方面的需求能否得到最好地滿足—這就是產品成熟度的核心;而解決方案關注的則是軟體之間的“整合程度”,是“全部需求”能否通過“一組軟體”得到最好地滿足—這就是解決方案成熟度的核心。
可以想像,如果僅僅是簡單地把幾個軟體“拼盤”起來,界面風格不一致是小,但涉及到系統環境不同、安裝檔案或資料庫衝突、數據不能共享、許可權不能共用、信息不能互傳的問題就是根本性的問題了。
因此,一個真正優秀的解決方案,既要有成熟穩定、功能強大的產品,這些產品之間又要有很高的整合程度。雖然各產品是獨立開發的,但是無論是從安裝、使用、界面、還是管理上,都要讓用戶感覺到好像是在使用一個產品。
比如,我們可以認為Office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就是一套非常優秀的“辦公軟體解決方案”。因為其各種產品均非常優秀,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在某一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各種軟體之間可以進行數據複製、貼上,甚至是直接的檔案識別—如Excel可以直接認識Access檔案,Word可以直接輸出為Frontpage可以識別的網頁檔案,所有軟體都有共同的Office Tool、ClipArt等組件等。但是,我們就不能認為WPS與Excel是一套解決方案。
(二)第一代教育網路解決方案的整合情況
前面提到過,除了軟體本身的成熟度外,“整合程度”是解決方案成熟度的核心。
在教育網路解決方案中,“整合程度”也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么多的產品中,用戶是否只需註冊一次?用戶登錄是否只需一次即可隨處訪問?用戶訪問產品時是否有統一的入口?……如果不能實現這些特性,那么10個產品就需要用戶註冊10次、登錄10次,這對於實際套用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只有能提供統一用戶、統一登錄、統一產品入口的整套軟體,才有資格稱為“解決方案”,否則只是一些軟體“拼盤”而已。
“拼盤式”解決方案是20世紀90年代末一直到2001年出現並使用的,由於那時教育軟體的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後,它只是把幾種軟體安裝在一起,並通過連結的形式把軟體圖示放到一起,看上去好像各個軟體整合在一起,實際上各個軟體仍然是各自獨立的。軟體的安裝、用戶管理、許可權與認證都是互相獨立的,更不用談軟體之間的數據傳遞了。因此其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解決方案。
至2002年,K12推出了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網路解決方案:“K12教育數碼港”,解決了各個產品之間的“整合”問題。K12通過一個統一的“基礎平台”實現各個產品之間的數據共享,並且各個產品的開發也經過了協調整合。K12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自己的全線產品全都整合到“基礎平台”(又稱“基礎平台”)中,或者說K12的所有產品都是基於“基礎平台”之上開發的。這樣,就通過“基礎平台”這一機制實現了所有產品之間的統一用戶、統一登錄、統一產品入口等功能。
然而,它也有很多缺憾:各個產品與基礎平台之間採用了“緊耦合”的方式,是通過底層資料庫級與代碼級的復用來實現的,因此各產品的獨立性大受影響,同時整套解決方案的複雜度大大增加,會嚴重影響各產品及整套方案的性能。此外,由於這種緊耦合的方式要求產品整合時必須要寫同一個資料庫、配合其它產品的代碼,因此很難使多個公司的產品整合到一起。“K12教育數碼港”就是典型的第一代解決方案。現在市面上很多解決方案也都處於這個階段,甚至僅僅是軟體拼盤。
(三)第二代校園網解決方案的整合情況
作為“第一代”教育網路解決方案的創造者,K12非常清醒地了解其優缺點。在2003年開始著手開發新一代軟體技術,成功地開發出了“第二代校園網/城域網解決方案”。
在“第一代”採用“基礎平台”實現產品整合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第二代”採用了“松耦合”的方式。“基礎平台”與各產品、以及各產品之間,完全通過標準協定進行數據與信息的交換(XML-RPC WebService)。因此,各產品以及基礎平台彼此之間在開發時可以非常獨立,只是需要交換數據時與基礎平台或其它產品進行通訊,大大降低了整套系統的複雜性,也使得“第三方”產品可以輕鬆改造、順利掛接。在運行時,各產品也可自成體系,不會把所有壓力都集中於基礎平台,是一種非常好的“系統架構”。
“第二代”的提出還解決了一個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通常來說,一個學校在不同的階段、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會選擇多個廠家的多種產品,共同構成教育網路軟體套用平台。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當這些軟體實際安裝使用時,這些教育網路都發現一個問題:這么多的產品,開發者不同、採用的開發語言不同、資料庫不同、甚至連作業系統也不同,如何能夠將它們整合到一起?由於牽涉到多家公司,因此這個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
在“第二代”的研製過程中,研究人員針對這種情況,就提出:新一代技術必須要允許“第三方”產品開發時能順利掛接。進而提出:要把K12自身開發的所有產品統統作為“第三方”產品看待,新的基礎平台必須要提供標準接口,使所有產品能夠僅通過接口調用就能實現統一用戶、統?/div>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