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德萊頓
- 外文名:John Dryden
- 別名:Glorious John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631年8月9日
- 逝世日期:1700年5月1日
- 職業:詩人,劇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
- 畢業院校:Westminster School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 主要成就:17世紀末向18世紀過渡的承上啟下人物
- 代表作品:Absalom and Achitophel, Mac Flecknoe, The Hind and the Panther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貢獻,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約翰·德萊頓(1631-1700),英文名:John Dryden,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於1688年首個獲得英國桂冠詩人之稱。他在英國復辟時期的文學界有非常傑出的成就,當時的文學界被譽為是德萊頓的時代。
主要作品《一切為了愛情》改編於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這是唯一一部沒有插曲或次要情節的戲劇。
《論戲劇詩》是以四人對話的活潑方式寫成的,對戲劇中三一律的運用做了詳細的論述。
人物生平
德萊頓生於一個鄉紳家庭。1650年進入充滿新思想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5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在克倫威爾護國時代的國務秘書約翰·瑟洛手下短期工作過。1660年查理二世加冕,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德萊頓表示支持。1663年他當選為新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68年受封為桂冠詩人。1670年被任命為皇家史官。信奉羅馬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繼位後,德萊頓放棄英國國教,改信天主教。1688年,詹姆士二世被廢黜後,他喪失公職,從此專心從事文學活動,逝世後被葬於西敏寺“詩人角”。
主要貢獻
德菜頓並非是英國的第一一位文學評論家,在他之前還有錫德尼,瓊生等,但詹森博士卻稱德萊頓為“英國文學評論之父”。德萊頓的文學評論主要特點有:1)量大——除了其主要批評論著《論戲劇詩》(1668)外,他的許多作品中的序和跋都是闡述文學主張、解釋作品特點的優秀評論;2)方法靈活實用——他博採眾長,將多種批評 思想加以綜合;3)富有探索精神——德萊頓的評論中充滿了觀眾與藝術家、讀者與評論家、評論家與學者之間的對話,所以他的評論有“對話性評論”之稱。
個人生活
德萊頓在大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659年,他為克倫威爾紀念文集寫了一組《英雄詩》,形式嚴整,典故豐富,從而一舉成名。查理二世的復位曾得到 當時已厭惡克倫威爾獨斷專行的大多數英國人的擁護。
德萊頓獻給理查二世的頌詩《回來的星辰》(1660)長三百餘行,用押韻偶句,文采飛揚,感情真切,展示了詩人寫作謳領詩的才能。
德萊頓還是一位諷喻詩大師,他為抨擊陰謀篡權的輝格黨人而寫的《押沙龍與阿奇托菲爾》和《獎章》等詩以古喻今,文筆犀利,具有很強的諷刺力量。《奇異的年代》(1667)和《俗人的宗教》(1682)等詩作或記敘歷史大事,或陳述宗教見解,發展了英國詩歌的敘事功能。
德萊頓生生在一個政局動盪、不適抒情的時代,但他的戲劇仍含有一些優美的抒情謠曲。他的《亞歷山大的宴會》(1697)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感染力上都算得上是一首標準的抒情詩。
德萊頓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劇場重新開放以後開始他的戲劇創作,在約30年間寫下了近30部戲劇。和他的詩歌創作一樣,德萊頓的戲劇創作也不拘泥於某種類型。他寫過《瘋狂的豪俠》( 1663)和《時髦婚姻》(1672)等喜劇,《女情敵》( 1664)和《阿菲忒里翁》( 1690)等悲喜劇,《一切為了愛情》(1677)和《堂塞巴斯特安》(1689)等悲劇,《阿爾比翁與阿爾巴尼俄斯》(1685)和《亞瑟王》(1691)等歌劇。德萊頓的戲劇成就主要在英雄悲劇方面。《印度皇后》(1664)和《印度皇帝》(1665)這兩部英雄悲劇奠見了他在當時劇壇的領袖地位。英雄悲劇雄通常採用押韻英雄偶句描寫英雄與美人的糾葛、榮譽與愛情的衝突。
人物評價
他的主要論著《論戲劇詩》就是直接採用了對話形式。他通過四位對話者將當時文壇上的各種熱點問題提了出來,卻並不急於下結論,讓對話者們各抒己見,深入探討。尤吉尼斯認為前一代的戲劇比當代的好,克里梯斯推崇古代戲劇,利西底斯堅持認為法國戲劇優於英國戲劇,尼安德則為英國戲劇辯護。這場熱烈的對話透露出德萊頓的文學主張,即:既要尊重傳統,又要提倡創新:既要借鑑外國文學,又要珍視本國的成就;既要遵守古典文學的創作規則,又要根據實際需要允許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