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粒子

J/ψ介子是一種次原子粒子,屬於介子,由一枚粲夸克和一枚反粲夸克組成。它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組成的次原子粒子當中第一個激發態。它的質量為3096.9兆電子伏特/c2,平均壽命為7.2×10-21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J粒子
  • 發現時間:1974年11月10 日
  • 發現人丁肇中
  • 發現地點:美國紐約州
  • 別名:ψ粒子
新粒子發現,命名,新的境界,J/ψ熔化,衰變,

新粒子發現

1974年11月10 日,是一個不平常的星期天。這一天,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所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紐約州阿普頃國立布魯海文實驗室里,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
雖然人們近些年來不斷發現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發現的新粒子十分獨特,它是不帶電的,而且壽命比近些年來相繼發現的新粒子長1000倍——儘管在常人看來它也極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命名

這是一種新的重介子,丁肇中把它命名為“J”粒子。
也就在這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20分,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的斯坦福直線加速器那裡,也傳出了“發現新粒子”的訊息。那是美國科學家裡奇特領導的小組發現的,有趣的是,這個新粒子也是重光子,壽命同樣很長。里奇特小組把它命名為ψ粒子。
這兩個新發現震驚了美國科學界。經過仔細比較,科學家們發現J粒子和ψ粒子是同一種粒子。為了紀念丁肇中小組和里奇特小組的功績,這種新粒子被重新命名為J/ψ粒子
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於發現了J/ψ粒子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的境界

J粒子的發現,在物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使實驗物理學家理論物理學家都大為驚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艾克斯教授說:這是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最偉大的發現,它已經改變了世界各地所有實驗室的工作狀態。由於這項發現,各實驗室現在將尋找這一領域帶來的物質新形式。當年出版的《新聞周刊》說:“J粒子的發現,是基本粒子科學的重大突破,對於近半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努力尋找解釋的自然4種力的作用,具有重大意義和貢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傑米韋森說:“丁肇中教授的研究,為人類開拓了宇宙未知的領域,使基本粒子物理邁進了一個新的境界。”1975年2月14日,美國總統福特還寫信給丁肇中,對他的光輝成就表示祝賀。

J/ψ熔化

在一個炙熱的量子色力學物質中假如溫度非常高的話J/ψ介子和它的激發態可能會熔化。這是被預言的夸克-膠子電漿形成的一個跡象。截至2011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PS)、布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以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做的重離子實驗都觀察到了這樣的事實:重離子碰撞中產生的J/ψ比由核子對撞的簡單疊加所計算出的產額要小,這一現象的原因還在探討之中。其原因是要計算有多少J/ψ介子熔合了首先需要知道碰撞之初有多少J/ψ產生了,同時夸克膠子電漿中也可能有J/ψ介子產生。因此在碰撞初始狀態中還有許多未知數。
也有理論認為,這個過程在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中不是導致J/ψ介子的消失,而是導致其生產。由於夸克膠子電漿中眾多粲夸克的存在,更多J/ψ介子會產生。此外含粲的B介子( {\displaystyle B_{c}} {\displaystyle B_{c}}介子)也可能提供夸克自由運動的跡象。

衰變

由於OZI規則J/ψ介子的強子衰變很少。這個效應大大延長了該粒子的壽命。因此它的衰變寬度僅為93.2±2.1千電子伏特。因此J/ψ介子的電磁衰變能夠與強子衰變競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