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相反應

I相反應

藥物在肝臟內代謝分為兩個階段:Ⅰ相反應和Ⅱ相反應。

第一階段為氧化還原水解反應,產生一系列肝細胞毒性產物,主要包括親電子基和氧自由基,也稱作Ⅰ相反應。

第二階段為結合反應,即藥物解毒過程,也稱作Ⅱ相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I相反應
  • 外文名:Phase Ireaction
  • 兩個階段:Ⅰ相反應和Ⅱ相反應
  • Ⅰ相:氧化、還原及水解反應
  • Ⅱ相:結合反應
藥物在肝臟內代謝階段,Ⅰ相反應,Ⅱ相反應,套用,

藥物在肝臟內代謝階段

藥物在肝臟內代謝分為兩個階段:Ⅰ相反應和Ⅱ相反應。

Ⅰ相反應

第一階段為氧化、還原及水解反應,產生一系列肝細胞毒性產物,主要包括親電子基和氧自由基,也稱作Ⅰ相反應。

Ⅱ相反應

第二階段為結合反應,即藥物解毒過程,也稱作Ⅱ相反應。
谷胱甘肽是內源性的解毒劑,它通過巰基鍵與毒性代謝產物親電子基共價結合,使其功能失活,通過尿液或膽汁排出體外。而谷胱甘肽與毒性代謝產物的結合反應是在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催化下完成的,谷胱甘肽S轉移酶存在多種組織特異性表達同功酶,其中谷胱甘肽S轉移酶M1-1(GSTM1-1)(由GSTM1基因編碼)主要在肝臟表達,當GSTM1基因純合子缺失時,可使GSTM1-1蛋白不表達,酶活性喪失,導致藥物誘導的肝細胞毒性易感性增高。長期以來,關於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發生機制僅限於藥物毒性代謝產物的研究,有關藥物毒性代謝產物解毒過程的研究,國外報導極少,國內尚無報導。
近年來人們發現,GSTM1基因位點多態性與多種肝損傷密切相關。GSTM1-1編碼基因GSTM1缺失突變與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的發生密切相關,GSTM1基因還存在種族差異。在我國關於GSTM1基因突變與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的關係尚無報導。本研究擬通過測定抗結核藥物性肝病患者GSTM1基因突變情況,探討GSTM1基因突變與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的關係以及GSTM1基因突變能否作為抗結核藥物性肝病遺傳易感性的預測性指標,為預測抗結核藥物性肝病奠定理論基礎,並希望將此研究套用並推廣於臨床。

套用

採用HPLC-UV方法測定了I相反應體系中蛇床子素的含量,在預實驗中,還檢測到多個代謝產物(M1~M4),但非梯度洗脫不能使蛇床子素和代謝物得到有效分離,因此,本實驗對洗脫體系進行最佳化,採用線性梯度洗脫,達到了理想的分離效果,該方法的專屬性、精密度、回收率、靈敏度及線性已確證,與以前的報導相似。通過研究蛇床子素在I相反應體系的時間依賴性代謝,進行處理測定,結果表明,蛇床子素在I相反應體系中快速代謝,20min內代謝超過80%,採用HPLC-MS/MS檢測到5個代謝產物,推測可能是去甲基蛇床子素和蛇床子素去氫代謝產物的多個順反異構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