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iprasad Chaurasia

Hariprasad Chaurasia於1937年出生於音樂世家的阿拉哈巴德,他的父親是摔跤選手。他被認為是罕見的創新者,除了古典音樂,他已成為印地文外語片以及鉑音樂總監的標誌,他是荷蘭鹿特丹音樂學院世界音樂系藝術總監。

哈里普拉薩德·查拉西亞(Hariprasad Chaurasia)是目前國際範圍內知名的最偉大的班蘇里(bansuri)大師。作為現今最卓越的音樂家之一,在查拉西亞身上體現出諸多聲樂和器樂大師特徵的交匯融合。目前,Hariprasad Chaurasia在印度本國和國外的事業如日中天,他也經常週遊世界各國做巡迴演出。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每年他都會花數月時間在各地集中授課。在孟買,他正在為學生們修建一處專門受教育的隱居地;在荷蘭,他是鹿特丹音樂學院裡印度音樂的藝術指導。在印度冬季音樂節期間,他的名字會出現在所有主要城市的海報上。他是最忙碌的頂級表演藝術者之一。他的許多演奏會都是慈善性質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哈里普拉薩德·查拉西亞
  • 外文名:Hariprasad Chaurasia
  • 出生日期:1937年
  • 職業:音樂家
個人履歷,從業經歷,關於班蘇里笛,個人作品,

個人履歷

Hariprasad ChaurasiaHariprasad Chaurasia
查拉西亞是集革新者和傳統繼承者為一身的傑出代表。通過他獨樹一幟的吹奏技巧,查拉西亞令人注目地發展了印度竹笛音樂表達的可能性。哈里普拉薩德·查拉西亞是北印度最繁忙的音樂家之一,他每年都在世界各地進行有計畫有規律的巡演和旅行。除了古典音樂外,他還和另一位音樂大師濕婆庫馬·沙瑪(Pt Shivkumar Sharma)組成了一個名為濕婆-哈里(Shiv-Hari)的團體,成功地為許多印地語電影擔任音樂執導/配樂。他和John McLaughlin等西方音樂家合作,還為很多部印度電影配樂。他在全世界演出,獲得各種各樣的聽眾和藝術家的青睞,這些藝術家有梅紐因(Yehudi Menuhin)等,他還和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在一起做實驗音樂。查拉西亞是少數有意識地擴展和發展古典音樂聽眾的音樂家中的一員。他可能是印度斯坦音樂家中最平易近人的一位,他為班蘇里和印度古典音樂在大眾中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這位偉大的印度竹笛大師已經贏得了一系列榮譽,如印度音樂學院獎(1984年),Padmabhushan(印度公民榮譽獎)(1992年)和Padma Vibhoosan(2000年)。

從業經歷

Hariprasad Chaurasia 於1938年出生,年輕的Hariprasad必須依靠自己的決定謀生:在12歲的時候他由衷的喜歡上了長笛演奏,1961年Hariprasad Chaurasia移居孟買,並繼續在廣播台里工作直到1963年。他為電影創作音樂,並演奏電影插曲。慢慢的他便被人們所熟知,隨著他演出次數的不斷增加,他成為了著名的演奏會音樂人。現今他堪稱印度古典音樂的頂級演奏者之一。有人形容他的演奏猶如空谷足音,意境高遠。印度古典音樂旋律體系稱為Raga,節奏體系稱為Tala,印度音樂的演奏是在一定的體系框架里作自由的即興演奏,修為高深的演奏者無間斷演奏音樂超過一小時的情況是常有的事。班舒李笛是非常感性、細緻的樂器,表現仁慈、優雅氣氛、神的恩典的印度音樂,無疑的班舒李笛是最貼切的樂器。班舒李笛音階適中,可吹奏非常接近人聲的迷人特質,
雖然在這個世紀班蘇里才成為現場演奏會樂器中的寵兒,但它實際上也是眾多古代印度樂器之一。早在公元前的第一個千僖年時,它就和豎琴及鼓並列為吠陀文學作品中提及的最主要的三種樂器之一。在遠古和中世紀的塔碑和壁畫上也可見到它的蹤跡,通常都是作為伴舞演奏的樂器。印度古蹟寺廟的刻畫,印度古典文學、文獻中,班舒李笛無所不在,它在吠陀經上被提及並在2000多年前的佛教藝術中有所描繪,其中數奎師那神吹橫笛的畫像,令人印象深刻。班蘇里是克里希那神選定的樂器,克里希那在牧童們陪伴下,吹起他的超然笛子。笛聲空中飄蕩,傳到溫達文牧牛姑娘耳中,她們想著奎師那,便交頭接耳,談論克里希那優美動人的笛曲。現今的許多仍在譜曲的聲樂家還會談到那個神秘的牧牛者、敬神人、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黑天神的竹笛演奏。從公元後12世紀開始,竹笛雖然在東印度的民族戲劇中仍舊普遍使用著,但是卻幾乎喪失了作為一種藝術音樂演奏的樂器地位。現在bansuri竹笛被視為一種最重要的演奏會樂器,成為了一件能表現古典聲樂風格或形式莊嚴而驚人天性的樂器。

關於班蘇里笛

印度竹笛 Bansuri(班蘇里)不同於中國竹笛,它一根笛子就一根竹節,竹壁很薄,班蘇里不設膜孔不貼笛膜。bansuri這種橫吹的笛子僅由單節笛子製成。制笛的竹子要非常直且光滑,不能有竹節或其他缺陷。笛子的直徑大概有一英寸長,可根據音調的高低要求不同進行調節。在1985的一次採訪中,Hariprasad Chaurasia闡釋了他製作笛子的過程。“我們從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採集回上等的竹子,有時也會從比哈爾採集,一般最好的竹子都在緬甸。我的笛子是阿薩姆邦的竹子製成的。在印度很難採集到緬甸的竹子。要製成一支笛子,你必須要準備十根竹子——這不僅僅是挑選材料這么簡單,而是要製成笛子!因為在製作過程中,你沒有精確的測量數據。如果你想製成一支E調的笛子,但是你卻沒有數據可以參考。你只能通過嘗試吹奏來鑽孔。要製成一支笛子,首先我要做一個吹孔,然後我從Sa(音調)開始。吹孔決定了你的音調,如果對音質不太滿意,我就截斷一點竹子。然後我再握住笛子的後部,留出前三個笛孔,開始做第四個笛孔,也就是Sa。這之後我再做其他的笛孔,直到六個孔全部做完。”
“如果你的吹奏比較舒緩,那音色就比較平穩;如果你的吹奏比較費力,那音色也會相對尖銳一些。所以你必須根據你的吹奏要求自己製作笛子!因為沒有固定的測量數據供你參考,所以只能靠自己吹奏來決定。如果吹出來的效果不在調上,那你就要把孔上移或下移一些。製作笛子是很浪費竹子的。對於一個bansuri笛手來說,熟悉如何製作自己的笛子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只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竹子。當然還是要選那種較乾的,不是很綠的,但也不是很老的竹子。有些制笛人會給竹子塗上一層油,我不喜歡那樣。他們塗油是為了防止竹子乾裂。但另一方面來看,油也會使竹子失去彈性——如果我給竹子塗上油,那音質就不會很好了,它的音色就達不到真正的竹子吹奏出來的效果。”

個人作品

《Raag Nat Bhairav》、《Bhajan》、《Call of the Valle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