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gorian Chant

Gregorian Chant是西方早期的系統化宗教音樂類型,它對整個西方音樂體系有著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列高利聖詠
  • 外文名:Gregorian Chant
  • 年代:約在西元十世紀左右
  • 類型:系統化宗教音樂類
簡介,例如,

簡介

Gregorian chant:格列高利聖詠(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採用,常無伴奏)。
生活於自由自在的現代社會的人們,可曾想像過黑暗的中世紀修道院中的禁閉式生活?
中世紀時期,歷史上也稱之為“黑暗時代”——The Dark Age。這一稱法是相對於中世紀之前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和之後的文藝復興時期這兩個西方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而言的。在當時,無論在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方面都要遜於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加上當時戰亂和疫症流行,廣大平民生活水平低下,是名副其實的“黑喑時代”。十字軍東征,黑死病與鼠疫的肆虐,陰森的哥德式古堡……提起中世紀,不可避免地總會和這些影像畫面聯繫在一起,而在音樂上,最具代表性的則莫過於Gregorian Chant——格里高里頌歌。實際上,Gregorian Chant的出現要略早於中世紀,約在西元十世紀左右,作為西方早期的系統化宗教音樂類型,它對整個西方音樂體系有著深遠的影響。Gregorian Chant 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希臘、希伯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音樂,因此,它使我們了解了已失傳的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文化。同音,Gregorian Chant 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來的音樂藝術。 Gregorian Chant以極簡單、極低沈的管風琴為背景(或完全無背景音),壓抑的男聲如潮水般連綿起伏,時而徘徊於幽沈的低音部,時而又突然攀升至難以想像的高音區,音域跨度之大和對人聲要求之高,是其他Early Music所不能比擬的。Gregorian Chant 格林高利聖歌 只用人聲,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
Gregorian Chant
如果說中世紀的Gregorian Chant代表著擯棄所有塵世俗欲與理性,一切精神指向歸於上帝的話,那么在2000年出版的這張則徹底地顛覆了Gregorian Chant的所有精神指向。畢竟,上帝死了。尼采說。
這是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正式禮拜儀式中所唱的聖歌,起源於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當時有位教宗叫格林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任職期間公元590~604),他曾將這些聖歌編輯成冊,因此後世人稱其為“格林高利聖歌”。Gregorian Chant具有以下特徵:歌詞全是拉丁文,是無伴奏、無和聲的單一旋律線,節奏非常自由,採用不同於“大小調系統”的調式音階,同時還具有客觀的、非個人的與超世俗的性質。這種聖歌音樂與禮拜儀式密不可分,它們可算是“功能性的音樂”,亦即具有特殊功用的音樂,不具娛樂價值。它們主要旨在表達歌詞的宗教內涵,而不注重官能美感或情感訴求。但有趣的是,中世紀許多俗樂與民謠卻改編自格林高利聖歌的曲調。
聖樂對中世紀的歐洲人而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時,社區的每一份子都必須參加宗教聚會,並在聚會中唱聖歌。天主教的主要禮拜儀式有兩種:“彌撒”與“日課經文”,格林高利聖歌就是套用在這兩種天主教的禮儀歌曲。

例如

彌撒常用部分的歌曲包括《垂憐曲》或《慈悲經》、《光榮頌》或《榮耀經》、《信經》、《歡呼歌》或《聖哉經》、《羔羊贊》,在中世紀時都是用格林高利聖歌來吟唱。因此一般民眾對於格林高利聖歌的熟悉程度就如同今日一般民眾對於本地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