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岩(granite)

花崗岩(酸性岩漿岩中的侵入岩)

granite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花崗岩屬於酸性(SiO2>66%)岩漿岩中的侵入岩,這是此類中最常見的一種岩石,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也有一些為斑雜構造球狀構造、似片麻狀構造等。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次要礦物則為黑雲母、角閃石,有時還有少量輝石。副礦物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磁鐵礦、榍石、鋯石、磷灰石、電氣石、螢石等。石英含量是各種岩漿岩中最多的,其含量可從20—50%,少數可達50—60%。鉀長石的含量一般比斜長石多,兩者的含量比例關係常常是鉀長石占長石總量的三分之二,斜長石占三分之一,鉀長石在花崗岩中多呈淺肉紅色,也有灰白、灰色的。灰白色的鉀長石和斜長石在手標本上往往不易區分。這時我們要仔細觀察這兩種長石的雙晶特徵,因為斜長石具聚片雙晶,轉動手標本時可見到斜長石晶體上有規則的明暗相間的聚片,而鉀長石為卡式雙晶,表現為明亮程度不同的兩半晶體。

花崗岩還可以根據暗色礦物種類進一步命名,如暗色礦物主要是黑雲母,可稱為黑雲母花崗岩,這是常見的一種花崗岩。如為黑雲母和白雲母,其含量接近相等,可稱為二雲母花崗岩,如果暗色礦物以角閃石為主,則稱為角閃花崗岩,如果暗色礦物以輝石為主,則稱為輝石花崗岩,幾乎不含暗色礦物的則可稱為白崗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崗岩
  • 外文名:Granite
  • 學科岩石學
  • 岩石類別:酸性侵入岩
  • SiO2含量:>66%
  • 公布時間:2003年 
  • 見載刊物:《土木工程名詞》 科學出版社
分類,來源,研究歷史,主要礦床類型,

分類

最初由H. H. Read在1933年提出的“有各種各樣花崗岩”的名言,事實上,提出的花崗岩分類方案至少有20種(見Barbarin,1990、1999年的總結;以及Frost等人2001年對較常用的分類方法所作的評論)。最普遍的分類方案是地球化學和/或稱成因字母分類方案,例如將花崗岩分為S型、I型、M型、A型和C型等(S型為由沉積岩改造而成的花崗岩;I型為岩漿起源;M型為地幔來源;A型為無水花崗岩;C代表紫蘇花崗岩);或者分為鈣鹼性、鹼性、過鹼性、過鋁和鋁質花崗岩等;或者根據構造背景分為“造山”花崗岩(大洋和大陸火山弧;大陸碰撞帶),“後造山”花崗岩(造山期後的隆起或塌陷區),以及非“造山”花崗岩(大陸裂谷、熱點、洋中脊、大洋島)等。
花崗岩
花崗質岩石的模式分類(Streckeisen,1976)

來源

作為大陸的標誌性岩石,花崗岩構成大陸上部地殼的基礎,且花崗岩的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從地質科學尚處於搖籃階段的18世紀起,花崗岩成因問題就是眾多爭論的主題。有關花崗岩成因的論戰,可見Gilluly(1948)、Pitcher(1993)和Young(2003)等人的論著,在此不一一列舉。需要提到的是,自板塊構造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有關花崗岩成因的諸多解釋,都被置於板塊的理論框架中去重新認識。在許多情況下,認識似乎趨向一致,但實際爭論仍在繼續。
鮑文(Bowen)(1914,1922,1948)的玄武岩漿結晶分異理論的誤區,是將礦物結晶順序與岩漿岩從基性到酸性的岩石序列相結合。實驗結果證明,玄武岩漿的結晶分異最終只能產生很少量的殘餘花崗質熔體,這與野外存在眾多花崗岩的事實明顯衝突(Holmes,1926;Read,1957)。礦物反應系列實際可以套用到不同組分的岩漿系統。換言之,從岩漿系統中最初晶出的不一定是基性岩,而最後形成的也未必就是長英質(酸性)岩石,因為從熔體中結晶的岩石的性質,取決於熔體的組分而非礦物結晶的順序(Kennedy,1933)。Walton(1960)就曾對Bowen的認識做過如下的評論:“鮑文的化學理論或將該理論套用於玄武質岩漿的分離作用並沒有任何錯誤,這依然是岩石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但是,火成論僵硬地束縛一個單獨的模式上,認為大多數火成岩的演化都是玄武岩漿入侵地殼冷卻、結晶和分離之故,那就有點臆測了。同樣的化學理論可以套用於其他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