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邏輯

GMAT邏輯

GMAT邏輯即GMAT原因評述(Critical Reasoning),也稱評論性推理,是GMAT考試七大部分(Section)題型之一,這七個Sections試題中有一個是試測性部分,不計入GMAT成績。但由於分辨不出哪個部分不計分,因此所有部分的試題均要認真回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MAT邏輯
  • 屬性:考試
  • 相關類別:出國留學考試
  • 相關人員:出國黨
內容簡介,知識點,基本規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備考妙招,備考經驗,基本步驟,OG使用,邏輯思路,熟能生巧,實戰技巧,資料分析,知識點,

內容簡介

GMAT邏輯CR共有20道問題。該部分試題有下列幾種出題形式:
a)推斷與構想(Inference or Assumption)。一般是先給出一段陳述、論證、意見或事實,然後要求從陳述中的概括和推斷兩個方面作出最佳選擇。試題往往會問:在下面的陳述中能得出上述的推斷嗎?
b)缺陷(Flaws)。要求考生選擇的最佳答案或者代表在陳述中出現的錯誤,或者如果它確實的話,可以淡化其結論。試題常常會問:下述情況如果確實的話,是否影響到上述答案?
c)事實陳述(Statements of Facts)。要求考生選出的答案是對陳述的贊同或概括。試題常常問:如果上述情況準確,是否可以肯定下面所述正確?

知識點

GMAT邏輯知識點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按照考GMAT網站的分類,GMAT邏輯知識點一共分為以下8種:
第一、句子的作用。問題中出現BOLDFACE這個單詞的。句子作用題是考察黑體字部分在文中起到的作用,需要對文章整體進行把握。
第二、填空題是要填補題目中的空缺,要根據橫線前的關鍵字判斷欠缺的內容是什麼。問題中出現completes the passage的,通常為: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completes the passage below?
第三、解釋題。在解釋題里,文章中會給出一個現象或是兩件事情之間的矛盾,然後需要你選出正確選項解釋為什麼文章中的現象為什麼發生或者文章中為什麼會出現矛盾。
第四、歸納推理題,是對文章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總結歸納或是深層推理。在把握文章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排除法,排除無關項,選出正確答案。
第五、EVALUATION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評價題,需要同學們選出選項對原文結論進行評價,也就是說,正確答案是決定文章結論能否成立的關鍵。評價題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題型,他的選項有別於其他類型的題目,選項一般是疑問句或者特殊形式的陳述句。
第六、ASSUMPTION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假設題,需要同學們選出選項作為原文結論成立的必要條件,使得文章結論成立的可能性提高。假設題是邏輯題考察的重點,與削弱題密切相關。假設題的正確答案是文章結論成立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沒有這個條件,文章結論就不能成立了,這樣就和削弱題聯繫上了,也就是說,假設題的最重要的做題方法就是取反削弱原文結論。
第七、STRENTHEN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加強題,它的定義比較好理解,就是選出能夠使得文章結論成立的答案,通俗來講就是文章說某件事可以發生,我們進一步加強這件事情發生的。
第八、WEAKEN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削弱題,需要同學們選出選項對原文結論進行弱化和反駁。削弱題是所有邏輯題的基礎也是核心,邏輯題型中有好幾種都是在削弱題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所以,掌握削弱題是掌握邏輯題的關鍵。削弱題是對文章結論的弱化和反駁,通俗來講就是文章說某件事可以發生,我們就努力說明這件事不太可能發生。
WEAKEN題解題步驟:
1、如果原因是比較 正確答案優先考慮比較,或差距在減小,或某些方面完全沒差距;
2、如果結論前面是個事實(已經發生的一件事,或者調查研究實驗的結果),結論是解釋事實(找原因) 正確答案把結論否掉,思考為什麼這件事發生了;
3、如果文章結論是措施/目的(常考) 正確答案措施要做,只是目的達不到。

基本規律

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思想須和自身保持同一。同一律有兩個基本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維中須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則,就會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錯誤;第二,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須保持論題自身的同一,否則,就會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 也就是說,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談、同一論辯)中,在什麼意義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終在這個唯一確定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討論什麼論題,就討論什麼論題,不能偏題、離題,不能在討論某個論題的名義下實際討論別的論題。

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是指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不同真,必有一假。兩個判斷互相矛盾,是指它們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兩個判斷互相反對,是指它們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在對當關係中,同一素材的A 判斷和O 判斷是矛盾關係,A 判斷和E 判斷是反對關係。再如“此君是男性”和“此君是女性”這兩個斷定互相矛盾,因為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此君姓張”和“此君姓李”互相反對,因為二者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不矛盾律要求對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不能都肯定,必須否定其中的一個。否則,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否則,就會犯“兩不可”的錯誤。 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肯定,也不能同時都否定。同時都肯定,要犯“自相矛盾”的錯誤;同時都否定,要犯“兩不可”的錯誤。 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不能同時都肯定,可以同時都否定。同時都肯定則違反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同時都否定則不違反排中。

備考妙招

第一類:有效性範圍內的參數討論。
建立簡單模型(如線性模型explicit linear equation form)後,對參數的討論。f(x)=b1X+b0,在確認/假設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情況下,對b1,b0的值進行討論,包括對b1,b0的正負性進行討論。通常這種題目,是可以用初等代數式表達的,一般用不等式就可以(幾乎嚴格地)推導出來。
第二類:對模型的有效性本身進行討論。
嚴格意義上,我們的簡單線性模型的函式表達式應該是:f(x)=b1X+b0+u,看到u項,很多有基礎的G友應該想起點什麼了吧。我們要確定我們的假設模型是否有效,要用數據來測試模型(確定參數後),並將u值的分布,通過方差等方式來進行考核,根據u值的情況,確定函式模型是否有效,如果有問題,就要進行修模。如果我們把u項的現實意義重新思考一下,我們就發現它在邏輯中的重要性了。通常我們修模無非是幾種方式,比較常見的有:新增變數(它因),自相關(獨立變數/無關性),時間序列(也是自相關的一種)。
舉個簡單例子(具體內容可能有偏差,記的不太清楚,但思路應該是對的):經常有網友問我關於“1930年前後的hotel地毯的品質”的邏輯題。其實用上面第二類的思路來看,該題就很簡單了。提乾指出了事實:30年前的hotel的地毯品質比30年後的hotel的地毯品質好,作者推斷(假設建模):30年前的工匠手藝比30年後的工匠手藝高。問如何weaken。習慣計量經濟的同學,會很清楚本題其實是要考慮影響該模型有效性的因素(也就是對u進行討論)。
我們很自然的想到:
1)增加變數——如果有其它原因影響,造成提幹的事實,比如“30年打仗了”,當然,指出其它變數時,也必須說清它因的作用(好衡量它因是否有效);
2)時間序列(自相關)——其實也就是把時間本身當成它因。比如“‘老’酒店的地毯質量自然好,因為質量不好的酒店成不了‘老’酒店”;
3)無關性——工匠手藝和地毯品質本身無關。這在本題應該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我們很自然想到了1,2的方法來weaken作者論斷,在選項中馬上發現有直接指向2)的選項——所謂正確選項“向我們招手說:來來來”(FF口頭禪)的感覺自然出現了。
很多G友在遇到第二類問題時,還停留在思考b1,b0的正負性或值的大小(如b1是否大於1)的狀態,自然對此類題目感覺有爭議或難度或“只能憑感覺而已”。
通過上面對gmat邏輯提的解題方法的介紹,相信對於很多備考gmat邏輯題的人可以根據上述的方法來解決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

備考經驗

基本步驟

(1)讀問題,是要找assumption還是推出結論。
(2)讀題,歸納題目的邏輯過程。
(3)看選項,排除無關項。
(4)存在干擾項時理解干擾項的邏輯過程,跟題乾的邏輯過程相比較,只有符合題乾的邏輯過程的才是正確項,提供新的條件而與題乾邏輯過程無關的都是錯誤項。

OG使用

有些人在看OG的時候恰恰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從自己的大腦記憶中找到正確選項,然後就結束了。 然而OG最大的作用其實是教會我們怎么分析錯誤答案的,所以做完後要認真看每一個錯誤的選項 。

邏輯思路

很多人都是這樣,邏輯也就是一個思路,你看完答案當然也能推出思路過程。這說明你還沒有把自己的思路完全轉到GMAT的邏輯思路,或者還不夠熟練。建議反覆研究lawyer的邏輯總結,根據他的分類,把OG每道題目分類好好總結一下思路。我個人非常推薦好好研究OG的解釋,一開始可能覺得解釋很弱智,看多了就會形成一種自己的思路了。

熟能生巧

GMAT其實沒有秘訣,唯一的所謂秘訣就是“唯手熟爾”。看OG的錯題解釋,看熟了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形成OG的邏輯思路了。

實戰技巧

第一點,平時練習要卡時間,一定一定要,要習慣在有時間壓迫的情況下看邏輯,緊張會影響人的邏輯思考能力,練習的時候就是要適應如何在緊張的情況下做好精讀和簡化工作。這一點考生可以通過考GMAT線上模擬練習來不停的鍛鍊自己。
GMAT邏輯
第二點,不要猶豫不決。如果做好了上面的工作,其實邏輯的感覺已經建立了。猶豫不決只會是浪費時間,可能你一分鐘得出的結果和你想了十分鐘是一樣的,GMAT邏輯其實考得很泛,它並沒有要你做一個很仔細的邏輯關係的推理,只要你找到它所問的那個切入點就可以了。
第三點,要重點注意問的是什麼,要自己心裡要有個數出題的人倒底在問什麼, 並非只是簡單的加強削弱前提等,而是更深一點隱含的問題,是在問題乾所說的fact的原因?還是提乾中有邏輯的GAP要你去填補等等,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就與前面的簡化有關係。

資料分析

1. OG邏輯題:認真體會OG邏輯題中題型之間的差異,邏輯題目中各個題型點的不同。解題思路他是怎么定義的。難度是怎么劃分的。
2. GWD邏輯題:和真題考試難度非常的相像,長難句理解對考生要求的高度更是提升到考試實戰的位置。正確理解每一句話;分析清楚邏輯題目每句話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GMAT邏輯
3. Prep邏輯題:作為GMACGMAT考試準備的Preparation test.重要性的作用不言而喻。思路貼近於OG,難度貼近考試。至少把新舊prep邏輯筆記看兩次。達到解每道題目的時候,在語義讀懂的情況下思路該方法都很清晰。
4. Knewton:邏輯告訴你幾種邏輯錯誤和邏輯的基本概念點;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邏輯中的問題;和曼哈頓和邏輯聖經邏輯不同的是,Knewton告訴你的是每道題目的解題技巧;
5. Lawyer:中國最權威的GMAT老師,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對於邏輯鏈的還原獨具特色,這套複習資料能夠幫助大家扎紮實實的打基礎學習。
6. Shadow邏輯資料
7. Manhattan:曼哈頓邏輯帶著你一步步理解GMAT邏輯的知識點,幫助你更好的理解OG中的邏輯知識點。
8. Powerscore:Bible分類介紹了某類邏輯題型會出哪些類型的迷惑選項,正確選項有什麼特徵,argument中各成分的抽象名字等等,配套的課後習題也非常有針對性。看bible能快速培養你對邏輯的感覺,能讓你建立邏輯的思想系統,讓你知道不同的題型的關鍵點。lawyer的方法是bible的高度濃縮版。
GMAT邏輯
9. 狒狒邏輯:狒狒邏輯比較偏難,而且思路有出入,不建議做題目,但是建議去做英語閱讀理解。
10、考GMAT網站GMAT邏輯實戰模擬考試:基於數萬名GMAT考生的學習記錄,智慧型分析你的問題,並以此推薦出最合適你能力提高的題目,智慧型幫助你鞏固已有的知識點,按照記憶曲線,根據你的學習狀態為你推薦合適你鞏固已有學習狀態的題目。

知識點

An argument in logic is a set of one or more meaningful declarative sentences (or "propositions") known as the premises with another sentence known as the conclusion. Therefore, each argument has at least two components: 1) a piece of evidence or proposition, officially called a “premise,” and 2) a conclusion.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wo statements:
1)Ming Li is smart.
2)Ming Li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Each statement by itself is simply a claim or an assertion. Can you combine them together to form an argument?
One answer might be:
Ming Li is smart because he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The red part of the answ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blue part of the answer is the premise. These color codes will be the convention I use to label premise and conclusion through out the series.
A premise supports a conclusion. Most argument are not bullet-proof. That is: the evidence provided does not PROVE the conclusion reached beyond a shadow of a doubt. A premise is just an evidence, one reason to shed some positive light on the conclusion, one piece of information which makes the conclusion more likely. In CR, all premises given in the stimulus are considered true. In the above example, we should not doubt whether Ming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or not. However, we can analyze the argument by focusing on the logic which connects the premise and the conclusion in an argument.
Indicators
How to tell which statement is a premise or a conclusion in an argument? A quick way is to find indicators such as because, since, for, as, considering, whereas, and on the grounds that, which signal to the reader that a premise is coming! In the example above, Ming Li is smart because he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he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is the premise since this statement follows the word because.
A second way to form an argument using exactly the same statements is:
Because Ming Li is smart, he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This is a totally different argument from the first one in that the premise and the conclusion switch their places. Ming Li is smart is now the premise.
These two examples show that the order, in which each statement shows up in an argument, is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shown in the argument when deciphering which is the premise and which is the conclusion. Use the indicators to help you march through the puzzle in the beginning. The indicators for a conclusion might include: thus, therefore, accordingly, hence, in this way, consequently, and as a result.
What if there is no indicator in the argument?
In case you cannot find an indicator for premise/conclusion, you have to understand what the aruthor is trying to say and ask yourself whic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and which part is the premise to support the conclusion. Consider the following example:
Every milk product from Three Deers must be recalled. These products contain melamine which could lead to renal failure.
Which on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one is the premise? Most likely you would say that the 1st sentence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2nd sentence is the premise.
Every milk product from Three Deers must be recalled. These products contain melamine which could lead to renal failure.
If in doubt, 1) simply connect the two sentences using the word because; and 2) see which one of the resulting arguments makes more sense:
1) Every milk product from Three Deers must be recalled because these products contain melamine which could lead to renal failure.
2) Becasue every milk product from Three Deers must be recalled, these products contain melamine which could lead to renal failure.
In CR test, if you can locate the premise and the conclusion of an argument, you have 50% chance of getting the right answer in the end. Train your eyes and brains to identify the conclusion of an argument quickly and precisely. Make sure your first step of a long march to the victory gets off on the right foo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