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對2型糖尿病脂肪重新動員和轉換機制的示蹤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陸穎理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LP-1對2型糖尿病脂肪重新動員和轉換機制的示蹤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陸穎理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我們對GLP-1認識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在臨床上,部分體重指數並不高卻有中心型肥胖的2糖尿病經口服藥物和胰島素治療後血糖仍控制差,用GLP-1類似物血糖明顯下降。此外,15%的肥胖者用GLP-1類似物後減重不明顯,但血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GLP-1是否通過機體脂肪重新動員而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我們前期研究發現GK大鼠經GLP-1治療後,腸系膜,腎周圍脂肪與皮下脂肪的重量比明顯下降,但具體機制不清楚。本研究根據生物化學機理,用同位素標記技術(1-14C-油酸 ,U-13C-甘油和9、10-3H-棕櫚酸)進行GK大鼠體內、體外脂肪代謝長期和瞬時動態跟蹤研究,對機體各主要部位脂肪重新動員和轉換的脂肪沉積、脂肪合成、脂肪分解及脂肪氧化進行示蹤研究,闡明 GLP-1(在已經知道降血糖的許多機理以外的)對脂肪細胞的直接和間接調節作用機理,探討GLP-1對2型糖尿病脂肪重新動員和轉換的機制。
結題摘要
研究背景:自從上個世紀80年起,在全球化、城市化的進程中,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快速變遷,中國糖尿病發病人數日益高漲居全球第一,發病率11.6%。不同機體位置的脂肪代謝情況帶來不同的胰島素抵抗和糖脂代謝,體脂分布比體脂含量更易導致代謝性疾病發生。GLP-1類似物可改善體質指數(BMI)正常但伴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難以控制的血糖。那么,GLP-1類似物是否具有改變體脂分布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動物模型中,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及分子生物學技術探討GLP-1類似物利拉魯肽對體脂分布的調控機制。研究內容:動物實驗中,先建立單純肥胖及肥胖T2DM大鼠模型,再隨機分為單純肥胖對照組、肥胖T2DM對照組、利拉魯肽小劑量干預組、利拉魯肽大劑量干預組及飲食控制組,干預12周后,檢測大鼠糖脂代謝指標、體脂含量和體脂分布。體內灌流6,6-D2-葡萄糖和U-13C-甘油,體外9,10-3H-棕櫚酸培養骨骼肌,測定葡萄糖出現率(Raglu)、糖異生百分率(GNG)、甘油出現率(Ragly)、不同部位脂質合成及脂肪酸β氧化率。檢測不同部位脂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量。結果:1.高脂餵養8周后,Wistar及GK高脂組的體重均較相應對照組增加20%以上,GK大鼠血糖明顯高於Wistar大鼠,表明單純肥胖及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 與肥胖T2DM組相比,GLP-1明顯改善糖脂代謝指標,減少內臟脂肪堆積,並相對輕度增加皮下脂肪;飲食控制後,內臟脂肪減少不明顯,皮下脂肪卻有所減少;3. 與肥胖T2DM組相比,GLP-1減少大鼠Raglu、GNG、Ragly及內臟脂肪合成率,增加臀部皮下脂肪合成率及骨骼肌脂肪酸β氧化率,且與腸系膜脂肪相比,腹股溝及臀部皮下脂肪脂質沉積增多;4. GLP-1下調內臟脂肪脂質合成及分解關鍵酶,上調其脂肪酸氧化關鍵酶。腹股溝及臀部皮下脂肪的脂質合成關鍵酶表達上調,但分解關鍵酶在腹股溝脂肪中表達上調,臀部脂肪中表達下調,脂肪酸氧化關鍵酶則呈相反表達趨勢;此外,腹股溝及臀部脂肪中解偶聯蛋白1表達上調。科學意義:GLP-1可通過差異性地調節不同部位脂代謝過程及相關基因表達,刺激皮下白色脂肪棕色化,來減少內臟脂肪並相對增加皮下脂肪堆積,從而改變體脂分布,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為肥胖T2DM及其並發證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