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r的基因對基因假說

佛洛爾(Flor,1942)經歷十餘年對亞麻—亞麻鏽病(Melampsora lini)體系的研究,在1956年提出基因對基因假說:“在具有一個抗病基因(抗不含毒性基因的小種)的亞麻品種上,病菌小種雜種F2中出現一對因子的分離比;在具有2個、3個或4個抗病基因的品種上,病菌雜種F2中相應出現2對、3對或4對因子的分離比。這說明:對應於寄主方面的每一個決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個決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寄生物(病原物)體系中,任何一方的每個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面相對應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鑑定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Flor的基因對基因假說
  • 外文名:gene-for-gene hypothesis
  • 提出時間:1956年
  • 提出者:佛洛爾
簡介,具體內容,

簡介

Flor的基因對基因假說:(gene-for-gene hypothesis)
佛洛爾(Flor,1942)經歷十餘年對亞麻—亞麻鏽病(Melampsora lini)體系的研究,在1956年提出基因對基因假說:“在具有一個抗病基因(抗不含毒性基因的小種)的亞麻品種上,病菌小種雜種F2中出現一對因子的分離比;在具有2個、3個或4個抗病基因的品種上,病菌雜種F2中相應出現2對、3對或4對因子的分離比。這說明:對應於寄主方面的每一個決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個決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寄生物(病原物)體系中,任何一方的每個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面相對應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鑑定出來。”

具體內容

它的具體內容是:病原與其寄主植物的關係分親和及不親和兩種類型,親和與不親和病原分別含毒性基因(Vir) 和無毒基因(avr) ,親和與不親和寄主分別含感病基因(r) 和抗病基因(R) 。當攜帶無毒基因的病原與攜帶抗病基因的寄主互作時,二者才表現不親和,即寄主表現抗病;其它情況下,二者表現親和,即寄主感病。寄主與病原間的非親和性互作關係取決於病原產生的無毒(或非之親和) 因子的變異性和寄主對該因子的敏感性,無毒因子通過改變寄主的生理特性而起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