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F-5E/F“虎”Ⅱ/“中正”
英文名:Northrop/AIDC F-5E/F TigerⅡ/Chung Chen
機型概述:
諾斯羅普公司的F-5A雖然性能不錯,各方面也比較均衡,但該機設計初衷是作為一種支援型的輕型戰鬥轟炸機,而不是作為奪取制空權的機型。
F-5E與F-5A相比最明顯的不同是加大了機翼面積和加長了機身,並採用了更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早期裝一台AN/APQ-153雷達(F-5A/B沒有雷達),該雷達有效搜尋距離37千米,後期則換裝AN/APQ-159雷達,搜尋距離達74千米,可鎖定18.5千米內的目標。F-5E的雙座戰鬥/教練型是F-5F,不同於無航炮的F-5B,F-5F為了維持與單座機相近的作戰能力保留了機載雷達和一門M39航炮。另外F-5E/F的機身被加長加寬以便安裝進氣量更大的J85-GE-21B發動機,該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可達22.26千牛。機翼後方的兩側進氣道裝有類似百葉窗式的輔助進氣口,可在飛機起飛或速度低於Ma0.4時打開以增加進氣量。加大的機身中還增加了258.5千克的油箱容量,並且燃油系統也經過重新設計,增加了燃油系統抗炮火打擊能力。F-5E/F重新設計了機翼,加大了副翼,機翼面積也因此加大到17.28米2(不含邊條),使得飛機的靈活性大幅提升,特別是進行了最佳化設計的邊條翼面積增大到0.76米2,這樣可以提供更大的渦升力,使最大升力係數增加了38%,推遲機翼失速,改善飛機大迎角性能。後期又再次加大了邊條翼面積,使升力係數又增加了12%。另外F-5E/F的前起落架可以在起飛時伸長,可使飛機起飛迎角增加3°,機腹後部加裝著陸鉤使得F-5E/F可以在必要時進行攔阻著陸。後期生產的F-5E改用扁平的鯊魚頭式雷達罩,進一步提高了大迎角飛行時的縱向穩定性。
諾斯羅普公司一共生產了792架F-5E和140架F-5F,其中大多數依照軍事援助計畫援助給了美國的盟國,其援助飛機的數量甚至比對外銷售的數量還要多。曾有多個國家和地區授權生產了F-5E/F,其中:馬來西亞生產了56架(F-5E、F-5F和RF-5E);瑞士生產90架(F-5E和F-5F);韓國生產68架;中國台灣生產得最多,其生產數量為308架。
1973年2月9日,中國台灣與美國簽訂協定,開始了台灣稱為“虎安計畫”(Peace Tiger)的生產計畫,經諾斯羅普公司授權,由當時的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AIDC)生產100架F-5E戰鬥機。這一生產計畫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最後的“虎安6號”計畫為止,共生產了242架單座型F-5E和66架雙座型F-5F。
1974年10月30日,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生產的第一架F-5E(5101)出廠,機體採用東南亞叢林迷彩塗裝,屆時正值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88歲生日,為了以示慶祝,台灣產的F-5E/F被命名為“中正”,而沒有沿用原廠命名的“虎”Ⅱ。
1974年12月28日,台灣首架自產F-5E(5101)交付台南第1聯隊(第443聯隊)第9中隊開始正式服役。1975年6月2日,台南第1聯隊的第1、3、9中隊開始換裝,接收總數48架的F-5E戰鬥機,成為台灣空軍第一個形成戰鬥力的F-5E作戰單位。至1977年11月,第一批100架F-5E戰鬥機生產完畢。1979年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美國因此拒絕了台灣意欲引進F-4E戰鬥機的計畫,但為安撫台灣,美國同意追加台灣生產F-5E/F的數量。同年,台灣生產的第一架F-5F(5351)出廠,還有14架C構型的F-5E也在當年出廠。
由於台灣生產F-5E/F的時間長達十餘年,許多改進是在生產的同時進行的,造成不同批次的戰鬥機之間在外觀和設備上都有許多差異。根據安裝設備和外觀上的區別,台灣產F-5E/F可分成4種不同的構型。
K構型:早期的基本型,裝AN/APQ-153雷達、AN/ASG-29前置光學瞄準器、KB-26A照相槍、LN-33慣性導航系統、AN/ARN-18戰術導航系統、前風擋雨刷器,沒有雷達告警器及紅外/雷達干擾彈發射器,雷達罩為黑色扁圓錐形,邊條翼較小。
K構型改:裝AN/APQ-153雷達、AN/ALR-46-V3雷達告警器、AN/ALE-40-V7紅外/雷達干擾彈發射器、前風擋雨刷器,雷達罩為黑色扁圓錐形,邊條翼較小,增加了AGM-65“幼畜”飛彈的發射能力。
C構型:裝AN/APQ-159雷達、AN/ALR-46雷達告警器、AN/ALE-40紅外/雷達干擾彈發射器,無前風擋雨刷器,雷達罩為灰色扁平鯊魚頭形,邊條翼加大。
C構型改:基本與C構型相同,但增加了AGM-65“幼畜”飛彈的發射能力。
另外還有30架F-5F配備有AN/AVQ-27雷射目標指示系統(LTDS),具有引導GBU-12雷射制導炸彈的能力。
F-5E/F在台灣空軍服役期間台海局勢已經趨於平靜,該機沒有發生與解放軍交戰的情況。但F-5E/F在服役期間發生過兩次台灣飛行員駕機起義飛往中國大陸的事件。1981年8月8日9時28分,國民黨空軍第5聯隊督察室少校飛行考核官黃植誠,從台灣桃園機場駕駛F-5F(5361)飛機起義回歸祖國大陸,在福建義序機場安全降落。1989年2月11日,台東第737聯隊第7飛行大隊第44中隊輔導長林賢順駕駛F-5E(5120)飛往祖國大陸,飛到廣東汕頭上空時,由於天氣惡劣,能見度差,沒能找到機場,林賢順又飛到廣東豐順縣,但當地也是大霧天氣,此時飛機燃油已耗盡,林賢順不得不棄機跳傘,最後,林賢順安全落在一所國小操場上,所駕駛飛機在不遠處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