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大調第八交響曲

F大調第八交響曲

F大調第八交響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93號,完成於1812年的10月。於1814年2月17日在維也納的舞會劇院首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由於反應強烈,幾天后又重演。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93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13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貝多芬此前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田園”的調性也是F大調,但篇幅較長,故而作者亦將此交響曲愛稱為“小的F大調”交響曲。 此作品也是貝多芬聞名於世的九部交響曲中最為短小的一部,有時受到忽視。但貝多芬自己對它十分喜愛,甚至稱它比第七交響曲“強得多”。

雖然寫作時貝多芬生活並不順利,但該作品依然有著輕鬆愉快的風格。其規模雖然短小,但精悍緊湊,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作曲技藝。與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鳴曲》)類似,該交響曲的末樂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樂章中,木管樂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認為是模仿當時剛剛得到改進的節拍器的聲音,並且在樂章最後還有一個玩笑般的“節拍器出故障”的樂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認為是音樂玩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F大調第八交響曲
  • 外文名: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 完成時間:1812年的10月
  • 首次演出時間:1814年2月17日
樂曲概述,背景,創作,首演,配器,結構,樂曲賞析,樂曲評論,樂器編制,作者簡介,

樂曲概述

貝多芬在第八交響曲的手稿上標註的日期是“1812年10月,於多瑙河上的林茲。”這部交響曲貝多芬採用了明快的F大調,而在他其他交響作品中同樣採用F大調的還有F大調第六交響曲,可見其風格也應該是清麗、自然、快樂的。在篇幅上,該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卻也含有十分獨到的特點。
貝多芬貝多芬
首演時F大調第八交響曲被插在又一次上演的A大調第七交響曲貝多芬的極受歡迎的《惠靈頓大捷》和《維多利亞之戰》的中間。當他的友人指出這新的第八不如其它作品受人歡迎時,貝多芬咆哮地說:“那是因為它比其他作品好得多!”與A大調第七交響曲比較起來F大調第八交響曲的整個織體更是無比地細膩,更為精緻複雜。在某些方面它更為大膽,儘管看起來它比較嚴謹。
雖然寫作時貝多芬生活並不順利,但該作品依然有著輕鬆愉快的風格。其規模雖然短小,但精悍緊湊,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作曲技藝。與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鳴曲》)類似,該交響曲的末樂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樂章中,木管樂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認為是模仿當時剛剛得到改進的節拍器的聲音;並且在樂章最後還有一個玩笑般的“節拍器出故障”的樂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認為是音樂玩笑。

背景

創作

該作品主要創作於1812年夏天,至1813年12月完成。此時貝多芬剛剛完成其《第七交響曲》。由於維也納的氣候和衛生條件都比較差,貝多芬的健康狀況又不盡良好,所以他在夏天一般都會搬出城住,也可以得以親近自然。
1812年他前往了波希米亞的溫泉小鎮特普利采,並在那裡遇見了歌德(雖然這次見面二人有枘鑿,但依然被傳為佳話)。也是在此時,貝多芬對其“不朽的愛人”寫了著名的信(此“愛人”之身份依然不明,但傳聞甚多)。當時貝多芬的生活相當困窘,還就其弟弟約翰與其女管家的感情糾葛,與之發生了劇烈的爭執。然而這部作品卻聽起來歡快自在,甚至有些復古的氣息,亦可能是受暑期度假時良好回憶的影響。
對樂曲的創作很快,只花了四個月。在林茨完成該作品後,他將它題獻給莫里茲·弗萊斯伯爵(Count Moritz Fries),後者據說一直給予貝多芬以資助。

首演

作品於1814年2月27日在維也納首演,同時演出的還有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該曲於之前兩個月首演)和《威靈頓的勝利》。貝多芬當時聽力每況愈下,但依然堅持指揮首演。在首演上他十分投入,在強處幾乎跳到空中,弱處又誇張地蜷起身子。不過據說樂隊並未遵照他的指示,而是基本跟從首席小提琴。首演後,聽眾與評論家的評價都良好,但卻不如其《第七交響曲》那麽熱烈。

配器

該交響曲採用雙管制,所需樂隊規模較小。其中沒有長號
木管樂器
2 長笛
2 雙簧管
2 單簧管(降B調)
2 巴松管
銅管樂器
2 圓號(F調與降B調)
2 小號(F調)
打擊樂器
定音鼓

結構

此交響曲有四個樂章,注意其中沒有常規的慢樂章,而是用一個小快板樂章代替:
  1. 活潑而有活力的快板
  2. 諧謔的小快板
  3. 活潑的快板
全長大約25至30分鐘

樂曲賞析

樂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富有生氣的快板。交響曲以一個十分可人的工整而對稱的短小主題開始。初聽起來,它像是出自十八世紀晚期的那些寫輕鬆愉快交響曲作家的創作室。
在這裡,貝多芬好像又暫時地回到過去的洛可可式的雅致中去。但這彬彬有禮的一躬還沒有鞠完,他就忘掉身上的化裝舞會服裝,又拿出老樣子,大搖大擺地走來。這導致他很快地進入第二個主題;這裡,他遲疑一下,好像又在和舊的古典公式開玩笑。他就是這樣繼續地走,品嘗著每一次前進的步態,每一次音樂的變化。對這些,他都用卓越的熟練技巧和機智加以處理。
他把主題一分為二,在不同的樂器上加以發展,構成小型的交響高潮。開頭素材的再現和活力充沛的尾聲在意想不到的文靜幽默中結束。
第二樂章:詼諧的小快板。雖然速度較快,卻擔當該交響曲中“慢樂章”的角色,儘管並非傳統的那樣抒情而富有歌唱性。該樂章情緒輕鬆幽默,速度相對一般慢樂章而言也較快。與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一樣,此樂章以一個6-4和弦開頭,但更多的是起到玩笑一樣的效果。在傳統的慢板樂章的地方.貝多芬寫了一首可愛而短小的Allegretto scherzando。後來,它用這個主題即興寫了一首開玩笑的輪唱曲:“答,答,答,我親愛的瑪扎爾,願你生活的好.很好很好……”。“答,答,答”,在木管上這種整齊的響聲就是指節拍機。然而,該論點一直受到爭議。節拍器一般的機械節奏已經被海頓在其第一〇一交響曲“鐘”中模仿,貝多芬或許得到了類似的靈感,對新節拍器有所加快的節奏進行調侃。第二主題有一極為迅速的六十四音符動機,也許與一個有些故障的節拍器發出的聲音相仿。該動機在尾聲末部再次由樂隊齊奏。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在當時已經過時的體裁(貝多芬的第十六鋼琴奏鳴曲中,也有類似的小步舞曲出現)。但該小步舞曲和十八世紀的模範並不大相同,它留有一種有些沙啞、粗魯的節奏,以及強烈的力量和對比。例如,在起拍之後緊接著的五拍上,貝多芬指示有"sf"的字樣(突強);使得這個開頭產生和整部作曲相協調的遊戲、調侃意味。據說,開頭圓號聲的靈感,來自貝多芬對於特普利采航船上號角聲的回憶。小步舞曲主題源於奧地利民歌旋律,但經過了精妙的處理;不過依然使得效果有些民間化,而非純粹的維也納宮廷沙龍風格。
該樂章由三段曲式寫成,中間有一段平和安適的三聲中部,與前後舞曲形成鮮明對比。三聲中部包括一段享有盛名的圓號與單簧管獨奏片斷。斯特拉文斯基曾讚揚貝多芬在此處的配器是“無與倫比的樂思”。
第四樂章:雖然標註是“活潑的快板”,但通常演奏到急板的地步。曲式為奏鳴迴旋曲式,開頭的材料再現了三次:發展部開頭、再現部開頭,以及尾聲一半處。定音鼓在此樂章內有八度的演奏,這在當時是十分不尋常的。與第一樂章類似,該樂章中的第二主題在呈示部中處於錯誤的調性(屬調),直到再現部中才回歸到主調。
第四樂章尾聲中,定音鼓將弦樂部的旋律“敲擊”下了一個半音,使之回歸到F大調。貝多芬在此樂章中更加強調了對比性,許多樂句都十分出乎意料,使得柏遼茲感到非常困惑。他認為這個末樂章“非常奇特”,並稱貝多芬對於既有條框的衝擊力是驚人的。
該樂章的尾聲十分重要,在貝多芬所有作品中亦有顯著地位。霍普金斯認為其水準使得它簡直不應當被稱為“尾聲”。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點:在呈示部和發展部中頻繁打斷主題的不和諧升C音,至此得到了解答,它成為了升f小調屬和弦的根音,並帶領主題在此調上強力重現。另一處是在幾小節之後的模進,定音鼓似乎將旋律向下“敲擊”了一個半音,使之回歸到F大調。全曲在華麗熱烈的主調和弦樂段中結束。

樂曲評論

第一樂章一上來就容易讓人聯想到F大調第六交響曲,雖然旋律有很明顯的不同,但是表現出來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輕盈而帶有朝氣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樂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雖然它短小的可以稱得上是貝多芬所有交響曲樂章中篇幅最小的樂章之一(第二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同樣短小),但是和它的篇幅特點所一致,這個樂章輕盈而歡快,並且帶有十分明顯的復古色彩。第三樂章依然是精悍的,小步舞曲風格,帶有鮮明的宮廷氣質。有人說在這個樂章中,貝多芬故意寫出了幾段“走板”片斷,用中國傳統的語言來表達就是“賣幾個破綻”,為的是把小步舞曲這種音樂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因為那幾段“走板”聽上去的效果好像就是鄉村樂手因為技巧不熟練而彈奏失誤所引發的,十分有趣吧。終曲樂章在逐漸加強的主旋律中向聽眾奔涌而來,這是一個急速的快板。這裡把F大調第八交響曲倡導的“快樂主義”發揚到了極致,這裡沒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的豪邁音符、也沒有c小調第五交響曲中的磅礴氣勢,這裡擁有的只是蘊含著屬於平凡的快樂感情。
其實F大調第八交響曲到處洋溢著一種復古氣息,從中可以感覺到早期莫扎特海頓交響作品中蘊含的古典韻味,缺少了貝多芬一貫以來突出的個性旋律,並且很多樂評人評價這是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卻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讓人愉快的優秀交響曲,其間充滿了智巧、幽默的成分。

樂器編制

交響曲採用雙管制,所需樂隊規模較小。其中沒有長號。
2 長笛、2 雙簧管、2 單簧管(降B調)、2 巴松管
銅管樂器:
2 圓號(F調與降B調)、2 小號(F調)
第一、第二小提琴、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作者簡介

貝多芬:德國音樂家。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動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