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 Kraepelin,1856年出生於Neustrelitz,精神病學家,大腦病理的科學家之一,代表作有《精神病學綱要》。
基本介紹
- 外文名:Emil Kraepelin
- 出生地:Neustrelitz
- 出生日期:1856年
- 代表作品:《精神病學綱要》
人物生平,人生經歷,個人貢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教導他接觸生物學的領路人,最開始是年長他10歲的兄弟卡爾,後來則是漢堡動物學博物館的主任。Kraepelin從18歲開始,先後在萊比錫和烏茲堡進修醫學。在萊比錫,他在馮特指導下學習心理學,發表了一篇獲獎論文《作為精神疾病起因的急性疾病影響》。他於1878年獲得醫學學位。1878-1882 在慕尼黑精神病院任古登的助手,進行臨床精神病學研究。在這裡,他的知識和經驗有了很大的進展。古登作為他精神病學的啟蒙老師,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雷佩林寫的全部著作都是獻給古登的,由此可見一斑。 1886 年,他出任多帕特大學精神病學教授,1891 年,克雷佩林應聘于海德堡大學任精神病學教授。1903 年以後供職於慕尼黑大學任教授直到去世。
人生經歷
1879年,Kraepelin前往慕尼黑大學與Bernhard von Gudden合作,在那裡完善了他的理論:精神病學中的心理學。他於1882年回到萊比錫大學,同時供職於W. Erb的神經病診所和馮特的精神病理學實驗室。他的主要著作《精神病學綱要》初版於1883年。在書中,他主張精神病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應當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以觀察和實驗為研究手段。他提倡研究精神疾病的生理成因,並制定了對精神疾病的現代分類體系。Kraepelin提出,通過研究案例的病史和鑑別特定的疾病,再考慮到病人的人格個體差異和發病時的年齡,就可以預期精神疾病的發展趨勢。1884年,他在Leubus獲得高級醫師資格,翌年被任命為德勒斯登的治療與護理研究所的主任。1886年,在Kraepelin三十歲的時候,他成為了Dorpat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四年後,他成為海登堡大學的系主任,直到1904年才卸任。
Kraepelin遵循在馮特實驗室期間學習的實驗原則,研究了酒精,嗎啡和其他藥物對人類被試的影響。聯繫馮特對精神病問題的相關研究,Kraepelin發現精神病患者產生的聯想,與疲勞的或醉酒的被試是相似的。在這兩種情況下,產生的聯想都往往是片面的,基於被試的習性而不是有意義的實際聯繫。Kraepelin也對原始人進行了研究,調查在熱帶地區的精神錯亂和麻痹症的發病率。他對精神疾病的研究,促使他大聲呼籲社會改革。他投身於禁酒運動和反對死刑的運動,並主張犯罪判決不應是不可更改的。他創立了一所博物館,專門展示在精神病院裡普遍存在的野蠻的治療方法。
研究精神疾病的病理學
1904年,Kraepelin被任命為在慕尼黑新成立的精神病診所的主任,以及當地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在他的領導下,慕尼黑診所成為了在精神病學方面享有名望的教學和研究中心。他對研究生的訓練是將臨床調查和實驗室研究結合在一起的。Kraepelin拒絕接受將精神疾病的原因歸結為先天性慾或早年性經驗的心理分析理論。同樣,作為二十世紀早期的許多心理學理論核心的哲學思辨,也被他認為是不科學的。Kraepelin的研究是以對診斷資料的艱辛蒐集為基礎的。他對精神疾病的神經病理學特別有興趣,這個領域的許多重要的科學家——包括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是在他的診所里進行他們的歷史性工作的。
義大利1916年對德國宣戰後,Kraepelin在馬格里奧爾湖畔的別墅曾被查抄,在戰爭結束後物歸原主。然而,在戰後德國的經濟危機期間,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四個孩子,以及私人財產。Kraepelin畢生愛好寫詩,他的詩作在逝世後才出版。
從66歲起,Kraepelin自教學崗位上退休,將餘生用於在德國建立一間精神病學研究所,後來演變為慕尼黑大學附屬的威廉皇帝研究所。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經濟援助下,研究所於1926年,即Kraepelin逝世後兩年在慕尼黑落成。《精神病學綱要》最後一版於1927年問世,共四冊,涵蓋的信息量比1883年的初版多了10倍。將這本著作在44年裡的九個版本進行比較,可以反映出精神病科學在此期間的顯著發展。《綱要》中關於躁狂—焦慮症和妄想狂的部分,是用英語刊印的。Kraepelin的分類體系,至今仍有相當可觀的一部分被科學界繼續套用。
個人貢獻
對心理學專業名詞的重新定義
以上基礎上,他把精神病進一步分為亞型:早發性痴呆可以再分成青春期痴呆、緊張症和妄想狂;躁狂抑鬱性精神病則可以有更多的細分,取決於躁狂抑鬱周期的規律性或非規律性。正因如此,他被後人公認為精神病的傑出分類學者,也有人將他看作為現代精神疾病分類 DSM-IV 的先驅。克雷佩林的分類是法國和德國許多精神病學家整整一代人努力的結果。經過他的分類,精神病的研究、診斷和預後成為合法的醫學分支。他堅持認為精神病的原因是為生物因素所決定的;各種人體器官的生理因素和機能失常應該是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由 S.弗洛伊德在內的許多心理學家提出的心理原因。
妄想
他在精神病學方面,站在實驗心理學與比較精神病學的立場,糾正了過去對精神錯亂、腦疾病、妄想症、癲癇症、神經病、早發性痴呆等的錯誤觀點。在心理學方面,對精神作用進行了量的研究,提出了“作用曲線分析”的實驗成果,並對酒精和茶葉的中毒作用進行了研究。他是人格測驗的先驅,最早用自由聯想測驗來診斷精神病人。此外,他還在 1883 年創造出精神官能症(neuroses)以及精神病(psychoses)這兩個名詞,1910 年,為阿茲海默症命名。
連續加算法
因個位數(1一9)的連續加算而得出的作業曲線依檢查對象的精神狀態而顯出固定的曲線,這是由於作業中的各種精神機能的活動起作用之緣故,並在1902年發表了題為《作業曲線》的文章,連續加法計算法也逐漸被廣泛運用於心理學界
人物評價
精神病學作為一門嚴肅的科學,Emil Kraepelin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先鋒人物。他確信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有器質性成因,而且還是最早重視精神疾病的大腦病理的科學家之一。作為一位在臨床和實驗領域享有名望的精神病學家,Kraepelin發展出了我們的現代精神疾病分類體系。在對數以千計的案例進行分析後,他引入並定義了一系列術語:“早老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精神病”和“偏執狂”。作為精神藥理學的創始人之一,Kraepelin的實驗工作集中探討了麻醉品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睡眠的本質,以及身體疲勞的影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