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性能
聰明的伺服器開發者會把ETags和GET請求的“If-None-Match”頭一起使用,這樣可利用客戶端(例如瀏覽器)的快取。因為伺服器首先產生ETag,伺服器可在稍後使用它來判斷頁面是否已經被修改。本質上,客戶端通過將該記號傳回伺服器要求伺服器驗證其(客戶端)快取。
其過程如下:
客戶端請求一個頁面(A)。 伺服器返回頁面A,並在給A加上一個ETag。 客戶端展現該頁面,並將頁面連同ETag一起快取。 客戶再次請求頁面A,並將上次請求時伺服器返回的ETag一起傳遞給伺服器。 伺服器檢查該ETag,並判斷出該頁面自上次客戶端請求之後還未被修改,直接返迴響應304(未修改——Not Modified)和一個空的回響體。
優勢
1、有些URL是多語言的網頁,相同的URL會返回不同的東東。還有不同的Session有不同的Cookie也就有不同的內容。這種情況下如果過 Proxy,Proxy就無法區分導致串門,只能簡單的取消cache功能。Etag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能區分相同URL不同的對象。
2、老的
HTTP標準里有個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表明URL對象是否改變。Etag也具有這種功能,因為對象改變也造成Etag改變,並且它的控制更加準確。Etag有兩種用法 If-Match/If-None-Match,就是如果伺服器的對象和客戶端的對象ID(不)匹配才執行。這裡的If-Match/If-None- Match都能一次提交多個Etag。If-Match可以在Etag未改變時斷線重傳。If-None-Match可以刷新對象(在有新的Etag時返回)。
3、Etag中有種Weak Tag,值為 W/"xxxxx"。他聲明Tag是弱匹配的,只能做模糊匹配,在差異達到一定閾值時才起作用。
4、Etag對於cache CGI頁面很有用。特別是論壇,論壇有辦法為每個帖子頁面生成唯一的Etag,在帖子未改變時,查看話題屬性比較Etag就能避免刷新帖子,減少CGI操作和網路傳輸。比如論壇中看帖就返回Etag,減少論壇負擔。
5、Etag在不同URL之間沒有可比性,也就是不同URL相同Etag沒有特別意義。
請求流程
Etag由伺服器端生成,客戶端通過If-Match或者說If-None-Match這個條件判斷請求來驗證資源是否修改。常見的是使用If-None-Match.請求一個檔案的流程可能如下:
====第一次請求===
1.客戶端發起 HTTP GET 請求一個檔案;
2.伺服器處理請求,返回檔案內容和一堆Header,當然包括Etag(例如"2e681a-6-5d044840")(假設伺服器支持Etag生成和已經開啟了Etag).狀態碼200
====第二次請求===
1.客戶端發起 HTTP GET 請求一個檔案,注意這個時候客戶端同時傳送一個If-None-Match頭,這個頭的內容就是第一次請求時伺服器返回的Etag:2e681a-6-5d044840
2.伺服器判斷發送過來的Etag和計算出來的Etag匹配,因此If-None-Match為False,不返回200,返回304,客戶端繼續使用
本地快取;
流程很簡單,問題是,如果伺服器又設定了Cache-Control:max-age和Expires呢,怎么辦?
答案是同時使用,也就是說在完全匹配If-Modified-Since和If-None-Match即檢查完修改時間和Etag之後,伺服器才能返回304.(不要陷入到底使用誰的問題怪圈)
作用
Etag 主要為了解決 Last-Modified 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
1、一些檔案也許會周期性的更改,但是他的內容並不改變(僅僅改變的修改時間),這個時候我們並不希望客戶端認為這個檔案被修改了,而重新GET;
2、某些檔案修改非常頻繁,比如在秒以下的時間內進行修改,(比方說1s內修改了N次),If-Modified-Since能檢查到的粒度是s級的,這種修改無法判斷(或者說UNIX記錄MTIME只能精確到秒)
3、某些伺服器不能精確的得到檔案的最後修改時間;
為此,HTTP/1.1引入了 Etag(Entity Tags).Etag僅僅是一個和檔案相關的標記,可以是一個版本標記,比如說v1.0.0或者說"2e681a-6-5d044840"這么一串看起來很神秘的編碼。但是HTTP/1.1標準並沒有規定Etag的內容是什麼或者說要怎么實現,唯一規定的是Etag需要放在""內。
Apache
Apache首先判斷是不是弱Etag,這個留在下面講。如果不是,進入第二種情況:
強Etag根據配置檔案中的配置來設定Etag值,默認的Apache的FileEtag設定為:
FileEtag INode Mtime Size
也就是根據這三個屬性來生成Etag值,他們之間通過一些算法來實現,並輸出成
hex的格式,相鄰屬性之間用-分隔,比如:
Etag"2e681a-6-5d044840"
這裡面的三個段,分別代表了
INode,
MTime,
Size根據算法算出的值的Hex格式,(如果在這裡看到了非Hex裡面的字元(也就是0-f),那你可能看見神了:))
當然,可以改變Apache的FileEtag設定,比如設定成FileEtagSize,那么得到的Etag可能為:
Etag"6"
總之,設定了幾個段,Etag值就有幾個段。(不要誤以為Etag就是固定的3段式)
說明:這裡說的都是Apache2.2裡面的Etag實現,因為HTTP/1.1並沒有規定Etag必須是什麼樣的實現或者格式,因此,也可以修改或者完全編寫自己的算法得到Etag,比如"2e681a65d044840",客戶端會記住並快取下這個Etag(Windows裡面保存在哪裡,下次訪問的時候直接拿這個值去和伺服器生成的Etag對比。
注意:不管怎么樣的算法,在伺服器端都要進行計算,計算就有開銷,會帶來性能損失。因此為了榨乾這一點點性能,不少網站完全把Etag禁用了(比如Yahoo!),這其實不符合HTTP/1.1的規定,因為HTTP/1.1總是鼓勵伺服器儘可能的開啟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