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的中國化之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核心是文化傳承與社會責任。京西振華(北京)生活服務有限公司承接了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ESG社會責任與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這一重點課題並開展調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ESG社會責任與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 外文名:ES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Beijing Central Axis
- 課題負責人:黃姍
- 課題承接單位:京西振華(北京)生活服務有限公司
- 書記員:黎錦霖
北京中軸線,中軸線保護條例,中軸線申遺小記,課題研討會,讓中軸線活起來,遺產保護更惠民,
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肇始於元,成型於明,完善於清,發展於近現代,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築物的對稱軸。在這條“線”上,各個時代呈現出的生活百態,構成北京文化最有代表性、最核心的部分。
北京中軸線北端為北京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歷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歷史建築群。同時,在第三條第一項列舉了具體遺產點位,包括北京鼓樓、鐘樓、地安門外大街、萬寧橋、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築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壇、永定門御道遺存、永定門等。
除北京中軸線外,與之相關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環境,作為承載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的一部分,也是《條例》保護的對象。具體規定在第三條第二項至第八項,包括在中軸線居中對稱格局下形成的歷史城廓、歷史街巷、城市標誌物、景觀視廊、歷史河湖水系、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與中軸線價值密切相關的國家禮儀傳統、城市管理傳統、建造技藝傳統、民俗文化傳統等。
中軸線保護條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是件大事”,要“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要求把傳承北京城市歷史文脈的中軸線保護好,以中軸線申遺為重要抓手,統籌保護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進一步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水平。
2011年,北京市啟動中軸線申遺工作。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確立的世界遺產保護制度,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國家和地方級的立法、規範措施應確保遺產保護完好。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北京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實施。
中軸線申遺小記
2024年7月27日,北京與新德里同頻共振。當地時間11時15分,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維沙爾·夏爾瑪敲下木槌,“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正式入列《世界遺產名錄》。這天起,世界遺產的“中國隊”再添一名“新隊員”。
課題研討會
在整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呈現中,需要與世界文化語言接軌。而這種語言接軌,不僅僅體現在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里,還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語言體系。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企業積極回響黨的號召,樂於回饋社會,扛起社會責任,踴躍參與到歷史發展大格局中;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正從“利己”到“利他”“利眾生”,再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進階。從而能夠幫助中國企業充分展現堅持跟黨創業、推動中國企業更好轉型發展、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社會作出貢獻,提升資本市場及社會各界對ESG社會責任理念的認同,推動市場各方積極共建ESG良好生態,制定ESG中國標準,在更廣泛的領域,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合作夥伴們達成共識。
2023年10月26日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力量,慈善事業引領資本向善。—— “ESG社會責任與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調研課題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3年11月18日在北京中互金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和中互金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在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黃寺大街甲23號院召開了第二次課題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由“ESG理念中國推廣先行者”的黑石投資(海南)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京西振華(北京)物資中心提供物資供應和服務保障。
讓中軸線活起來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只有深入梳理挖掘中軸線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內涵,加強文化展示,促進合理利用,才能保持中軸線的生命力,使其更好發揮傳承文化、啟迪思想、推動發展的作用。《條例》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規定了多種傳承利用措施。例如,第十九條、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推動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向公眾開放,鼓勵單位和個人向公共文化機構捐贈或者委託展示實物、資料,鼓勵高等院校、專家學者進行遺產價值研究,鼓勵學校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鼓勵保護區域內居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公眾體驗,促進中軸線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強對保護區域內的業態引導等等。
遺產保護更惠民
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涉及遺產地環境建設與居民生活,以人為本、儘可能讓公眾受益是中軸線申遺保護的重要原則。居住生活在保護區域內的居民是中軸線申遺保護最直接的利益相關方,也是承載中軸線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群體。為了保障保護區域內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條例》第二十六條作出特別規定。一方面,要求保護機構建立日常溝通機制,聽取居民對遺產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要求街道和社區組織居民參與遺產的保護、利用,以及遺產價值的發掘、展示和傳播,提升居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申遺的過程充滿了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的機遇,世界各地都在探索和實踐在申遺的過程中,帶動地方區域或城市整體發展。近年來,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加強重點地區綜合整治,統籌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民生改善,讓更多人民民眾享受遺產保護的成果。例如,探索了北京老城保護和改造的“共生院”模式,實現了傳承文脈、修補功能、改善民生、提升環境、繁榮社會的多重效果;對鐘鼓樓廣場進行整體改造,為居民文體活動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間,也成為中軸線北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對此,《條例》第二十七條明確,政府統籌協調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的關係,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遺產保護共治、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