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維拉爾·盧卡斯(1868—1938)生於英國肯特郡的埃爾薩姆。在倫敦他先後擔任過《環球報》與幽默雜誌《笨拙》的編輯,最後又擔任麥休恩出版公司的負責人。從本世紀初至30年代,盧卡斯不但作為作家,也以編輯和出版家的身份,對推動英國文學隨筆這一體裁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著名的散文集有《爐邊與陽光》 (1906)、《人物與喜劇》(1907)、《閒逛者的收穫》(1913)、《冒險與熱情》(1920)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E.V.盧卡斯
- 出生地:英國肯特郡埃爾薩姆
- 出生日期:1868
- 逝世日期:1938
- 職業:編輯
簡歷,作品理念,
簡歷
愛德華·維拉爾·盧卡斯(1868—1938)生於英國肯特郡的埃爾薩姆。他在進入倫敦大學前就踏進社會,先是在布萊頓一家書店當學徒,後來在蘇塞克斯郡一家地方報紙當記者。在倫敦他先後擔任過《環球報》與幽默雜誌《笨拙》的編輯,最後又擔任麥休恩出版公司的負責人。從本世紀初至30年代,盧卡斯不但作為作家,也以編輯和出版家的身份,對推動英國文學隨筆這一體裁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著名的散文集有《爐邊與陽光》 (1906)、《人物與喜劇》(1907)、《閒逛者的收穫》(1913)、《冒險與熱情》(1920)等。此外他還寫過一些幽默小說。
作品理念
盧卡斯對蘭姆深有研究,他是蘭姆傳記的作者和蘭姆作品和書信全集的編者,他自己的隨筆也受到蘭姆的影響,他們的風格有一些共同之處,如題材都圍繞身邊瑣事,淡薄的政治色彩,機智與輕鬆的幽默調侃,對生活的廣泛興趣和深厚的文化修養,這些在本集選譯的《說吐司》、《說早餐》、《新衣與舊衣》、《神聖的茶葉》等文中都有所反映。但是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個人生活經歷與氣質也不盡相同,他們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蘭姆是在浪漫主義全盛時期寫作的,加以他生活中的不幸,他常常逃避到幻想中尋求慰藉與解脫,因此有時富於浪漫主義的想像與抒情色彩,而盧卡斯則沒有這些生活經歷,他如實地面對人生,用犀利的眼光發現對別人來說司空見慣和荒唐可笑,或並不荒唐但卻可笑的人事,浪漫的感傷色彩比蘭姆的淡薄,而現實的喜劇色彩則較濃。我們從《一次葬禮》這篇作品可以看出,其內容雖然是悼念一位朋友的去世,其中的基調與其說是悲傷的,毋寧說是含有幽默的笑意的。但是這不意味盧卡斯不能寫抒情的東西,《菊花》便是一篇相當優美的作品。
盧卡斯的一部分隨筆是談衣食住行的,他從這些俗而又俗的題材中發現其情趣,例如《新衣與舊衣》;人們在追求高消費的今天,都去追逐時裝新潮,但實際上穿新衣遠不如穿舊衣舒服,新衣其實是穿給別人看,舊衣才是求自己舒服的。這一經驗一般人都有,但像盧卡斯那樣談得頭頭是道,情趣盎然,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它使你覺得穿舊衣不但不顯得寒酸,反而是生活中瀟灑的表現。這類本來是很通俗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顯得雅致,高雅的題材也顯得通俗,能雅俗共賞。如果《新衣與舊衣》屬於前者,《神聖的茶葉》則屬於後者,他從茶葉引進英國的歷史談起,英國上等社會是如何講究茶道的,一直談到公共場所的賣茶,使我們了解英國社會各層次背景上的茶文化,做到優秀的隨筆把知識性與趣味性熔於一爐的特色,各類讀者都能接受。
盧卡斯的另一部分隨筆則是寫世態人情的,有的集中刻畫一個人物,如《一次葬禮》,有的則刻畫某種人物類型,如《父母的兄弟》、《閒人》。這些人物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特點或怪癖,常常使人哭笑不得。寫怪人,英國文學是有這個傳統的,讀過狄更斯小說的讀者就熟悉狄氏創造了許多這類人物的難忘的形象,他們有的精神不正常,有的並沒有精神病,不過總是有某種古怪脾氣。盧卡斯則是以疏淡的散文手法(沒有細節的誇張)來刻畫他們,有的是以幽默的小故事的形式出現。以《閒人》這篇小品為例,他冷眼旁觀,把倫敦閒人的群像素描式地介紹了一番。所謂閒人,其特點是凡有熱鬧看的地方總有他們在場,你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事先又如何得到訊息,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找到那么多時間的,這已如種花下棋一樣成為他們的一種興趣愛好,甚至成為他們生活的目的;你不但對他們追逐無聊的熱鬧場面的閒心感到詫異,而且不禁為他們的訊息靈通感到佩服,這些精煉生動的小品常常是一幅幅精彩的漫畫。我想“閒人”這種類型大概是國際性的吧,無論哪個國家都有,但以我的孤陋寡聞只看過盧卡斯這篇專文,可惜他沒有深入地去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父母的兄弟們》也是一篇讀者讀後要露出微笑的妙文。假如說你有這樣的親戚,幾十年來就以自己的臥室為活動的天地不讓人進去,吃完飯餐具放在一邊,下一頓你又得給他拿新的去,結果房間裡全是用過的碗碟,你拿他怎么辦?盧卡斯以這篇散文證明狄更斯的許多這類人物並非憑空虛構。
盧卡斯還以他的系列“漫遊者”遊記知名,這些遊記雖然令人眼花繚亂,卻是浮光掠影地記流水賬,可以作為導遊手冊,卻不能說是優美的散文。然而他作為一位藝術鑑賞家,對這些世界名城的文化設施,尤其是建築繪畫記載詳盡;儘管有蜻蜓點水之嫌,與一般的通俗遊記比較,還是顯示了他的深厚的文化修養,例如他寫芝加哥、紐約,就著重介紹了這些城市的博物館、圖書館的藏書藏畫,使我們認識到美國並不是一個完全追求物慾的國家,它的物質文明固然達到了世界高峰,但精神文明也沒有忽視,這一點如果我們沒有相應的文化修養是認識不到的。
美國雖然歷史較短,它的文化遺產遠遠趕不上舊大陸,但它以雄厚的財富為歐洲保存了大量的文物,以致某些學術研究領域的學者都需要來美國尋求原始的資料,如手稿實物等等,美國的富豪們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這些地方頗值得我們深思。另外,他的印度與日本遊記也值得一讀,讓遊記滲透文化歷史的氣氛,這是遊記作者的學者氣質所決定的,非一般的旅遊觀光者所能做到。
盧卡斯最有分量的代表作當然是他的《蘭姆傳》,從1893年開始收集材料,到1905年初版問世,他經營了十二年之久。1921年發表的第七版又做了一些修改和補充。這部傳記,作者採用的是傳統的形式,即以編年的方式引錄傳主的書信作品以及同時代人的記載,由作者串連並加以詮釋評述。與他的同時代人斯特萊徹、莫洛亞、路德維希等人的現代傳記相比,即由作者把原始材料加以消化,用小說的敘事方式再現人物的性格與形象和歷史背景,風格顯然迥異,我們如果習慣於讀斯特萊徹諸人的現代傳記,會覺得這種舊式的寫法頗為枯燥,但從學術價值而言,《蘭姆傳》無疑是權威之作,其材料的豐富翔實,旁徵博引,學術界評價極高。 《蘭姆傳》雖是盧卡斯最為重要的傳世之作,但由於它包含的是大量別人的文字(引文),作為他個人的散文集,許多章節全譯出來不合適,而且需要許多額外的注釋,然而我又捨不得割愛,只好採用零敲碎打的方式,讓讀者認識蘭姆的許多趣事,以及作者對蘭姆的許多獨到的評價,還是有可讀性的。 《蘭姆傳》不但詳細記述了蘭姆的生平,也記載了蘭姆的許多朋友跟他交往的情況,包括當時許多著名的作家,如浪漫派湖畔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騷塞和散文家哈茲里特、德·昆西等,具有很大的文學史價值。如果說《伊利亞隨筆集》使我們看到作品中的蘭姆,《蘭姆傳》則讓我們看到生活中的蘭姆。我們知道蘭姆不僅以他的隨筆使讀者神往,許多評論家指出蘭姆最使人神往的還是他的個性。《蘭姆傳》讓我們直接接觸到蘭姆其人,記載了他的許多軼聞趣事,他如何承受生活中一個又一個打擊,在悲苦中尋找樂趣,使我們知道為什麼會出現《伊利亞隨筆集》,為什麼作者稱他為“英國文學中最討人喜歡的人物”。尤其是他把蘭姆跟他的同時代人作的比較,比如雪萊和哈茲里特,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更為鮮明地突出了蘭姆的個性,非常有助於我們了解蘭姆其人和他的作品的關係。
盧卡斯的自傳《閱讀、寫作和回憶》(1932),我也選譯了若干片段,例如對同時代人的一些回憶;這本書由於剪裁不很恰當,顯得有些雜亂,但是保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現代英國文字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