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科學導論》是2005年5月1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D.A.米克勒斯 / (美)G.A.費里爾 / (美)D.A.克羅蒂。
基本介紹
- 作者:(美)D.A.米克勒斯 / (美)G.A.費里爾
- 譯者:陳永青 / 謝建平
- ISBN:9787030139436
- 頁數:480
- 定價:65.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05-01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
編輯推薦
媒體推薦
在本書的第二版中,我們沿用了第一版中深入淺出的說明文字講解屢經驗證的實驗技術的成功套路。我們保留了第一版中基本的實驗順序安排,即先介紹DNA的限制酶切、轉化、分離和分析,然後介紹如何套用這些技術來構建分析一個簡單的DNA重組分子。我們在新版里避免對實驗技術進行過多的修改,因為這些實驗技術經檢驗證明的是最好的,並且是在教學實驗中最為廣泛的基因操作技術。
新版雖然保留了第一版中一些經典的實驗方法,但對全書文字比例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增加了200多頁的新內容,展示了現今研究的最有沿。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且是進一步讓學生深入了解當今的實驗技術,介紹學科發展中的重要人物和他們做的一些重要實驗。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家David Crotty也為新版提供了許多資料和深刻見解。
儘管從第一版付梓至今,生物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本書所包含的思想和技術是DNA實驗操作中必需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技術。儘管當前分子生物學研究越來越依靠測序儀和基因晶片,然而凝膠電泳仍然是初學者初登DNA殿堂的必經之路。雖然高等生物實驗材料在實驗中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只要有溫箱等簡單的設備,以及花費幾個小時,低等的大腸桿菌仍能對生物學研究有所裨益。
與第一版的初衷相同,我們希望第二版的《DNA科學導論》能正確地預見和闡釋在未來很多年裡科學發展的主流趨勢。我們希望《DNA科學導論。成為初次探索生命分子的人手中一張簡單的地圖。
——D.A.米克勒斯(David A.Micklos),冷泉港實驗室Dolan DNA學習中心執行主任
——G.A.弗里爾(Greg A.Freyer),Mailman公共衛生學院醫學環境衛生學副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醫學院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副教授
作者簡介
目錄
第一章 如何得知DNA是遺傳物質/3
第二章 如何了解DNA的功能/32
第三章 基因調控/56
第四章 DNA科學的基本工具和技術/86
第五章 重要基因的鑑別和表達/113
第六章 全基因分析的現代方法/152
第七章 癌症的DNA科學原理/182
第八章 DNA科學在人類遺傳學和進化研究中的套用/214
實驗教程篇
實驗室安全操作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安全條例/265
實驗一 稱量、微量移液和來菌消毒技術/268
實驗二 細菌的培養技術/276
實驗三 DNA的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分析/292
實驗四 DNA甲基化對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反應的影響/310
實驗五 質粒DNA快速轉化大腸桿菌的方法/319
實驗六 抗生素抗性酶的分析/330
實驗七 GFP重組體的純化和鑑定/338
實驗八 質粒DNA的純化和鑑定/346
實驗九 具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重組/361
實驗十 重組DNA轉化大腸桿菌/370
實驗十一 影印培養鑑定大腸桿菌菌落/381
實驗十二 純化和鑑定重組DNA/386
答案與討論/400
附錄1 儀器、耗材與試劑/413
附錄2 培養基、試劑、貯存液的配製
附錄3 pAMP、pKAN、pBLU、pGREEN及λ噬菌體的限制酶切圖譜/434
附錄4 注意事項/439
索引/444
文摘
一般公眾和大多數科學家關注的是人類基因組計畫發現的基因。命名和認識所有這些基因將大大提高對人體細胞工作方式的了解,特別是對各種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認識的幫助。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知的幾千個遺傳性疾病中只有一小部分的致病基因被鑑定出來。測序和描繪這些疾病基因圖譜將為診斷提供方便,對它們的蛋白產物進行詳細的生化研究將有助於提高療效。使人的生活更健康並且如預測的那樣更幸福是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現實意義。但大量的非編碼DNA的存在暗示了人類基因組的有些意義存在於這些基因之間的所謂的"垃圾"之中,就如一首詩,它的某些意義存在於詩句之間。
在這一章里,我們回憶了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發展過程,從一個引起爭議的提議發展到世界範圍內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參與的合作研究。接著我們對確定和組裝DNA序列的實驗室方法,發現和比較基因的計算機方法和新的用來一次性分析數以千計基因的微陣列技術進行討論。最後對人類基因組的基本結構,為什麼我們只有相對如此少的基因以及為什麼只有這么少的DNA編碼蛋白質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以此作為本章的總結。
第一節 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產生
1985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Santa Cruz分校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有人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努力測出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可能性。雖然這個主意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但剛開始,這個提議很少有強的支持者。批評者從一開始並在正式啟動這個計畫之後仍然堅持他們的一系列反對意見。
大多數反對大規模測序計畫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問題上。
它對生物學有什麼用?
縱觀生物學的大部分發展史,生物學是以單個研究人員加上一小群學生,以及少數幾個較年輕研究夥伴和實驗技術員為中心的。在20世紀80年代,一個典型的分子生物學群體平均只有十二人左右;只有成名很早的科學家才有較大的研究群體。一個鬆散的基因組計畫將使得研究力量從許多單個研究機構中轉移到幾個大的團體裡。在那個時候,學術性和商業性的生物學研究的分界還非常明顯,一個大規模的研究工作當時看起來多少帶有工廠化的"大科學"的味道。一句話,許多人認為基因組計畫將改變生物學研究的精神。
如何資助這個計畫?
當考慮人類基因組計畫的花費和持續時間這些數字時,一般估計需要多達30億美元(一個核苷酸一美元),15年的時間。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研究經費的競爭是非常尖銳的,許多生物學家因此擔心一個巨大的基因組計畫將把經費從已確立的研究計畫以及單個研究機構中移走(圖6-6)。
它是真的科學嗎?
雖然從基因計畫中得到的信息肯定是有意義的,但實際測序看起來像是單調的技術工作。對某些人來說,這似乎沒有達到嚴格的並由假說推動的科學水平。Sydney Brenner曾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來諷刺大規模DNA測序:大規模DNA測P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