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轟炸機

DB3轟炸機

DB-3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在1936年研製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主要結構為30年代流行的鋼管構架蒙皮機身。該機有若干型號,1936-1939年期間一共製造了1528架,1939年全部換裝了Vish-3可變槳距螺旋槳,性能有所改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DB3轟炸機
  • 英文名稱:Ilyushin DB-3
  • 前型/級:DB-2
  • 次型/級:Il-4
  • 研製時間:1936年
  • 國家:蘇聯
  • 機長:14.22 米
  • 翼展: 21.44 米
  • 空機重量:5,030 千克
  • 性質:轟炸機
  • 製作數量:1528
發展沿革,研製歷程,列裝入役,性能數據,衍生型號,TsKB-26,TsKB-30,DB-3 2M-85,DB-3 2M-86 (DB-3A),DB-3 2M-87A (DB-3B),DB-3T,DB-3TP,DB-3M,DB-3F,TsKB-56,DB-4,Il-4,Il-6,服役歷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歷程

1930年代中期,蘇聯伊留申設計局著手設計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以替換一戰後殘餘的老式機型。伊留申設計局隨後研製的BB-2在競爭中敗給了圖波列夫的斯勃轟炸機,轉而把精力與時間用於把BB-2改型為遠程轟炸機,用以接替圖波列夫的DB-2。設計目標須滿足空軍提出的要求:攜帶1000kg航彈,航程3000km,最大速度不低於350km/h。
1934年,蘇聯購買了法國Gnome-Rhône Mistral Major的14Kdrs星型發動機的許可證,定為M-85航空發動機。伊留申於1934年開始改造BB-2,原型機命名為TsKB-26。TsKB-26實際上是概念驗證機,大量使用木材製造機鼻與肋部,於1935年夏首飛。 飛行效果良好,是蘇聯第一種執行雙發特技飛行的飛機,創造了所在級別的六項飛行世界紀錄,如在5000km閉合航線上的載重、高度、速度等。
1936年3月完成了DB-3的真正原型機TsKB-30。全金屬結構、機鼻延長、先後滑動的駕駛艙頂蓋,固定風擋,改進的發動機整流罩等等。成功通過了國家驗收試飛,1936年8月量產定型為DB-3。
DB-3採用了很多當時工藝上的極限設計,因此不便於生產。如每側翼梁由四部分鉚接而成,並有多個焊接處,都必須用X光機探傷。內部的小孔徑鉚接十分耗時。航彈艙設計為攜帶10枚FAB-100航空炸彈,但近程轟炸任務也能用外部的掛彈夾裝上總重2500kg的重型航彈。機組3人,裝備了3挺7.62毫米ShKAS機槍。其中機鼻上部的一挺由領航員操縱,機背與機腹的各一挺機槍都由同一個射擊員操縱。
1937年5月-10月對預生產型的第二架做了飛行測試,雖然性能不如TsKB-30,但仍遠超空軍的使用需求。5000米高空航速達到390km/h,攜帶500kg航彈航程4000km,攜帶1000kg航彈航程3100km。作為對比,同期德國的He-111轟炸機航速慢10-20km/h,攜帶750kg航彈的航程為1660km,攜帶1500kg航彈的航程為910km。因而,DB-3是1937年全世界在役雙發轟炸機中性能最好的。

列裝入役

1937年,莫斯科的第39工廠以及沃羅涅日的第18工廠生產了45架DB-3入役蘇聯空軍。
1938年生產的DB-3改用了改進版的950馬力的M-86航空發動機。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第126工廠也開始生產DB-3.
1938–1939年,逐漸過渡使用圖曼斯基M-87A發動機和VISh-3可變距螺旋槳。雖M-87的起飛馬力不變,但高空馬力輸出更大。1939-1940年使用了M-87B發動機,進一步增大了高空馬力數。到1940年使用圖曼斯基M-88發動機,起飛時1100馬力,6800米高空航速達到了429km/h.

性能數據

翼展 21.44米,機長 14.22米,機翼面積 65.6平方米
成員:3人
正常起飛重量 745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9450千克
動力裝置: 兩台M-87A發動機
功率: 2×950 馬力
最大平飛速度: 439 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9,600 米
航程: 3,800 千米
爬升率:1000米/2.4 分鐘
武備:3挺7.62毫米機槍,可載1,000—2,500千克炸彈

衍生型號

TsKB-26

概念驗證機

TsKB-30

第一架型號原型機。後去除裝甲,用作遠程紀錄創造。命名為"Moskva". 1938年6月27-28日,從莫斯科飛到斯帕斯克達利尼,航程7580km,用時24 h 36 min,平均速度307km/h,飛行高度7000m,機長為Vladimir Kokkinaki,領航員A. M. Berdyanskij。1939年4月28日,企圖從莫斯科不間斷飛抵美國紐約,參加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但遇上惡劣天氣,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米斯庫島降落,8000km,用時22 h 56 min,8000米高度平均航速348km/h從1959年起,莫斯科-紐約民航航班也是沿著這條航線飛行:莫斯科-諾夫哥羅德-赫爾辛基-特隆赫姆-法韋爾角-米斯庫島-紐約

DB-3 2M-85

最初的量產型號

DB-3 2M-86 (DB-3A)

航發升級為M-86

DB-3 2M-87A (DB-3B)

航發升級為 M-87A

DB-3T

1938年生產的魚雷轟炸機,裝備45-36-AN 或 45-36-AV魚雷

DB-3TP

掠海魚雷轟炸機,1938年設計,未投產。

DB-3M

航發升級為M-87B或M-88

DB-3F

即Il-4.

TsKB-56

1940年的更大改型,機翼位置更高,雙垂尾,使用AM-37發動機。生產了2台原型機後項目取消。空軍選擇了Er-2

DB-4

TsKB-56生產型號,未實施。

Il-4

DB-3F從1942年改稱

Il-6

遠程轟炸機,使用2台Charomskiy ACh-30柴油發動機,或2台M-90星型發動機

服役歷程

1937年,24架DB-3曾援助中國空軍,參加了抗日戰爭。1939年-1940年冬季參加了蘇芬戰爭。衛國戰爭開始後,主要執行遠程夜間轟炸任務。同年該機生產了一種魚雷轟炸機型DB-3T,除了能在機腹下攜帶一枚45-36-AN/45-36-AV魚雷外,其餘和DB-3完全一樣,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內都在紅海軍中服役。
1939年夏,DB-3遠程轟炸機接受了戰火的洗禮,該型轟炸機在西班牙內戰時還處於發展階段沒來得及使用。抗日戰爭爆發後,終於有了用武之地。第一批12架DB-3由G-A·庫里申科帶領,其機組成員大多來自駐紮波羅熱(現烏克蘭境內)的第3航空旅。於1939年6月沿莫斯科一奧倫堡一阿拉木圖航線進入中國,每架飛機內除了飛機機組人員外,還包括地勤人員,飛機零部件及一些維護裝備、整個編隊由波留寧駕駛的SB領隊,編隊到達安西機場時由於機場的跑道過短,DB-3無法降落,因此編隊決定飛往蘭州,但此時波留寧的燃油已耗光,因此波雷寧從迪化調了另外一架SB,帶領DB-3編隊繼續前飛。第二架SB伴隨DB-3編隊到達蘭州空域後返航編隊則繼續前飛至成都太平寺機場。
DB3轟炸機
從當時蘇聯運送到中國抗日前線的主要機型看,DB-3是蘇聯先進的軍事裝備。來到中國之後,這些型號的飛機尾翼上都塗上中國的識別標誌。
DB3轟炸機DB3轟炸機
當時的中蘇聯合飛行大隊除了配備SB-2型轟炸機外,還裝備有TB-3型轟炸機5架,,但是由於該機僅在機身上方裝備有2挺7.7毫米的機槍,機上沒有內置的炸彈艙,也沒有外置的掛彈點。

總體評價

DB-3大體為蘇聯二戰前期的過渡機型。此機型在二戰爆發時以逐漸落伍,所以在戰爭期間運用並不廣泛,也未產生卓越戰果。但是作為首批蘇聯自主研發的遠程轟炸機機型,其設計理念延續到了後續蘇聯遠程戰略轟炸機型號。DB-3由BB-2的改造設計也提供了一個機型改造的成功案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