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第二交響曲,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作於1900年到1902年之間,並親自指揮初演,是西貝柳斯交響曲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部。D大調第二交響曲不但繼承了先人的傳統,也明顯地體現出西貝柳斯的個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大調第二交響曲
- 外文名: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43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
創作背景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赫爾辛基愛樂樂團上演了西貝柳斯的《e小調第一交響曲》,此次演出在整個歐洲確立了西貝柳斯的偉大作曲家地位,也使得公眾開始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二年後,西貝柳斯親自指揮了《D大調第二交響曲》在赫爾辛基的首演,並大獲成功。西貝柳斯在這首交響曲中樹立了自己的風格,也得到了許多音樂大師的高度重視。這部交響曲在首演後的幾個月內得到了廣泛的演出,當時的大指揮家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亨利·伍德(Sir Henry Wood)、魏因加特納(Felix Weingartner)和托斯卡尼尼都曾參加這些演出。
樂曲賞析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三樂章,最急板,6/8拍子。 這是在弦樂的節奏之上,輕快地展開詼諧曲風格的樂章。由弦樂奏出活潑的主題,然後木管作答。樂曲描繪了雪花飛舞的白茫茫景色,隱喻了芬蘭民族主義的覺醒。
第四樂章:中庸的快板,D大調。 由弦樂奏出第一主題,長號與定音鼓則加上了頗富特色的節奏。然後,第一主題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這一主題是寬廣而充滿力量的旋律,有人評價它是“勝利的讚歌”。本樂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堅信“芬蘭必將掙脫枷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