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結構,處理原理,優點,演變,
概述
國內許多污水處理廠使用的情況證明,氧化溝工藝是一種工藝流程簡單、管理方便、投資省、運行費用低、工藝穩定性高的污水處理技術。
結構
carrousel氧化溝是1967年由荷蘭的dhv公司開發研製。在原carrousel氧化溝的基礎上dhv公司和其在美國的專利特許公司eimco又發明了carrousel 2000系統(見上圖),實現了更高要求的生物脫氮和除磷功能。至今世界上已有850多座carrousel氧化溝和carrousel 2000系統正在運行。
由上圖可見,carrousel氧化溝使用定向控制的曝氣和攪動裝置,向混合液傳遞水平速度,從而使被攪動的混合液在氧化溝閉合渠道內循環流動。因此氧化溝具有特殊的水力學流態,既有完全混合式反應器的特點,又有推流式反應器的特點,溝記憶體在明顯的溶解氧濃度梯度。氧化溝斷面為矩形或梯形,平面形狀多為橢圓形,溝內水深一般為2.5~4.5m,寬深比為2:1,亦有水深達7m的,溝中水流平均速度為0.3m/s。氧化溝曝氣混合設備有表面曝氣機、曝氣轉刷或轉盤、射流曝氣器、導管式曝氣器和提升管式曝氣機等,近年來配合使用的還有水下推動器。
處理原理
最初的普通carrousel氧化溝的工藝中污水直接與回流污泥一起進入氧化溝系統。表面曝氣機使混合液中溶解氧DO的濃度增加到大約2~3mg/l。在這種充分摻氧的條件下,微生物得到足夠的溶解氧來去除BOD;同時,氨也被氧化成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此時,混合液處於有氧狀態。在曝氣機下游,水流由曝氣區的湍流狀態變成之後的平流狀態,水流維持在最小流速,保證活性污泥處於懸浮狀態(平均流速>0.3m/s)。微生物的氧化過程消耗了水中溶解氧,直到do值降為零,混合液呈缺氧狀態。經過缺氧區的反硝化作用,混合液進入有氧區,完成一次循環。該系統中,bod降解是一個連續過程,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發生在同一池中。由於結構的限制,這種氧化溝雖然可以有效的去處bod,但除磷脫氮的能力有限
為了取得更好的除磷脫氮的效果,Carrousel2000系統在普通Carrousel氧化溝前增加了一個厭氧區和絕氧區(又稱前反硝化區)。全部回流污泥和10-30%的污水進入厭氧區,可將回流污泥中的殘留硝酸氮在缺氧和10-30%碳源條件下完成反硝化,為以後的絕氧池創造絕氧條件。同時,厭氧區中的兼性細菌將可溶性BOD轉化成VFA,聚磷菌獲得VFA將其同化成PHB,所需能量來源於聚磷的水解並導致磷酸鹽的釋放。厭氧區出水進入內部安裝有攪拌器的絕氧區,所謂絕氧就是池內混合液既無分子氧,也無化合物氧(硝酸根),在此絕氧環境下,70-90%的污水可提供足夠的碳源,使聚磷菌能充分釋磷。絕氧區後接普通Carrousel氧化溝系統,進一步完成去除BOD、脫氮和除磷。最後,混合液在氧化溝富氧區排出,在富氧環境下聚磷菌過量吸磷,將磷從水中轉移到污泥中,隨剩餘污泥排出系統。這樣,在Carrousel2000系統內,較好的同時完成了去除BOD、COD和脫氮除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