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R-50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的步坦協同作戰方式,主要是採取步兵搭載在坦克上面(炮塔兩側的車體翼子板上)的方式。這種協同作戰方式,推進速度是提高了,但是在彈雨紛飛的戰場上,步兵傷亡的危險性大大增加。無疑,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步坦協同作戰方式。二戰後,為了適應核戰條件下作戰的需要,蘇軍開始研製專門用於在戰場上運送步兵的裝甲輸送車。同時研製的有兩種:一種是輪式的,定型後成為BTR- 152裝甲輸送車,另一種便是這裡介紹的BTR-50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TR-50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 屬於:BTR-50
  • 類型:輸送車
  • 屬性:履帶式

研製之初提出的指標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具有浮渡能力。因為蘇聯及歐洲各國江河縱橫,中小河流的密度很大,克服水障礙,保持部隊進攻和防禦時的連續機動性,顯得尤為重要。恰好同步研製的BTR-152輪式裝甲輸送車又不具備浮渡能力,這樣,對BTR-50浮渡能力的期望更顯突出。由於重視浮渡性能,裝甲輸送車的研製工作和PT-76輕型水陸坦克同步進行,便是順理成章的事。1950年,研製工作正式開始。承擔研製工作的是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工廠的科金設計局,總設計師為M ·巴盧基,研製代號為750項目。1954年正式定型為BTR-50裝甲輸送車,在3年後的十月革命節的閱兵式上正式亮相。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BTR- 50系列裝甲輸送車早已從蘇聯/俄羅斯軍隊中退役,進入了戰車博物館。但在某些國家,仍有少量BTR-50系列裝甲車在服現役。結構特點  在BTR-50系列裝甲輸送車中,最著名的是BTR-50P 裝甲輸送車。所以,這裡在介紹性能數據和結構特點時,以BTR-50P為準。其實,P為俄文中的П,意思是“航行、游泳”,即水陸坦克的意思。  BTR-50P的戰鬥部全重為14噸,乘員2人,載員18-20人。車體為箱型軋制鋼裝甲板焊接結構,頂部敞開。車長7.0米,車寬3.14米,車高 2.03米。車長位於車體前部左側,有1個向前開啟的艙門和3具潛望觀察鏡,駕駛員位於車首中央,有1個單扇艙門和l具潛望觀察鏡,前部還有3具潛望觀察鏡。駕駛員的右側為搭載步兵的班長或分隊長,有1具潛望鏡。載員室在車體前部,有橫放的長條凳,可乘20名載員。車體前部的防浪板,由駕駛員操縱豎起。當豎起防浪板時,駕駛員前部中央l具觀察鏡可以升起。車體後部為動力艙,裝有動力-傳動裝置。車體的最後為噴水式水上推進裝置。該車有3個柴油箱,均布置在動力艙內,油箱容量為250升。  該車為多用途車,除在戰場上運送人員外,還可以運載l門85毫米火炮和25發炮彈;3門83毫米迫擊炮;120枚地雷和12名載員。也可運送總重為2000千克的軍用物資。  車上沒有固定的武器,但有的車上裝有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為1250發,每250發裝1個彈藥箱。改進型的BTR-50PA上,裝l挺14.5毫米重機槍,由車長操縱射擊。  動力裝置為V型6缸水冷柴油機,最大功率240馬力。該車裝有發動機加溫器,以利於在嚴寒的冬季起動發動機。  傳動裝置包括:乾式摩擦離合器、5檔機械式變速箱、轉向離合器、向噴水推進器傳遞動力的分動箱和側減速器等。  懸掛裝置為扭桿彈簧式,每側6個負重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無托帶輪。履帶為小節距履帶,每側96塊。第一和最後負重輪處有筒式液壓減震器。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而一般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多採用動力-傳動裝置前置、主動輪在前的結構形式。該車的最大速度為44.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260 千米,水上最大航程為70千米。  BTR-50P的水上推進裝置為噴水式,與PT-76的相同,噴水推進器由進水套管、殼體、減速齒輪、尾部套管、倒車水道、驅動裝置、密封蓋等組成。為了防止水草等雜質混入,還裝有防護格柵和可開閉的蓋板。噴水推進器的主要工作件是4葉片的葉輪,即泵輪。水上最大航速達11千米/小時。為排除車內積水,在底甲板處裝有電動排水泵。  車體為鋼裝甲全焊接結構,整體密封性好。車體各處的裝甲厚度為:首上甲板11毫米(傾角80度),側面上部垂直裝甲板為14毫米,其餘部位為10毫米。  車內裝有R113無線電台和車內通話器。另有專用的裝卸裝置,絞盤的最大拉力為15千牛。蓄電池和發電機的工作電壓為24伏。存在問題  BTR-50P裝甲輸送車裝備蘇軍不久,即發現了許多結構上不合理和使用不便等諸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BTR-50P的舒適性太差。1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擁擠在狹小的載員室內,很容易造成疲勞。由於車體後部沒開車門,載員上下車很不方便。再說,載員室內安排18名載員,比一個步兵班多,比兩個步兵班少,有點“高不成,低不就”。蘇聯的摩托化步兵連由3個排組成,每個排有3個步兵班,每班10-12人。這種搭乘l個半班的做法,實在是不便於指揮。  車體的高度較高,對防護性有不利的影響。  還有一條重要的缺點是,浮力儲備較小。水上航行時,乾舷僅20厘米(車體側面露出水面的高度),抗風浪的能力較差。  由於有這些較重大的缺點,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BTR-60輪式裝甲輸送車和履帶式的BMP一1步兵戰車相繼問世,蘇軍中的BTR-50P便逐步退出現役。變型車輛  BTR-50P系列的變型車較多,現介紹幾種主要的變型車。  BTR-50pk裝甲指揮車 車體為全密封式,車內裝三防裝置,適於在核戰條件下作戰。載員艙的側面,每側開有l-2個射擊孔,可供載員對外射擊。和BTR-50PK同時研製的BTR-50PN也是指揮車型,它後來成為BTR-50PU裝甲指揮車的基礎。  BTR-50PU裝甲指揮車 它和BTR-50PK在外觀上的主要不同點是,2個頂部艙門由方形變為圓形,2個艙門間的距離也稍大些。2個艙門的合頁在中間,即艙門是向里開的,而BTR-50PK的2個艙門則是向兩側開啟的。由於是指揮車,車內裝有多部無線電台,通常為4部,一般布置在車內兩側壁上。在外觀上,可以見到許多天線,這是它的重要的外部特徵。車內的乘員(含指揮官)共7人。美軍將BTR-50PU分為1型、1A型、2型、2A型共4種車型,它們在具體結構上有一些小的差別。  BTR-50PA裝甲輸送車 主要特點是在車體頂部左側的指揮塔上裝有環形樞軸,其上裝1挺14.5毫米重機槍,用於對空防禦。  ASU-85自行火炮 它採用的是PT-76的底盤,裝上了D -70型85毫米火炮,戰鬥全重約15噸,乘員4人,車體頂部為全密封。可以由安-12運輸機空運,也可以空投。彈藥基數為40發。它於1960年列裝,用以取代頂部敞開的ASU-57自行火炮。不過,ASU-85的服役時間也不長,20世紀60年代中期便因威力不足而退出現役。  捷克的OT-62裝甲輸送車 1958年,捷克從蘇聯引進了BTR-50P,並進行了特許生產。1960年起,捷克軍隊對它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並於1962年重新命名為OT-62裝甲輸送車。  主要改進是在車體兩側開了側門,便於乘載員上下車。OT-62A型上,在車體後部加裝了1門82毫米無坐力炮。OT-62B型上,加裝l個機槍塔,其上裝l挺7.62毫米機槍,後部還裝有82毫米無坐力炮。在OT-62C型上,機槍塔上裝l4.5毫米機槍和7.62毫米機槍各l挺。OT-62系列於 1971年停產。  波蘭軍隊引進的OT-62C裝甲輸送車,稱為topas-2AP裝甲輸送車,裝備原波蘭軍隊的第7海軍陸戰隊旅。經過現代化改裝的TOPAS-2AP還裝上了2門82毫米迫擊炮。  還有一種OT-62TOPAS-2A型裝甲輸送車,在炮塔右側增設了1個指揮塔,其上裝l門82毫米無坐力炮。不過,由於無坐力炮要向後噴火,作戰使用時的危險性很大。作戰使用  BTR-50系列裝甲輸送車的總生產量達6500輛,除裝備蘇軍外,還裝備華約各國、埃及、敘利亞等中東國家和阿爾及利亞、索馬里、利比亞等非洲國家以及印度、朝鮮、越南等共20多個國家。1973年的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的BTR -50P裝甲輸送車靠水上航行越過大苦湖,攻入西奈半島,多數被以色列軍隊擊毀或繳獲。印度軍隊的BTR-50參加了1971年的印巴戰爭。阿富汗戰爭中,交戰的各派也動用了BTR-50裝甲輸送車。
BTR-50履帶式裝甲輸送車BTR-50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