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前蘇聯/俄羅斯研製的BMP-1、BMP-2和BMP-3步兵戰車,堪稱是俄羅斯步兵戰車“三兄弟”,是世界上最先發展了三代的步兵戰車。BMP系列步兵戰車,也是世界上裝備數量最多、裝備國家最多的步兵戰車。
第一代BMP-1步兵戰車裝備部隊並投入實戰,曾被埃及部隊用於1973年的
阿以戰爭,之後陸續出沒於阿富汗、伊拉克和安哥拉戰場,直至1999年還有一些東歐國家在少量生產。但該車實戰中的表現不盡人意,其裝甲薄弱(6~26毫米),常常遭受襲擊。該車的武器系統也存在不足,原來配備自動裝彈機的73毫米滑膛炮由於炮塔內狹小空間的限制,刻意地降低了滑膛炮的膛壓和後坐力,發射空心裝藥破甲彈時炮口初速僅有440米/秒,需要通過彈尾的火箭加速,才能達到700米/秒,因此精度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有橫風時幾乎無法擊中遠方目標,此外,73毫米錐形裝藥彈頭對付裝甲目標也常常力不從心。
基於BMP-1步兵戰車存在的問題,蘇聯軍方啟動了第二代BMP-2步兵戰車的研製。
研製歷程
BMP-2步兵戰車於1982年11月在
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展出。實際上在這以前,已在蘇軍及蘇聯駐民主德國的部隊中裝備,並曾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
該戰車裝備蘇軍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主要武器為1門30毫米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飛彈。戰鬥全重14.6噸,載員6人,最大時速65千米,最大行程600千米。
BMP-2步兵戰車大約於1976~1977年間投產,1982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向世人展示,1985年再次出現在紅場上時,炮塔兩側披掛著附加裝甲。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BMP-2步兵戰車車體前部較尖,前上裝甲幾乎水平並有棱紋,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車頂右側有動力艙散熱窗,炮塔偏後,載員艙後置,有兩個頂部艙蓋。車後豎直,有兩個向後開啟的凸起的車門。除了採用不同的炮塔和更寬的車體外,外形與BMP-l類似。
炮塔裝有30毫米加農炮,炮管較長,有炮口制退器,車體兩側各有三具向前發射的煙幕彈發射器,炮塔中央偏後有反坦克飛彈發射管。共有八個射孔,左側四個,右側三個,車後門一個。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主動輪前置、誘導輪後置,托帶輪有裙板覆蓋,裙板上有水平棱紋。
BMP-2步兵戰車採用了大型的雙人炮塔,將BMP-1步兵戰車位於駕駛員後方的車長座椅挪到炮塔內右方,使其的視野和指揮能力得以增強,駕駛員後方的座位用於步兵乘坐。BMP-2步兵戰車的武器為1門2A42型30毫米機關炮,以AT-5“拱肩”反坦克飛彈發射器取代了AT-3“耐火箱”反坦克飛彈發射器,這兩種反坦克飛彈的最大區別是瞄準裝置。AT-5“拱肩”反坦克飛彈採用瞄準線指令制導方式,炮長只需持續將目標保持在瞄準線上即可,不用再像AT-3“耐火箱”反坦克飛彈那樣還要操控飛彈飛行。不過,在發射AT-5反坦克飛彈時,炮長仍需探出車外,其最大射程為4000米。2A42型30毫米機關炮的炮口初速為970米/秒,該車配有車長超越控制裝置的先進火控系統。
BMP-2步兵戰車的出口車型用“塞子”反坦克飛彈取代了AT-5“拱肩”反坦克飛彈,其最大射程為2500米。由於炮塔占據了較大的空間,BMP-2步兵戰車的載員室只能容納6名步兵,若算上駕駛員後方的一名步兵總計7名載員。該車於1982年亮相後,很快便取代了BMP-1步兵戰車,蘇聯曾將該車首先投入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於90年代初期入侵科威特時也曾使用過該車,後來因伊軍撤退時將BMP-2步兵戰車丟在了科威特,那些車現仍在科威特陸軍中服役。
結構特點
BMP-2步兵戰車底盤與БМП-1極為相似。兩車最主要區別是,БМП-2改裝有30mm機關炮和拱肩(Spandrel)反坦克飛彈的雙人炮塔,裝甲防護也有所增強,1985年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再度展出時,炮塔兩側披掛有附加裝甲。全車分為4個艙,駕駛艙在車體前部左側、動力艙在右側,戰鬥艙位於中央,載同艙居後。車體後部的大門已改為跳板式的。
駕駛艙用隔板與動力艙隔開,隔板能隔音隔熱。為便於駕駛員向前方觀察,配有3個ТНПО-170潛望鏡,中間1個可換成ТНПО-350Б高潛望鏡,以利於車輛水上行駛將防浪板升起時駕駛員觀察。為便於夜間駕駛,還配有夜間駕駛儀。
駕駛艙內主要設備有發動機起動裝置、陀螺半羅盤、道路行駛信號控制裝置、氣動系統和車內通話器等。戰鬥艙的雙人炮塔在車體中部能在10.28s內旋轉360°,12.33s內可使火炮最大仰角達74°。
武器系統
BMP-2步兵戰車的性能不斷提高,但是其火力相對較弱,用30毫米機關炮和並列機槍來對付建築物和碉堡或隱蔽的軟目標,效果不理想。據此,1995年俄羅斯完成了BMP-2步兵戰車的改進型,它與法國薩吉姆公司合作,改進了該車的火控系統、炮長夜視儀、炮塔穩定裝置,還在炮塔的左後方加裝了一具AG-17外置式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以增強對敵步兵火力的壓制。
BMP-2步兵戰車因採用的是BMP-1的底盤,在其發展上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滿足蘇軍的要求。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他們開始尋求全新的步兵戰車。最初新車型採用“685項目”輕型車的底盤,配裝2A42型30毫米機關炮和2具反坦克飛彈發射器,稱為“688項目”車,因其武器火力幾乎沒有提高而被放棄,隨後換裝了新型2K23炮塔系統,配裝了2A70型100毫米線膛炮和2A72型30毫米機關炮各1門,以及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該車武器的配備達到蘇軍官方的認可,由此誕生了
BMP-3步兵戰車。該車由圖拉設計院設計,庫爾乾機械製造廠生產,1987年裝備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所屬的機械化分隊和坦克分隊。BMP-3步兵戰車已生產1000輛,除裝備蘇聯軍隊外,還出口印度、東德、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賽普勒斯和科威特等多個國家總計560輛。
主要火炮
BMP-2步兵戰車主要武器為1門3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該炮身管較長,有炮口制退器和雙向穩定裝置。最小瞄準速度為0.07—0.1°/s,最大瞄準速度為6°/s,並能以30°~35°/s的速度轉移射向。直射距離為1000米,針對不同的地面目標瞄準距離為2000~4000米,並且能在2000米距離上對付亞音速的空中目標。配用的彈種有曳光榴彈和曳光穿甲彈,初速均為1000米/秒。採用雙向單路供彈,可自動裝填,也可人工裝填;可單發,也可連發。連發時最小射速為200—300發/分鐘,最大射速550發/分鐘,彈藥基數500發。
在車長和炮手位置頂部中間有1個反坦克飛彈發射管,配有4枚紅外製導的拱肩反坦克飛彈,其中1枚處於待髮狀態。“拱肩”反坦克飛彈是第二代遠程反坦克飛彈,可便攜和車載發射,主要用於遠距離攻擊坦克,各種裝甲車輛及其它防禦工事等。飛彈採用視瞄準,紅外自動跟蹤、有線傳輸指令制導,破甲厚度600至700毫米。最大射程4000米,飛行速度150~250米/秒。
輔助武器
BMP-2步兵戰車的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2000發。
在炮塔底部有轉盤,其上有並列機槍彈倉,炮彈輸送帶和反坦克飛彈彈架。戰鬥艙配有多種觀瞄儀器,炮手有4個潛望鏡,車長有3個,車長和炮手均有晝夜瞄準鏡,車長指揮塔上裝有紅外探照燈。主炮右側有1個紅外/白光探照燈,並能與主炮一起俯仰。觀瞄儀器均有吹洗裝置。
動力系統
BMP-2步兵戰車動力艙有1台6V水冷柴油機,功率約為257—294千瓦(350—400馬力)。機動部件結構緊湊,主離合器,變速箱及轉向裝置組合為一體;機油箱與加溫裝置,水散熱器和機油散熱器與引射裝置均分別組成1個單元。採用液壓助力操縱,駕駛輕便。
BMP-2步兵戰車的行動部分採用扭桿懸掛,有6對負重輪並有托帶輪,第一、二和六負重輪處有液壓減振器。車體裙部有護板。能浮渡,此時防浪板升起,排水泵工作。
載員艙可載全副武裝士兵6人,為便於人員出入,車頂有兩個艙口。載員艙兩側各有3個射孔,並有觀察鏡。艙內有彈藥、食品箱、水泵、熱煙幕施放裝置的泵送裝置和傳送清洗空氣的氣道等。載員除自身攜帶的自動步槍和機槍外,還有1具РПГ-18反坦克火箭筒、薩姆-7或薩姆-14、薩姆-16防空飛彈等。
為增加該車的防護,炮塔和車體均有附加裝甲。車內有三防裝置、滅火裝置、浮渡時使用的救生器材以及熱煙幕施放裝置等,在炮塔兩側各有3具煙幕彈發射器。
性能數據
BMP-2步兵戰車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 |
乘員
| 3+7人
|
戰鬥全重
| 14600千克
|
單位功率
| 17.64~20.14千瓦/噸
|
單位壓力
| 62.78千帕
|
車長
| 6.858米
|
車寬
| 3.089米
|
車高
| 2.077米
|
性能參數
| |
最大速度
| 公路70千米/小時
|
| 越野45~50千米/小時
|
| 水上7千米/小時
|
最大行程
| 600千米
|
爬坡度
| 60%
|
攀垂直牆高
| 0.7米
|
越壕寬
| 2.5米
|
動力系統
| |
發動機
| 6缸水冷柴油機
|
功率/轉速
| 257~294千瓦/2200轉/分鐘
|
傳動裝置類型
| 機械式
|
武器系統
| |
火炮
| 30毫米/機關炮
|
機槍
| 7.62毫米機槍/1挺
|
反坦克飛彈
| 反坦克飛彈發射管/1個
|
彈藥基數
| 主炮彈500發
|
| 機槍彈2000發
|
| 飛彈:拱肩/4枚
|
總體評價
BMP-2步兵戰車因採用的是BMP-1的底盤,在其發展上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滿足蘇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