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III上psi(2S)衰變為矢量-贗標-贗標介子三體末態的實驗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蔡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ESIII上psi(2S)衰變為矢量-贗標-贗標介子三體末態的實驗研究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蔡浩
- 依託單位:武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利用BESIII已有的和按計畫將採集的psi(2S)的數據分析psi(2S)衰變到矢量-贗標-贗標介子三體末態過程,例如 psi(2S)->phi K+ K-;psi(2S)->omega K+ K-;psi(2S)->phi pi+ pi-;psi(2S)->omega pi+ pi-;psi(2S)->phi eta eta;psi(2S)->omega eta eta等衰變道。基於BESIII的大樣本數據對這幾個衰變道的分支比做精確測量,同時還將進行螺旋度振幅測量,其中最後兩個過程分支比是首次測量。還將對這些過程中可能包含的中間態過程進行初步研究,如f2(1270)、sigma等。測量結果有助於檢驗12%規則,從而揭示psi(2S)的強衰變機制。
結題摘要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和北京譜儀III(BESIII)工作在能量標度為2-5GeV的tau-粲能區,這是研究量子色動力學(QCD)微擾與非微擾物理機制的理想環境。在微擾QCD中預測J/ψ和ψ(3686) 衰變到單舉強子態的分支比之間比例關係應遵循所謂的“12%規則”,但事實上很多衰變道與此規則偏差較大,這就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rho-pi疑難”,因此相關衰變道的精確測量對理解非微擾QCD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我們按照研究計畫基於BESIII 2009年採集的106M ψ(3686) 數據研究ψ(3686)衰變到矢量-贗標-贗標介子的三體末態過程,完成了其中ψ(3686)→ωK+K-衰變分支比的測量,得到了至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結果,這一結果對檢驗“12%”規則有重要參考意義。在項目計畫執行期間,BESIII合作組完成了2012年取得的346.5M ψ(3686)數據的重建工作,這意味著更好更高精度的研究成為可能,但也對物理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使用分波分析弄清楚衰變的中間過程,因此我們也投入人力完成了現有分波分析程式的GPU加速和用貝葉斯方法合併上限等基礎性研究工作,為以後的進一步研究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