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9轟炸機(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一般指本詞條

B-29轟炸機(英文:B-29 Bomber,綽號:Superfortress,譯文: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一型螺旋槳型戰略轟炸機。

B-29轟炸機為平直翼四發氣動布局,其命名延續自B-17轟炸機,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主力轟炸機,也是當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該機主要用於執行戰略轟炸和遠程轟炸任務,還可以作反潛、偵察和空中加油機使用,其運用了當時的先進技術,諸如座艙增壓、前三點式起落架、高翼載和遙控機槍炮塔等,被譽為“超級空中堡壘”。

B-29轟炸機由美國波音公司於1940年開始研製,1942年9月21日首飛,1945年8月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核子彈,二戰後在美國空軍繼續服役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全部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29轟炸機
  • 外文名:B-29 Bomber 
  • 前型/級:B-17轟炸機和B-24轟炸機
  • 次型/級B-36轟炸機
  • 研製單位:美國波音公司 
  • 研製時間:1940年至1942年
  • 服役時間:1943年
  • 國家美國
  • 首飛時間:1942年9月21日 
  • 機型:戰略轟炸機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總體設計,氣動結構,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衍生型號,系列型號,改型型號,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34年,美國波音公司提出了Model316轟炸機方案,該方案自XB-15方案發展而來。Model316方案將飛機下單翼布局改為上單翼布局,並採用先進的前三點起落架。鑒於XB-15的動力嚴重不足,Model316計畫採用尚在設計階段的4台賴特十八缸氣冷星型發動機,軍用型號B-20,但後被軍方取消。
1938年3月,波音根據陸軍航空隊的需求,又推出了Model322方案,其基本上是B-17轟炸機的改進型,具有增壓艙和前三點式起落架。但由於此時陸軍缺乏啟動該方案的資金,波音決定自籌資金繼續發展該項目。
1938末,波音公司進一步提出了Model333A方案,該方案安裝四具艾利森V-1710直列12缸液冷發動機。因為轟炸機需要在高空打開炸彈艙投彈,波音決定只在駕駛艙和機身中段有人員的部位設定氣密增壓座艙(採用全增壓直通艙與實際不符),形成前後獨立的增壓艙,增壓艙之間由通過炸彈艙上方的氣密通道相連,機組可以通過管道達到另一個氣密艙(波音之後所有的遠程轟炸機均採用了此設計)。
1939年2月,由於艾利森發動機高空性能太差,波音改用普惠或賴特新設計的氣冷星形發動機,形成了新的Model333B方案轟炸機。該方案重23668千克,在6000米高度最大時速585千米。
1939年3月,波音又提出了Model334方案,飛機翼展延長到36.57米,航程達到7240千米,發動機艙設計成埋入主翼中,為給尾炮手提供良好的射界採用了雙垂尾設計。
1939年7月,波音在其Model334A方案中,將埋入式發動機艙又改回到常規形式,雙垂尾改為單垂尾,採用賴特R-3350發動機,並使用大長寬比翼展41.15米的機翼。

建造沿革

1939年8月,波音又正式啟動了由Model334A進一步改進的Model341方案,其特點是具有翼展37.873米的大長寬比機翼,高升阻比翼剖面,在7620米高度時最大時速651.6千米,採用4台普惠R-2800發動機,重量 8860千克,裝載9072千克炸彈時最大航程達到11263千米。
B-29轟炸機
保存完好的B-29
1940年1月,美國陸軍公布了“超級轟炸機”項目相關R-40B數據檔案和XC-218設計規範的最基本內容,其設計標準為:最高時速643千米,最大航程8580千米,並要求裝載9072千克炸彈時作戰半徑能達到最大航程的一半。根據英國提供的歐洲空戰的經驗教訓,官方規範又在四月進行修正,提出加強自衛武器和裝甲,並增加了自封油箱。實際上波音之前的Model334A方案的許多性能指標與陸軍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且波音在此之前已經啟動了由Model334A進一步改進的Model341方案。之後波音為了達到R-40B數據檔案的要求,在Model341方案的基礎上,將其修改為新的Model345方案,該方案乘員艙全部採用增壓設計,使用賴特R-3350發動機取代了原Model341方案的R-2800發動機,此時機組採用十二人制,前三點雙輪起落架,主起落架收入發動機艙,裝備4座炮塔作為自衛武器,每座炮塔有兩挺12.7毫米機槍,尾炮塔除了兩挺12.7毫米機槍外還裝備一門20毫米機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