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B積分
- 外文名:B Integral
- 領域:光學
簡介,非線性光學,空間頻率,克爾效應,相關條目,
簡介
若用多通道的雷射系統來計算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累計量,其積分為:
其中是延著光軸的光強度,在光束方向上的位置,是量測克爾非線性的非線性因子。因為是折射率的非線性變化,因此可以知道B積分是經過此設備通道上累計的非線性相位移。
B積分常用在超快放大器(ultrafast amplifier)上,像是再生放大器中泡克耳斯盒之類的光學元件。
非線性光學
介質產生的極化強度決定於入射光的電場強度,其作用可用多項式展開成多階形式.在通常的弱光條件下,高階項因為係數很小而可以忽略,此時可近似看成一種線性關係。但是在強雷射場作用下(通常在10V/m左右,由雷射脈衝提供),極化強度的高階項強度不可被忽略,非線性作用出現,從而可以實現光和光之間的相互作用。入射光的強度越高,高階非線性效應越明顯。非線性光學直到雷射出現後,人們對二次諧波產生的發現才發展起來。(Peter Franken et al. a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61)
非線性光學包括光學倍頻、混頻、參量振盪、克爾效應、光孤子等現象。利用強度極高的飛秒雷射可以產生高達上百倍的倍頻效應,可以用來產生深紫外光和軟 X 射線。常用於產生非線性效應的物質有鈮酸鋰、鉭酸鋰、磷酸氧鈦鉀(KTP)、磷酸二氫鉀(KDP)、偏硼酸鋇(BBO)等晶體(具有高的2階非線性係數)及稀有氣體(主要用於產生高階非線性效應)。光參量振盪(OPO)是目前產生大範圍連續可調波長(波長從紅外到可見光甚至紫外光)雷射的唯一方法。
空間頻率
克爾效應
克爾效應(Kerr effect),也稱“二次電光效應”,是物質因回響外電場的作用而改變其折射率的一種效應。克爾效應與泡克耳斯效應不同,前者感應出的折射率改變與外電場平方成正比,後者則與外電場成線性關係;前者可以在液體或非晶物質出現,後者只出現於沒有對稱中心的晶體物質。克爾效應或多或少會出現在每一種物質,但在某些液體會比較顯著。這效應最先由蘇格蘭科學家約翰·克爾(John Kerr)在1878年發現。
克爾效應又分為克爾電光效應與克爾光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