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Abdulrazak Gurnah一般指本詞條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1948年12月20日出生於桑給巴爾(現隸屬坦尚尼亞),20世紀60年代作為難民移居英國,英國籍坦尚尼亞裔作家,代表作有《天堂》《沙漠》《海邊》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陸續出版了10多部小說和一些短篇小說,作品圍繞難民主題,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狀況,聚焦於身份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他展現的後殖民時代生存現狀被認為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2021年10月7日,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被授予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是:“毫不妥協並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 ”

2022年9月,古爾納的首輯中文譯本面世,包括《天堂》《來世》《讚美沉默》《最後的禮物》《海邊》5部作品。

2024年3月,古爾納來華訪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 外文名:Abdulrazak Gurnah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桑給巴爾
  • 出生日期:1948年12月20日 
  • 職業:小說家
  • 代表作品天堂遺棄海邊
  • 主要成就: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人物經歷,個人作品,獲獎記錄,出版圖書,社會活動,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48年12月20日,古爾納出生於印度洋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島(Zanzibar),母語為斯瓦西里語,在20世紀60年代末作為難民來到英國。1963年12月,桑給巴爾從英國殖民統治下和平解放後經歷了一場革命,阿比德·卡魯米總統的政權導致了對阿拉伯裔公民的壓迫和迫害,發生了屠殺。古爾納作為受害的少數民族,在完成學業後被迫離開家庭,逃離當時剛剛成立的坦尚尼亞共和國。當時他十八歲。1976年,古爾納從倫敦大學獲得教育學士學位,此後在肯特郡多佛市的阿斯特中學任教。1980-1982年,古爾納回到非洲,執教於奈及利亞的拜爾大學,同期攻讀肯特大學的博士學位,1982年獲得學位。直到1984年,他才回到桑給巴爾,在父親去世前不久見到了他的父親。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1985年,古爾納進入肯特大學任教。自1987年以來,古爾納一直是《瓦西非里》(Wasafiri)雜誌的特約編輯。直到退休之前,古爾納一直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學英語和後殖民文學教授,主要關注沃爾·索因卡恩古齊·瓦·提安哥薩爾曼·拉什迪等作家。
古爾納已經出版了十部小說和一些短篇小說。難民的混亂貫穿了他的創作。最著名的小說是1994年的《天堂》(Paradise),該書曾同時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和惠特貝瑞圖書獎(現為科斯塔圖書獎)名單。其2005年的作品《遺棄》和2011年的作品《海邊》曾入圍布克獎長名單。
2016年任布克獎評審。
2021年10月7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坦尚尼亞小說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以表彰他對殖民主義影響以及文化和大陸鴻溝中難民命運的毫不妥協和具有同情心的洞察。
2024年3月,古爾納來華訪問。5日,抵達上海;6日至12日先後於上海、寧波、北京參加多項活動。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個人作品

古爾納,21歲時開始寫作,英語成了他的文學工具。
處女作《離別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寫於1987年,講述了一場失敗的起義,將人們帶到非洲大陸。
第二部作品是1988年的《朝聖者之路》中,探索了流亡生活的多重現實。
第三部小說《多蒂》(1990),小說描寫了一個移民背景的黑人婦女在1950年代充滿種族歧視的英國的惡劣環境中長大,小說的主人公試圖通過書籍和故事創造自己的空間和身份。
第四部小說《天堂》(Paradise, 1994),展現了作為一名作家的突破,小說借鑑了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對天真的年輕英雄尤素福(Yusuf)通往黑暗之心的描繪。
第五部小說為《絕妙的沉默》(Admiring Silence,1996)。
2001年《海邊》,第一人稱小說,上演了一出失望和自欺欺人的戲劇。小說中創造了一種特殊的張力,兩名敘述者的選擇消解了小說情節的路徑和方向,也消解了敘述者的權威和自我認知。
2005年創作的小說《遺棄》曾入圍大英國協作家獎,講述了幾代人跨越種族與文化壁壘的愛情悲劇。
2006年出版短篇小說《我母親在非洲住過農場》(My Mother Lived on a Farm in Africa ),呈現與歐洲作家筆下不同的非洲農場。
2011年出版的《最後的禮物》(The Last Gift)的主題與朝聖者之路(Pilgrims Way)有關,書的結尾也是同樣的苦澀,患病的難民阿巴斯(Abbas)去世後,留下了該本書的名字作為禮物,包括一段倖存者家庭不知道的殘酷歷史的錄音。
在《碎石之心》(2017)中,古爾納進一步發展了他的主題,即一個年輕人與邪惡和不理解的環境對抗。
最新小說《死後》從2020年開始,講述了天堂的盡頭。
2022年8月24日下午,上海譯文出版社舉辦了“2021年諾獎作家古爾納作品集出版線上發布會”,宣布於25日正式推出古爾納10部小說中譯本的第一輯。2022年9月,《天堂》《來世》《讚美沉默》《最後的禮物》《海邊》共5部作品的中文譯本首次於中國大陸出版。另外5部作品《離別的記憶》《朝聖者之路》《多蒂》《遺棄》《礫心》也將在不久後與讀者見面。

獲獎記錄

文學類

2021-10-7
獲獎
2011
布克獎長名單
提名
獲獎作品:海邊
2005
布克獎長名單
提名
獲獎作品:遺棄
1994
英國布克小說獎
提名
獲獎作品:天堂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作者類型:小說作品
作者時間:1987年
講述了一場失敗的起義,將我們帶到了非洲大陸。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主人公試圖擺脫沿海地區的社會困境,希望得到奈洛比一位富有的叔叔的庇護。相反,他被羞辱了,回到了破碎的家庭,酗酒暴力的父親和被迫賣淫的妹妹。
以上參考資料:

社會活動

2024年3月,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將首次訪問中國,在上海、寧波與北京三地展開多場文學與文化交流活動。

人物評價

古爾納對真理的執著和對簡單化的厭惡是驚人的。這使他變得黯淡而不妥協,同時他以極大的同情和堅定的承諾追隨個人的命運。他的小說迴避了刻板的描述,打開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東非,這是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爾納的文學世界裡,一切都在變化——記憶、名字、身份。這可能是因為他的項目無法在任何確定的意義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種受知識熱情驅使的無休止的探索,如今,在《來世》中,這種探索同樣突出,就像他21歲開始寫作時一樣。(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 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