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X 12V

ATX 12V

ATX電源從當初最早的ATX1.0版本開始,伴隨著PC的不斷升級,特別是PC架構的不斷更新,ATX電源的標準也經過了多次的變化和完善。自從2000年開始,為了配合P4時代的來臨,ATX12V標準開始大行其道。直至去年年底,為了適應65納米製造工藝的雙核處理器,最新的ATX12V 2.2電源標準也已經新鮮出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ATX 12V
  • 外文名:ATX 12V
  • 類型:計算機學
  • 屬 於:電器
區別,版本變化,發展過程,

區別

為了符合Intel P4處理器的工作環境,Intel在推出P4處理器的同時,也推出了ATX12V電源規範,來代替原先的ATX2.03版本。ATX12V與ATX2.03相比,主要有了3點的變化:
(1)ATX12V加強了+12VDC端的電流輸出能力,對+12V的電流輸出、涌浪電流峰值、濾波電容的容量、保護等做出了新的規定。
(2)ATX12V增加的4芯電源連線器為P4處理器供電,供電電壓為+12V。
(3)ATX12V加強了+5VSB的電流輸出能力,改善主機板對即插即用和電源喚醒功能的支持。
此前的ATX2.03電源標準對+5v和+3.3有較大的消耗,而+12則主要用於光碟機和硬碟。不過隨著高性能處理器和顯示卡的推出,情況有了明顯的改觀,PC系統對電源的需求也變得求賢若渴起來。針對這種情況,Intel對ATX標準進行修訂,推出了ATX12V電源標準。ATX12V與ATX2.03的差別主要是通過12V電壓調整器為CPU供電,而不再是以前由5V提供;ATX 12V里加強了+12V輸出能力,並對涌浪電流峰值、濾波電容的容量、保護等做出了規定,特別對CPU增加了4針的電源接口伴隨著P4處理器的推出而套用。+5VSB的輸出確保了主機板對USB等設備和電源喚醒功能的完善。
隨後ATX12V 1.2、1.3、2.0相繼推出

版本變化

(1)1.3版加強了+12V的輸出能力,以適應INTEL新型的Prescott大功率CPU。
(2)1.3版電源效率有所提高:
(3)1.3版取消了-5V的輸出連線埠。
(4)2.0版進一步加強+12V的輸出能力,+12V採用兩組輸出,分為+12VDC1、+12VDC2,有一組專為CPU供電。
(5)2.0版進一步提升電源的效率。

發展過程

由於處理器功耗的不斷提升,ATX12V電源規範從推出至今已經有了多次修改,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Intel就先後兩次升級了ATX電源的規格。隨著吞電怪獸Prescott CPU的出現,系統對12V的輸出電流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線材的承受能力有限,這就對為CPU供電的+12V輸出電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源也從ATX12V 1.0、ATX12V 1.1、ATX12V 1.2版升級到了ATX1.3版本。
ATX12V 1.3版主要是增強了12V供電,同時增加了對SATA硬碟的供電接口,提高了電源的轉換效率。雖然以目前的電源技術,+12V單路輸出完全可以做到更高,但會導致其輸出線材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同時也會有較大的線路損耗,為此Intel專門限制了單路+12V輸出不得大於240VA。此外,ATX12V 1.3還取消了-5V這個電壓的供給。本來-5V的電壓是給ISA插槽使用的,但是隨著ISA插槽的淘汰,-5V電壓已經早就用不上了,因此ATX12V規範中已經正式取消了這個-5V電壓的供給,所以一些較為新型的電源就根本沒有這個電壓的輸出。同時,在ATX12V 1.3規格中,滿載時電源效率從68%提高到了70%。
隨著PCI-E設備的出現,系統功耗再次攀升,對+12VDC的需求繼續增大。在不改動ATX電源輸出規範的情況下,傳統的ATX12V 1.3電源已經不能通過改動內部設計來滿足所有硬體對+12V的需求,因此針對915/925系列晶片組主機板制定的ATX12V 2.0規範應運而生。
ATX12V 2.0版仍然是ATX電源規範的一種,在本質上,ATX12V 2.0規範就是為了解決CPU功耗極度高漲的問題而制定的。與ATX12V 1.3版本相比,ATX12V 2.0版本最是明顯的改進就是+12V增加了一路單獨的輸出,即採用了雙路輸出,其中一路+12V(稱為+12V1)專門為CPU供電,而另一路+12V2則為其它設備供電。一個計算機的開關電源,+12VDC的輸出如果是22A的話,這在安全方面是不允許的。FCC(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在這方面作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計算機電源的任何一路直流電壓輸出不允許超過240VA,舉例說明為如果某一路輸出電壓為40V,那么這一路電流最多為240VA除以40V等於6A,在電流達到6A之前,電源應該進入到過流保護狀態或者關機。而Intel希望的+12VDC輸出要求達到22A,這已經超出了FCC對安全的要求,已經可以達到+12V×22A=264VA,已經遠遠大於了240VA的安全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下,Intel另闢蹊徑,在ATX12V2.0標準中將+12VDC分成了+12V1DC和+12V2DC兩條線路輸出。+12V1DC通過電源的主接口(12×2)給主機板及PCI E顯示卡供電,以滿足PCI Express X16顯示卡和DDR2記憶體的需要;而+12V2DC通過(2×2)的接口專門為CPU供電。在實際上,主機板上的+12V1DC和+12V2DC在布線上也是完全分開的。由於採用雙路12V輸出,因此主電源接口也從原來的20Pin改為24Pin輸出。
雖然很多廠商提供舊版本電源加上24pin的主機板轉接頭,以替代研發ATX12V 2.0版本的電源,雖然在使用上還沒發生大問題,但僅是一時的替代方案,無法完全取代正版的ATX12V V2.0電源,因為這樣的作法存在下列缺點:一是無法改善+12V不足的現象,不能滿足新系統對+12V輸出增加的強烈需求,尤其是ATX12V V1.3以前舊版低瓦特數的電源規格,+12V嚴重不足,在舊版本電源加上24pin的主機板轉接頭,只是自欺欺人的手法。二是轉接頭會造成的電壓下降問題。因為+12V輸出需求大,若再加上轉接線材設計不良,將形成嚴重的壓降問題,影響供電質量。雖然新增一些不同接頭,不過使用轉接線或特殊的20或24針ATX接頭,其仍然和舊規格可以兼容,重要的是當你的舊有電源損壞後,你一樣可以在舊主機板上使用ATX12V 2.0電源。
除此以外,Intel ATX12V2.0版本另一個重要就改進就是轉換效率增加了。轉換效率就是輸出功率除以輸入功率的百分比。1.3版電源要求滿載下最小轉換效率為68%。2.0版更是將推薦轉換效率提高到了80%。儘管功率因數和轉換效率都是指電源的利用率,但區別卻很大。簡單地說,功率因數產生的損耗是電力部門負擔,而轉換效率的損耗是用戶自己負擔。功率因數、EMI電路等都是對國家電網的保護。也就是說電源轉換供電,效率並沒有100%套用,而是一部分轉換為熱量。如V1.3版電源效率只達到68%,那也就是說有32%的電能轉換成了熱能。為了防止熱量的聚集影響到電腦的正常運行我們就要把熱量散開,就也是就我們為什麼裝風扇的原因。ATX12V2.0標準在峰值及一般負載下可以到達70%,在低負載下也有60%的成績,建議的效率數值可以分別在峰值、一般及低負載下到達75%、80%及68%(所謂一般負載是指滿載輸出值的一半,而低載是滿載輸出值的20%)。不過小看這些被轉為熱能的功耗,對400W功率模組而言,可就浪費掉一大筆的電能。
根據自己系統平台的發展,在ATX12V2.0規範中Intel推薦了四種電源規格,分別為ATX12V2.0版250W,ATX12V2.0版300W,ATX12V2.0版350W和ATX12V2.0版400W,這四個級別的電源中對+12VDC的輸出要求至少也要達到22A。
那么在實際購買的過程中我們怎樣來識別真正的Intel ATX+12V2.0版的電源呢?這時,大家可以看看電源上規格貼紙的標示是否有雙組+12V輸出:主機板的接頭應為24pin; 6pin AUX接頭已經不見了;效率在滿載與一般負載時必須大於70%;在輕載時也必須至少有60%的效率。當然前提是電源本身要有基本的安規認證,其電源上的規格標示才具參考價值。
最新的ATX12V 2.2規範依然沿用了2.0規範中的雙路12V輸出設計,只不過是在部分指標上有了進一步提高。具體改變在規範中Intel也已經給了說明,其中較為重點地改變有:增加了最新規格的輸出規範並且給出負載交叉圖、加強了3.3V與5V的輸出能力、削弱了12V的持續供電能力等。
為了滿足新一代大功耗配件的需要,2.2規範中加入了450W的輸出規範。在負載交叉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新版本的450W電源,雙路12V最大聯合輸出功率可以達到400W。如此大功率輸出,不論是應付何種高端平台都已不在話下。
或許有的朋友會問,在2.2版規範沒有推出時甚至電源還停留在單路12V輸出時也有廠家推出450W或者更高功率的電源呀,他們又是怎么做出來的呢?其實,Intel的規範僅僅是給廠家提出了一個設計建議,廠家在推出產品時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調整。Intel的規範不僅會考慮到電源的輸出能力還會考慮到安全電器性,正如規範中要求一款電源單路12V輸出不得大於240VA的道理一樣。如果廠家自行推出了超過規範中規格定義的產品,那么則不能稱之為符合ATX 12V XX規範。
在最新的ATX 12V 2.2規範中Intel進一步提高了電源的轉換效率。不過,通過規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改變最大當屬電源在輕載時候的轉換效率,而典型負載和滿載情況下改變卻是很少,看來要想進一步提高電源的轉換效率就目前科技水平的確已經很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