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調節性集合與調節的比值
- 外文名: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 縮寫:AC/A
- 單位:ma
可以改變AC/A比率。
AC/A的比值可用各種改變調節辦法來測定。
(1)隱斜視法
即移動固視點法,雙眼固視6m處視標,測定看遠的偏斜三稜鏡度,再固視33cm處視標測定看近的偏斜度。按下述公式計算:
AC/A=PD+(An-AO)/D
PD為瞳孔距(cm),An為看近偏斜三稜鏡度(△),AO為看遠偏斜三稜鏡度(△),D為調節的度數。
所得結果:內偏斜用“+”,外偏斜用“-”。
(2)梯度法
(3)同視機法
方法為在同視機上,用黃斑中心凹的畫片,測其自覺斜角,讀其三稜鏡度,然後插入-3D鏡片,再測其自覺斜角,
公式中D為所使用的凹鏡片度數,△1為患者原矯正鏡片下之自覺斜角,△2為插入-3D鏡片後之自覺斜角。
(4)直接測試法
囑被試者戴著看遠的矯正鏡片注視O.5的視標,在眼前逐漸增加基底向外的三稜鏡的度數,當看0.5的視標剛剛開始模糊時,記錄把尚未開始模糊時所用的三稜鏡度,即看遠的非調節性集合。再在被試者眼前使用一1DS鏡片或注視近物體,逐漸增加三稜鏡度數,記錄至視力開始模糊但尚未發生復視時所使用的三稜鏡的度數,也就是使用調節後增加的三稜鏡度(調節性集合),該三稜鏡度數與未加凹透鏡前所測三稜鏡度數之差,即調節1D的調節性集合。
假設一個病人看遠為2△外隱斜。兩眼用一1.0DS後變為1△內隱斜。此即AC/A為3△/1D。又如把 2△外隱斜變為2△內隱斜,則AC/A之比為4A/1D。
AC/A的大小對於看遠沒有影響,但AC/A的比值大小,對於看近關係密切。如果病人的AC/A的比值較大,假如為6△/lD,在看近時可能產生過度的集合甚至產生內隱斜。
例如一患者看遠為正位眼,看近為18△內隱斜。其AC/A為6△/1D,看近時給予正透鏡不但可以減少調節,也相應地減少了由內隱斜引起的視覺干擾症狀。
因此,如果遠視眼不予矯正,在看近時有內隱斜,並有向顯性內斜視發展的趨勢。反之,如果近視眼不予矯正,在看近時有外隱斜,並有向顯性外斜發展的趨勢。正視眼明視25cm處物體時,要求有4D的調節及4ma的集合。一個2D的近視者,僅需要2D的調節,而集合仍為4ma,即集合>調節。
可見近視眼通常僅需要較少的調節,而有較多的集合,故調節性集合與調節的比值(AC/A)較高。邱寶忠測定發現,<6D近視者不戴眼鏡或不常戴眼鏡時的AC/A與近視屈光度呈正相關性(r=0.555)。
從而當近視眼看近物調節與集合之間發生矛盾時,為了保持雙眼單視功能,解決聯合運動關係失調的辦法,一是增加調節,以接近集合,二是減弱集合,以求與調節相稱。前者可加重調節負荷,甚至可誘發痙攣,從而加深近視;後者可導致跟肌肌力不平衡,引起視疲勞,甚至有可能放棄一眼的集合作用,導致眼偏向顳側,日久可逐漸由隱斜變成永久性偏斜——外斜視。
故.AC/A比值的測定可為某些病例配戴矯正眼鏡提供必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