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反應(A reaction)又稱為劑量相關性不良。由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物所引起,為固有藥理作用增強或持續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A反應
- 外文名:A reaction
藥物副作用,毒性作用,繼發反應,摺疊首劑效應,後遺效應,
A 反應具有劑效依賴性和可預測性,發生率較高,但危險性小,病死率低,個體易感性差異大,與年齡、性別、病理狀態等因素有關,包括藥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繼發反應、首劑效應、後遺效應等。
藥物副作用
副作用(Side Effects;Adverse Reactions),指套用治療量的藥物後所出現的治療目的以外的藥理作用,隨著主要作用而附帶發生的不好,如:過敏,頭暈等等。有些副作用只與每個人的不同體質有關。
發生機率:嚴格來說,所有的藥,包括化學藥、中藥、中成藥都有副作用,只是不一定每個人每次使用都會表現出來。以降壓藥為例,硝苯地平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降壓藥,它有一個很常見的副作用是踝部水腫。然而並不是所有吃硝苯地平的患者都出現,也不是吃藥多的就出現,吃藥少的就不出現。有些副作用只與每個人的不同體質有關。這有點像過敏,比如有人對花生過敏,不能吃花生,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對花生過敏 。
正確看待副作用:
如果擔心藥物有副作用而不敢用藥,是因噎廢食。我們應了解藥物的副作用,控制它、和它共存,而不是抗拒它、否認它、害怕它。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像ACEI類的降壓藥(一般叫某某普利),一些患者服用後會出現乾咳,如果不能耐受的話,可以詢問醫生是否可以換用ARB類的降壓藥(一般叫某某沙坦),很多人換藥後該副作用明顯緩解。有些藥物副作用是可以採取手段減輕的,比如糖皮質激素能夠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導致消化性潰瘍風險升高,醫生會給有些大劑量、長期使用激素的人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來降低消化性潰瘍發生的風險。有些藥物副作用一旦出現,是應該立即停藥並換藥的。
減輕藥物副作用的建議
事實上,從藥物的設計、研究和開發階段,科學工作者就已經為減輕藥物副作用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為了減少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將藥物設計成腸溶片;比如為了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將其製成膠囊;比如為了服藥更方便,同時減小藥物濃度的波動,將藥物設計成控釋片、緩釋片等。
(1)在醫生開出藥物之後,要詳細了解服藥方法和主要副作用,並了解清楚在用藥期間應該怎樣監測這些副作用。
(2)在使用藥品的過程中出現不適,應該及時就診。
(3).治療、控制慢性疾病的藥物,一般都是處方藥,遵循醫囑或執業藥師的用藥指導,不要自診自治,不要隨意購買藥品。
(4)避免使用渠道不正的、不合法的藥品,更不要以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藥品使用。
毒性作用
毒物小分子與機體大分子相互作用所致的變化,即產生毒性效應的原發作用過程。例如郵寄磷酸酯經體內i代謝轉化,與乙醯膽鹼酯酶活性中心結合(磷醯化),而抑制乙醯膽鹼酯酶,然後引起毒性效應;這種乙醯膽鹼酯酶的抑制稱為毒性作用。因為在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後,使體內乙醯膽鹼過量蓄積,產生毒草樣和菸鹼樣毒效應。
繼發反應
繼發反應(secondary reaction) :機體對較長時間的冷熱刺激所產生的短暫的與生理反應相反的作用稱為繼發反應。如廣譜抗生素的套用可以導致菌群失調,這是藥物直接作用的結果。
摺疊是指繼發於藥物治療作用之後的一種是治療劑量下治療作用本身帶來的後果。又稱為治療矛盾。
而誘發的二重感染、維生素B類缺乏而致潰瘍,維生素k缺乏而導致的出血,以及阿司匹林誘發瑞氏綜合症(Reye syndrome)等均為誘發反應。
摺疊首劑效應
首劑效應(First dose phenomenon)系指首劑藥物引起強烈效應的現象。有些藥物,本身作用較強烈,首劑藥物如按常量給予,可出現強烈的效應,致使患者不能耐受。如降壓藥哌唑嗪,首劑按常量套用,常出現血壓驟降現象。因此對於具有這種性質的藥物,其用量應從小劑量開始,根據病情和耐受情況逐漸加大到一般治療劑量,較為安全。
後遺效應
後遺效應(Sequelae effect):也稱為後遺作用(post effects)指停藥以後,血漿藥物濃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發生的不良反應。作用時間可長可短,有些十分短暫且較容易恢復,如套用苦寒藥物後患者短期可能會食欲不振,腹中不適。而有些作用比較持久且不易恢復,如長期大量服用甘草在停藥後可發生低血鉀,高血壓,浮腫,乏力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海藻長期服用,可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停藥後,症狀逐漸減輕。一般藥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常隨停藥或血藥濃度下降而減退。如若藥物毒性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器質性損害,則雖停藥但症狀仍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