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颱風登入
1975年8月4日,年度中國內地第3號颱風(“7503號”颱風),穿越
台灣島後在福建
晉江登入。此時,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發生北躍,致使這個登入颱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卻轉化為颱風低壓,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
長江直入
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徑詭秘的“7503號”颱風突然從中央氣象台的雷達監視屏上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颱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災禍由此引發。 “停滯少動”的具體區域是在
伏牛山脈與
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這裡有大量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山谷和兩山夾峙的峽谷。南來氣流在這裡發生劇烈的
垂直運動,並在其他
天氣尺度系統的參與下,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 這個最易產生特大暴雨的地區,又恰是興建水庫的最佳區域——上百個山區水庫,在這裡星羅棋布。
暴雨
從8月4日至8月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3天(8月5日至7日)最大降雨量為1605.3毫米。最強大的雨帶,位於
伏牛山脈的迎風面,4日至8日,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面積達19410平方公里。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區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板橋水庫、
石漫灘水庫到
方城一帶。暴雨的降水強度,在暴雨中心位於板橋水庫的
林莊,最大6小時雨量為830毫米,超過了當時世界最高記錄(美國
賓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時雨量為1060毫米,也創造了我國同類指標的最高記錄。
目擊者稱:暴雨到來的數日內,白天如同黑夜;雨水像從消防水龍中射出;從屋內端出臉盆,眨眼間水滿;暴雨如矢,雨後山間遍地死雀。暴雨區形成特大洪水,量大、峰高、勢猛。洪汝河在班台以上的產水量為57.3億立方米,
沙潁河在周口以上的產水量為49.4億立方米。滾滾而至的洪水,對暴雨區內的
水庫群造成嚴重的威脅。板橋水庫設計最大庫容為4.92億立方米,設計最大泄量為1720立方米每秒。而它在這次洪水中承受的
洪水總量為7.012億立方米,
洪峰流量1.7萬立方米每秒。
潰壩
8月5日晨,板橋水庫水位開始上漲,到8日1時漲至最高水位117.94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3米時,大壩在主河槽段潰決,6億立方米庫水驟然傾下,如山崩地裂,聲震數十里,最大出庫瞬間流量為7.9萬立方米每秒,在6小時內向下游傾泄7.01億立方米洪水。潰壩洪水進入河道後,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沖向下游,在大壩至京廣鐵路直線距離45公里之間形成一股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為12-15公里的洪流。石漫灘水庫5日20時水位開始上漲,至8日0時30分漲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4米時,大壩漫決。庫內1.2億立方米的水量以2.5萬到3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在5個半小時內全部泄完。下游田崗水庫隨之漫決。
洪河下游泥河窪、老王坡兩座滯洪區,最大蓄水量為8.3億立方米,此時超蓄4.04億立方米,蓄洪堤多處漫溢決口,失去控制作用。駐馬店地區的主要河流全部潰堤漫溢。全區東西300公里,南北150公里,60億立方米洪水瘋狂漫流,
汪洋一片。因老王坡滯洪區乾河河堤在8月8日漫決,約有10億立方米洪水躥入
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進入安徽
阜陽地區境內,
泉河多處潰堤,
臨泉縣城被淹。數百萬災民泡在水裡,發病率迅速上升,據不完全統計,病人有113.3萬……板橋、石漫灘諸水庫失事當日,駐地距災區最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某師及其他部隊的近萬名官兵便已奉令趕到駐馬店地區抗洪救災。
自8月9日起,
武漢軍區的大批救援部隊也晝夜兼程陸續抵達災區。災害之慘重遠遠超出預料。8月8日1時板橋水庫垮壩時,正值深夜,洪峰所到之處,牆倒屋塌,數萬人員在睡夢中被吞噬,一座座村莊瞬間蕩然無存;200多戶人家的
沙河店被夷為平地,諸市鎮化為烏有,
遂平縣城洪水沒頂。千年古樹根拔起,京廣鐵路擰成“麻花”;60噸的油罐車被衝到40公里外的
宿鴨湖;黎明時分,當河幹流水面上,人畜屍體隨波逐流;8日8時,洪水漸落,樹上、房頂上,高土堆上擠滿人群,許多男女被洪水沖的赤身祼體,人們來不及哭泣,顧不上“
男女有別”設法救助水中的難友,尋找身邊的親人……,沙河兩岸10公里寬,40公里長的泥沼里到處祼露著脹膨的屍體,慘不忍睹。
同時,數百萬災民被浸泡在久久不退的積水之中,而頭上暴曬著三伏天火辣辣的驕陽。
8月13日新蔡、平輿東部水仍上漲,1小時2公分,全區200萬人在水中。
汝南:10萬人被淹(指尚飄浮在水中),已救4萬,還有6萬人困在樹上,要求急救;全縣20萬人臉腫腿腫,拉肚子,無藥。 新蔡:30萬人尚在堤上、房上、筏上,20個公社全被水圍住,許多民眾5晝夜沒有飯吃。
上蔡:60萬人尚被水包圍。華陂公社劉連玉大隊4000人已把樹葉吃光;黃鋪公社
張橋大隊水閘上有300人6天7夜沒有吃飯,仍在吃死豬死畜。
宿鴨湖水庫:大壩上5萬人四五天沒吃東西了。 平輿:還有40萬人在水裡,腸炎、腦炎流行。醫療隊下去了,但沒藥物,很多地方出現了災民有病哭、醫生看了病沒藥也哭的情況。
8月14日全地區尚有177.3萬人泡在水裡。其中上蔡64萬,新蔡45萬,汝南25萬,平輿40萬。汝南提出口號,保證每人1天1斤紅薯乾。
8月15日全地區尚有140餘萬人浸泡在水中,其中上蔡55萬,新蔡40萬,汝南25萬,平輿30萬。
8月16日全地區120萬人還在水裡,其中上蔡52萬,新蔡20萬,汝南4萬,平輿23萬。
平輿縣射橋大隊有3位老人因沒吃又無救而上吊自殺。
8月17日全地區泡在水中的人尚有101萬。上蔡50萬,黨店公社堤上7000人,公路上4500人,樹上、筏上3.1萬人,又有一社員因高燒無藥而死。老百姓缺衣,吳宋大隊會計宋三意(已死)剩下妻子和6個孩子,三個孩子仍光著身子,三個孩子只有褲頭。新蔡:用大鍋煮紅芋片救濟民眾。汝南:確保1人1天3兩面、7兩紅芋乾。全地區發病率迅速上升,據不完全統計,共有病人113.3萬,其中汝南8萬;平輿25萬,其中王冢公社4.2萬人,發病1.7萬人,醫務人員盡最大力量,一天僅治800人,死7人;
西平病人11萬;遂平15萬;上蔡25萬。
汝南:50萬人發病32萬。其中痢疾3.3萬,傷寒892人,肝炎223人,感冒2.4萬,瘧疾3072人,腸炎8.1萬,高燒1.8萬,外傷5.5萬,中毒160人,紅眼病7.5萬,其他2.7萬。上蔡:民眾生活極困難,華陂公社5.6萬人仍有2.16萬人泡在水裡。劉連玉村8戶圍1隻破鍋做飯,用南瓜挖空做碗,樹枝當筷。有的地方仍在堤上吃
小蟲吃樹葉。已病死21人。劉莊大隊11歲的劉小群患乙腦連鹽水都沒,11日死。和店王妮13歲生病無藥,17日死。全社腦炎死3人。
8月19日全地區尚在水中的人數44.8萬。
上蔡:水中仍有40萬,病死15人。新蔡:水中仍有4萬,病死20人,要求多送熟食和燃料。
遂平:縣裡糧食吃完了。
各縣紛紛要求速送治療腦炎的安宮牛黃丸。
8月20日全地區尚有42萬人在水中,病死者274人。其中確山病死16人(乙腦10人),汝南病死5人,遂平病死50人,西平病死135人,上蔡病死28人,新蔡病死20人。
8月21日全地區尚有37萬人泡在水中。汝南:得病32萬人,190人病死,藥品不足,用土丹驗方。新蔡:發病人數22.8萬,占41%,20人死亡。上蔡:73人病死。平輿:和店公社14個大隊187個生產隊4.3萬人已在水中12天,水深處2米,淺處1米,老人和孩子都綁在樹上。熟食不足,災民11天沒吃鹽。孟莊大隊東窪生產隊,撈一死驢,災民亂割食。公社黨委書記問縣委:幾萬人生命危險,你們還要不要我們?飛機空投食品50%-60%落在水裡,大李大隊災民見水中漂的爛南瓜,亂搶食,37人中毒。
駐馬店地區的數百萬民眾,就這樣度過長達半個月的時間……洪水退去的地方,到處可見人畜的屍體。屍體在烈日下腐爛,在洪水曾經肆虐過的地方罩起一層可怕的霧,一位曾經參加救災的軍人後來回憶,在
漯河至信陽的公路兩旁,沿途所有的大樹樹枝,都被黑壓壓的蒼蠅壓彎了。
救災
在得到
鄧小平的同意後,
李先念下令武漢軍區和南京軍區的舟橋部隊緊急出動,在中央慰問團的指揮下執行爆破任務。
如果說水庫垮壩所引起的衝擊性災害給洪汝河流域的百姓
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一擊,那么河道宣洩不暢、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災害,則更加殘酷地延續和加重了這場災難本身的損失。
在板橋、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後的第5天,1975年8月12日,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紀登奎為團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烏蘭夫為副團長的中央慰問團抵達駐馬店災區。中央慰問團的專機到達李新店軍用機場後,紀登奎等即換乘兩架米-8直升機作空中視察。
水利專家陳惺陪同紀登奎。直升機起飛後,先在空中視察京廣鐵路以東的災區,看了平原上的汝河和
小洪河。在所視察的汝南、平輿、新蔡、上蔡和
西平縣的範圍內見到的幾乎是一片汪洋,5座縣城和條條塊塊分布的高地如同散布在海中的島嶼。直升機飛行的高度僅50米,能清楚地看到每座“島”上都密集著災民。一些“島”人多面積小,大量災民不得不站在水裡和爬在樹上。
直升機繼而轉向鐵路以西,視察被衝垮的板橋、石漫灘水庫。兩座水庫的大壩都在中段被沖開,形成深深的豁口。庫水早已排完,露出乾涸的庫底。壩下沿河兩岸,無論是村莊房屋還是道路樹木,都被洗劫一空,留下一片荒涼。
中央慰問團在視察後認為,為了解救還困在水中的百萬災民,必須儘快排除洪汝河平原的積水。
8月13日晚9時,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勛緊急通知陳惺,陪同慰問團成員、農林部部長沙楓速回北京向國務院匯報。劉建勛含著眼淚對陳惺說:“你去,代表我,代表河南,只有一個請求,炸開阻水工程,解救河南人民。”
14日0時15分,沙楓等抵達北京。
國務院會議室里,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已召集中央各部委和中央軍委負責人等候開會。
沙楓首先匯報中央慰問團和河南省委關於加快排水的意見。李先念說:“為了救人,你們說炸開哪裡我們就同意炸開哪裡。”陳惺在地圖上指出了需要爆破的位置,李先念在徵求身旁水利部長
錢正英的意見後,表示同意,並要錢正英起草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聯合命令。
在錢正英起草命令時,李先念又問陳惺還有什麼問題,陳說,
宿鴨湖水庫尚未脫險。李先念要陳惺立即和河南通電話,採取緊急措施,確保水庫安全。深受板橋、石漫灘水庫垮壩事件刺激的
李先念,痛心地說:“宿鴨湖水庫再也不能出事,再出問題,它就是催命鬼!”
錢正英起草好聯合命令,李先念看後即和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鄧小平通話,在得到鄧小平的同意後,李先念下令武漢軍區和南京軍區的舟橋部隊緊急出動,在中央慰問團的指揮下執行爆破任務。因為時間緊迫,李先念要求部隊先行出發,由他親手簽字的命令隨後由空軍空投到各部隊所在位置。
14日清晨,沙楓等返回駐馬店。
紀登奎決定由沙楓任組長、陳惺等為成員組成爆破指揮小組。陳惺向紀登奎轉達李先念關於確保水庫安全的指示,紀登奎說:“如果水庫再出問題,我們就下地獄了,決升不了天堂。”
指揮小組隨即乘直升機去新蔡,轉乘機船趕赴爆破點。上午10時,在武漢軍區副
司令員孔令德指揮下,對最大的阻水工程班台閘施行爆破。巨響聲中,班台閘所有的閘門、胸牆、橋面和部分閘墩都騰空而起,分洪口門由此打開。
全部爆破工作進行了整整兩天。
擴大行洪後,為確保下游淮河大堤的安全,紀登奎指示陳惺等人乘船直達
蚌埠,入安徽境內察看災情。只見沿途各地都在鳴鑼疏散百姓,由於班台閘被炸,大量河南境內的洪水向下游傾泄,致使淮河中、下游的形勢緊張。淮河多年受重蓄輕排指導思想之害,行洪道上早已圍堰叢生,如同處處設卡,本在1956年就已達到抗拒1954年大洪水標準的河道,此時的泄洪能力卻已下降30%-40%,河道上星羅棋布的“關卡”造成淮河“腸道”的嚴重“梗阻”,陳惺親眼見到沿途的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險象環生。
死亡人數
有關這次水災的傷亡人數,一直都被中央政府以“國家機密”為理由而禁止對外公布。外界一直都估計死傷慘重,由於正值文革時期,中國大陸的人民有很多都不知道有這件事情發生。直到2005年,由於法律經過修訂,有關數據才得以公開,但為外界人士認為有人修改過傷亡數字及受災範圍。到底有多少人死於這次水庫潰壩災難,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975年8月20日,河南省委得出初步統計數字,全省死亡85600多人,連同外地在災區死亡的人數在內,最多不超過10萬人。當時省委說,這個數字比較準確。中央慰問團在給毛主席、黨中央寫的關於河南、安徽災情報告中,引用了這個數字。當時駐馬店地委的意見是“不主張再逐個核實”。
8月下旬到9月中旬,張廣友和新華社國內內參組吳明華再次到河南、安徽沿舊路,從陸路重訪災區,寫了5篇國內動態清樣(國內動態清樣,即內參,主要提供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主要領導的情報性質的動態信息)。其中認為,原來報的8.5萬人的數字顯然是多了,估計3萬多人,最多不會超過4萬人。
1999年,由錢正英作序的《中國歷史大洪水》書中記載,河南省有29個縣市、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此數字成為後來被沿用的一個“官方數字”。雖然死者甚多卻也不像外國媒體報導的那么多。
事件原因
錢正英說:“對於發生板橋、石漫灘水庫的垮壩,責任在水電部,首先我應負主要責任。”我們沒有把工作做好:首先是由於過去沒有發生過大型水庫垮壩,產生麻痹思想,認為大型水庫問題不大,對大型水庫的安全問題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存在問題。對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主要套用蘇聯的規程,雖然作過一些改進,但沒有突破框框,沒有研究世界各國的經驗,更沒有及時地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作出符合我國情況的規定。三是對水庫管理工作抓得不緊,對如何管好用好水庫,對管理工作中存在什麼問題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有關水庫安全的緊急措施,在防汛中的指揮調度、通訊聯絡、備用電源、警報系統和必要的物資準備,也缺乏明確的規定。板橋、石漫灘水庫,在防汛最緊張的時候,電訊中斷,失去聯繫,指揮不靈,造成極大被動。四是防汛指揮不力,在板橋、石漫灘水庫垮壩之前,沒有及時分析、研究情況,提出問題,千方百計地採取措施,減輕災情,我們是有很大責任的。
板橋、石漫灘水庫工程質量比較好,建成後發揮很大效益。但因興建時水文資料很少,洪水設計成果很不可靠。板橋水庫在1972年發生大暴雨後,管理部門和設計單位曾進行洪水覆核,但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和相應的措施,所以防洪標準實際上很低。
由於重視蓄水,忽視防洪,石漫灘水庫在溢洪道上增加了1.9米的混凝土堰,板橋水庫在大雨前比規定超蓄水3200萬立方米,運用中又為照顧下遊錯峰和保溢洪道而減泄400萬立方米。這雖對垮壩不起決定作用,但減少了防洪庫容,提前了漫壩時間。由於事前沒有考慮特大洪水保壩的安全措施和必要的物資準備,在防汛最緊張的時候,電訊中斷,失去聯繫,不能掌握上下游訊情,不能採取果斷有效的措施,也沒有及早向下游
遂平縣發出警報,組織民眾安全轉移。
1975年8月上旬,東亞西風環流形勢相對穩定,
赤道輻合帶北推並且十分活躍,特別是7503號颱風深入內陸,移動緩慢,強度維持甚至一度稍有加強,在颱風東側外圍形成了一條很強的水汽通道,使河南南部地區維持持續性的強上升運動,豐富的水汽供應,不斷重建的不穩定氣層,為持續性強降水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7503號颱風8月4日在福建省登入,經贛南、湖南,6日02時過長江後轉向東北東,6日14時又轉向北,移動緩慢,6日20時到達桐柏山區,7日08時到達河南
泌陽縣附近,此後第二次轉向,折向西南,到8日14時才消失於
大巴山南部。颱風低壓在河南南部停滯長達20多小時。能夠如此深入內陸並維持這樣長時間的颱風是極為少見的。
天氣尺度系統配置為持續暴雨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次特大暴雨系由三次強降水過程所組成。第一次是位於長江南岸的7503號颱風東邊潮濕偏南
氣流與華中弱
冷空氣輻合上升所致。第二次是颱風直接的影響,暴雨區位於颱風的東北部,位於颱風環流上升速度最大區。7日08時颱風中心到達最北的緯度,此時颱風移動緩慢近於停滯。而原來在台灣省東邊的
熱帶渦旋向西北移動,並向7503號颱風靠近,使河南暴雨區偏東風顯著加強,水汽輻合和上升速度達到最大而產生最強的第三次降水過程。正是由於在各次暴雨期間各種天氣尺度系統的配置,使得大暴雨出現所需條件(即持續的強上升運動,水汽供應源源不斷,位勢不穩定不斷建立)都接近最大值。持續性特大暴雨便由此產生。
良好的中尺度環流條件,使其暴雨雨強成為罕見。這樣大的雨強主要是由強烈的對流性活動所致。在這次特大暴雨期間,伴隨有頻繁而強烈的對流性活動,其中尤以雷暴活動最為明顯。暴雨區雷暴接連發生,且造成特強降水,當雷暴消失時,降水也隨之結束。暴雨區中大量凝結潛熱釋放,使氣層增暖,促使上升運動加強,這種反饋作用又加強暴雨。在每場暴雨中,一次次強對流活動都和低空的中尺度氣流輻合帶(中尺度氣旋性渦旋)相聯繫。
地形對這次特大暴雨起著明顯加強作用。此次特大暴雨發生地,從
伏牛山脈東端舞陽縣以南的一連串丘陵向南一直連線到桐柏山脈,形成一個弧狀地形,對颱風外圍寬廣的東風轉東北東風的氣流,有很強的強迫輻合作用。歸納起來,地形影響表現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大地形抬升引起的觸發作用以及中小尺度地形造成的準定常輻合區;第二是朝東開口的弧狀地形,使許多中尺度低渦、雷暴和切變線有利於在低層偏東急流左側產生;第三是雨團常沿河谷地區相繼移動,使得處於雨團盛行路徑上的地區雨量特別大,從而導致暴雨中心發生在側風坡。
氣象預報不準確
據了解,當時中央氣象台預報員只在該地區劃了100毫米的降雨量,因為當時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境界,不可能得出十分準確的結論。
事後,專家對未能較準確預報“75.8”暴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首先,“7503號”颱風行蹤太詭秘,打破了颱風在內陸地區大規模釋放能量的規律性,使人們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其次,預報人員經驗不夠豐富,新中國成立時間不長,我國的氣象科學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有不少基層氣象台站,預報天氣還依靠壓溫濕曲線加看天的陳舊模式進行;再次,觀測手段落後,通訊工具陳舊。之後,各級氣象預報人員調整預報思路,採用聯合攻關的方式,分析當地颱風致洪暴雨的成因與防禦對策,建立了多種致洪暴雨天氣預報模式。
建壩思想存在失誤
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當時的河南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陳惺當即反對: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鹼災。澇、漬、鹼三災並生,結果不堪構想。
然而陳惺的忠告無人理會,“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內,不僅丘陵地區湧現大批小水庫,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
水壩”分割閘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
陳惺是遠東最大的平原水庫――河南駐馬店境內宿鴨湖水庫的設計者。水庫施工時正值大躍進,河南省水利廳原某領導認為原設計過於保守,擅自作了幾處關鍵的改動。例如:他認為“閘門設計太大”,便將原設計的12孔排水閘門砍去7門,僅剩5門。
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處的班台分洪閘:該閘閘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設計,共為9孔,但由於“以蓄為主”的思想指導,水文數據被人為減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閘建成後,在1961又人為堵閉2孔。
指導思想的失誤段時間裡沒有真正被扭轉,重蓄水灌溉、輕河道治理、重興利輕除弊的傾向依然頑強存在。到20世紀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與此相對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一年年遞減。
1975年8月特大洪水到來之前的淮河上游地區,事實上已隱伏著嚴重危機:河道宣洩不暢,堤防不固,許多“病庫”隱患未除。更為嚴重的是,對於板橋、石漫灘等大型水庫可能垮壩的潛在危險,人們並無警覺――準確地說,“垮壩”二字在人們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
人們過於篤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既定的洪水標準,自信石漫灘水庫可馭控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能自保;板橋水庫可以馭控100年一遇的洪水,在10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可無恙。
誰也沒有見過“千年一遇”的洪水,所有數據都是根據人們掌握的有限的史料推算而來。1975年8月,真正的大洪水來了。從天而降的大雨使人們瞠目結舌:它的雨量,竟相當於人們所說“千年一遇”設計標準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