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年

603年

癸亥年(豬年

仁壽三年

高昌延和二年

新羅建福三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03年
  • 外文名:In the year 603
  • 紀年癸亥年、隋仁壽三年
  • 大事:賜幽州總管燕榮死、隋滅萬春國
  • 史料記載:九月,壬戍,置常平官
隋朝大事,外國大事,

隋朝大事

[1]秋,八月,壬申,賜幽州總管燕榮死。榮性嚴酷,鞭撻左右,動至千數。嘗見道次叢荊,以為堪作杖,命取之,輒以試人。人或自陳無罪,榮曰:“後有罪,當免汝。”既而有犯,將杖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許以有罪宥之。”榮曰:“無罪尚爾,況有罪邪!”杖之自若。
[1]秋季,八月,壬申(初三),文帝將幽州總管燕榮賜死。燕榮性情嚴酷,鞭笞身邊的人往往到上千下。他曾經看到路旁長的一叢叢荊條,認為可以作杖,命人取來,立即就以人來試。有人說自己無罪,燕榮就說:“以後你有罪再免掉你受杖刑。”不久這人有了過失,燕榮又要鞭打他,被打的人說:“上次被打,您答應以後有罪就寬恕我。”燕榮說:“無罪尚且要打,何況有罪呢!”燕榮鞭打人卻神情自若
觀州長史元弘嗣遷幽州長史,懼為榮所辱,固辭。上敕榮曰:“弘嗣杖十已上罪,皆須奏聞。”榮忿曰:“豎子何敢玩我!”於是遣弘嗣監納倉粟,揚得一糠一秕,皆罰之。每笞雖不滿十,然一日之中,或至三數。如是歷年,怨隙日構。榮遂收弘嗣付獄,禁絕其糧,弘嗣抽絮雜水咽之。其妻詣闕稱冤,上遣使按驗,奏榮暴虐,贓穢狼藉。征還,賜死。元弘嗣代榮為政,酷又甚之。
觀州長史元弘嗣調為幽州長史,他怕受到燕榮的侮辱,堅決推辭。文帝就命令燕榮說:“元弘嗣凡犯打十杖以上的罪過,都必須上報給我。”燕榮氣忿地說:“這小子怎敢耍弄我!”於是他派元弘嗣監管收儲糧食,風吹走一糠一秕,都要責罰元弘嗣。每次鞭打數雖不滿十,但一天有時要打好幾次。這樣過了幾年,燕榮與元弘嗣的矛盾日益加深,燕榮就把元弘嗣投入監獄,斷絕元弘嗣的食糧,元弘嗣抽棉絮加上水咽下去。元弘嗣的妻子到皇宮門口喊冤,文帝派人調查,使者回報燕榮為政暴虐,貪贓枉法,聲名狼藉。文帝將燕榮召回,命他自盡。元弘嗣代替燕榮執政,他比燕榮還要酷虐。
[2]九月,壬戍,置常平官。
[2]九月,壬戍(二十四日),設定常平官。
[3]是歲,龍門王通詣闕獻《太平十二策》,上不能用,罷歸。通遂教授於河、汾之間,弟子自遠至者甚眾,累征不起。楊素甚重之,勸之仕,通曰:“通有先人之弊廬足以蔽風雨,薄田足以具粥,讀書談道足以自樂。願明公正身以治天下,時和歲豐,通也受賜多矣,不願仕也。”或譖通於素曰:“彼實慢公,公何敬焉?”素以問通,通曰:“使公可慢,則仆得矣;不可慢,則仆失矣:得失在仆,公何預焉!”素待之如初。
[3]這年,龍門人王通到皇宮門前獻上《太平十二策》,文帝未予採用,王通作罷返回。他就在河、汾一帶教書,他的學生從遠方來的人很多。朝廷多次徵召他都不出來。楊素很器重王通,勸他作官,王通說:“我有祖先留下的破草房足以遮擋風雨,薄田足以使我喝上粥,讀書論道足以自娛。希望明公端正自己的言行來治理天下,四時和諧,年年豐收,我也就受到許多恩賜了。我不願意作官。”有人對楊素說王通的壞話:“他實在太怠慢您了,您為什麼要尊敬他呢?”楊素以此來問王通,王通說:“如果您可以被怠慢,那我就做對了;如果您不可以被怠慢,那我就做錯了。得失都在我自己,您何必參與進來呢?”楊素對待他還象當初一樣地尊重。
弟子賈瓊問息謗,通曰:“無辯。”問止怨,曰:“不爭。”通嘗稱:“無赦之國,其刑必平;重斂之國,其財必削。”又曰:“聞謗而怒者,讒之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絕去媒,讒佞遠矣。”大業末,卒於家,門人謚曰文中子。
王通的弟子賈瓊問王通如何平息誹謗,王通說:“不去爭辯。”賈瓊問如何制止往怨恨,王通說:“不去爭論。”王通曾聲稱:“沒有罪過可赦免的國崐家,其刑法必定公允;橫徵暴斂的國家,其財力必定削弱。”又說:“聽到誹謗就發怒的人容易中了進讒言者的圈套,聽到稱讚就高興的人容易為阿諛奉承的人所利用。如果去掉這些毛病,讒言奸佞就會遠離而去。”大業末年,王通在家去世,他的弟子追贈他為“文中子。”
[4]突厥步迦可汗所部大亂,鐵勒仆骨等十餘部,皆叛步迦降於啟民。步迦眾潰,西奔吐谷渾;長孫晟送啟民置磧口,啟民於是盡有步迦之眾。
[4]突厥步迦可汗的部下大亂。鐵勒、仆骨等十餘個部族都背叛了步迦,歸降了啟民可汗。步迦可汗的部眾潰散,向西逃到吐谷渾,長孫晟將啟民可汗安置在磧口,於是啟民可汗統轄了步迦可汗的所有部眾。

外國大事

前,隋朝要求萬春國前李朝國主李佛子進長安朝拜皇帝。李佛子違抗隋朝的旨令,派內甥李大權率軍守龍編城,將領李普鼎率軍守烏延城,李佛子自己率軍守“越王古城”。603年年初,在楊素推舉下,隋朝派長安人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領軍進攻,在都隆嶺擊敗前來迎敵的李佛子2千人軍隊。隋軍圍困古螺城,將被迫投降的李佛子押回隋朝京都長安,前李朝滅亡。
日本飛鳥時代聖德太子確立了“冠位十二階”,各以的濃淡兩色的“紫、青、紅、黃、白、黑”六種顏色,來代表“德、仁、禮、信、義、智 ”。
1
大徳/大德
Daitoku
大德 (濃紫)
2
小徳/小德
Shōtoku
小德 (薄紫)
3
大仁
Daijin
大仁 (濃青)
4
小仁
Shōjin
小仁 (薄青)
5
大禮/大禮
Dairei
大禮 (濃赤)
6
小禮/小禮
Shōrei
小禮 (薄赤)
7
大信
Daishin
大信 (濃黃)
8
小信
Shōshin
小信 (薄黃)
9
大義
Daigi
大義 (濃白)
10
小義
Shōgi
小義 (薄白)
11
大智
Daichi
大智 (濃黒)
12
小智
Shōchi
小智 (薄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