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份至7月份長沙市突遭大暴雨襲擊。降雨強度達50年遭遇最大一次洪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30長沙特大暴雨
- 外文名:June 30 Heavy Rainstorm in Changsha
- 發生時間:2017年6月
- 發生地點:長沙市
- 受災人數:358.3萬
- 經濟損失:53億
- 影響區域:湖南長沙、岳陽洞庭湖、寧鄉縣等
6月29日8時至7月2日8時,湖南長沙遭遇特大暴雨過程,長沙城市站累積雨量253.2毫米。最大累積雨量出現在瀏陽大圍山玉泉山莊,達369毫米。面對入汛以來強度最強、覆蓋面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強降水過程,7月1日10時,長沙市防汛指揮部啟動防汛二級應急回響,市氣象局將氣象災害(暴雨)三級應急回響提升為二級,19時減災委將長沙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回響提升至二級,部門聯動,全力以赴防禦特大暴雨過程。截止到2日16時,湘江水位達到39.46米,超過警戒水位3.46米,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28米,防汛形勢嚴峻。
提前鎖定暴雨 準確預報及時預警
6月以來,長沙暴雨頻發,22日8時~25日20時長沙城市站累積雨量228.8毫米,最大累積雨量420.4毫米(瀏陽大圍山玉泉山莊),各大中小河流直逼警戒水位。27至28日,降水減弱,市民以為此輪暴雨基本結束著手收拾殘局時,長沙氣象人並沒有鬆懈,眼看著雷達圖雨帶一片片的增強往長沙方向發展,預報員們看準苗頭,鎖定這次特大暴雨過程。
市局組織加密會商,確定過程累積雨量100~150毫米,局地160~200毫米,最大1小時降水量50~70毫米。在第五次防汛會商會上,長沙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戴科良就全市雨情、未來天氣趨勢向市領導作了匯報,並提出重點防範部位和建議。隨即製作服務材料向市委市政府及相關單位發布,聯合國土局發布長沙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訊息。同時利用簡訊、官方微信“長沙微農直通”、“長沙天氣”、微博、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新農村廣播、DAB大喇叭,電子郵件等手段向公眾發布暴雨天氣訊息及注意防範事項。
暴雨如期而至 二級回響全員到崗
29日8時,暴雨如期而至。長沙氣象人繼續堅守一線與特大暴雨抗擊。30日下午,長沙市氣象局汛期服務再動員,就當前汛期形勢做全面部署,要求及時預報預警,抓準服務重點,提高針對性和精準性。1日,特大暴雨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10時10分長沙市氣象局將氣象災害(暴雨)三級應急回響提升為二級。恰逢周末,二級應急回響啟動,長沙氣象人放棄周末休息時間,領導靠前指揮、全員到崗到位開啟24小時值班輪守制,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實時匯報天氣走勢,隨時傳送並補充加強預警信息,全力以赴抗擊特大暴雨。
遭遇特大暴雨 氣象部門高度戒備
“200毫米、300毫米累積雨量持續上漲。30米、35米,湘江即將超過警戒水位。”“根據業務人員和公眾反饋的視頻,寧鄉已大面積被淹。積水太深,車輛已經無法上路。”“區縣局人員較少,萬一扛不住了,兩個人輪流眯一小會兒,雨停之後千萬不能鬆懈,必須繼續關注做好後續服務。”自特大暴雨侵襲後,長沙氣象工作群里災情圖、雨量表、雷達圖、衛星雲圖一直沒間斷過,各區縣市業務員互相探討、交流分析天氣發展形勢,各辦公室工作人員各司其職,燈火通明,徹夜無眠。強降水時段,值班人員無法抽出時間吃飯、洗澡,只能左手拿著麵包,右手握著滑鼠,用充滿血絲的雙眼盯著電腦螢幕監測天氣。
受暴雨影響,部分鄉鎮光纖中斷導致部分區域自動氣象站數據上傳疑誤,技術人員立馬奔赴一線搶修。暴雨中,他們挽起褲腳,任憑雨水肆意拍打,沒有人抱怨。局領導將辦公點移至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現場提供決策氣象服務;各副局長奔赴各區縣氣象局現場指導防汛救災氣象服務工作。
雨情就是命令 精心服務安全防禦
雨情就是命令,特大暴雨入侵後,在局領導帶領下,長沙氣象人不顧通宵達旦的辛苦,認真査看最新資料,仔細分析,準確把握強降水動態,及時作出預警,爭取為人員、財產轉移提供更多有效時間。期間,戴科良一直堅守在氣象台與業務人員共同監測數據,如遇到意見分歧,便立馬召開加密會商,確定發展方向,多次帶著服務材料參加市委市政府防汛調度會,及時通過簡訊、電話就天氣情況向市領導進行匯報,為政府提供正確的防汛抗洪決策依據。
與此同時,市局緊急啟動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與防汛辦、市應急辦、市城防辦、水務局、國土局等相關部門的嚴密會商;藉助省、市級電視媒體、報紙及時發布最新天氣訊息,多次與電台實時連線通報雨情和降水趨勢,通過多種渠道,為老百姓提供更及時、更便捷的氣象服務。
2日上午,降雨強度明顯減弱,但防汛形勢依然嚴峻。17時,長沙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在全市範圍啟動防汛一級回響。長沙氣象人明白,在暴雨肆無忌憚沖刷的時候,必須直面險情,衝鋒在前,堅守在暴雨中;降水減弱時仍不能鬆懈,依然堅守崗位;長沙氣象人齊心協力、未雨綢繆,充分運用現代化天氣監測手段,切實提高預報的及時性、精確性和預見性,及時為長沙市民撐起保護傘,為政府和各部門組織防汛抗洪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