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半自動步槍(軍事武器槍械)

56式半自動步槍(軍事武器槍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56式半自動步槍(英文:Type-56 Semi Automatic Rifle),是中國1956年仿製蘇聯SKS半自動步槍製造的武器。具有重量較輕、射擊精度好、機構動作可靠等優點。

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制式列裝的半自動步槍,和56式班用機槍、56式自動步槍統稱56式槍族。56式半自動步槍是步兵使用的單人武器,它以火力、刺刀及槍托殺傷敵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56式半自動步槍
  • 研發日期:1956年
  • 生產日期:1956年-1980年
  • 總重:空槍:3.85千克
  • 全長:1025毫米; 1260毫米(連刺刀)
  • 彈藥:7.62 × 39 毫米
  • 原型:蘇聯SKS半自動步槍
  • 原產國:中國
  • 槍容:10發
  • 閉鎖機構:槍機傾斜式
  • 自動方式:槍管導氣式
規格數據,結構特點,特點,殺傷力強,產量大,適用性廣,生產便捷,射擊精度高,改進過程,服役歷史,生產與裝備,參與實戰,

規格數據

全槍長:1025毫米。
全槍重(不裝彈):3.85千克。
槍管長:521毫米。
膛線:4條,右旋。
纏度:240毫米。
彈倉容彈量:10發。
發射56式7.62毫米槍彈。
初速:735米/秒
戰鬥射速35~40發/分,
有效射程:400米
表尺射程:1000米
最大射程:1500米
槍彈規格
中國56式7.62×39毫米步槍彈,有效射程達400m,優等射手可以達到600米,集火射擊可殺傷800m內集結之敵人。裝上專用的發射器還可發射槍榴彈

結構特點

56式半自動步槍為自動裝填子彈的半自動步槍,具有重量較輕、射擊精度好、機構動作可靠等優點,並裝有摺疊式刺刀,可以進行白刃戰。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活塞短行程),閉鎖方式為槍機偏移式,實施單發射擊,用10發固定彈倉供彈。
56式半自動步槍系仿自前蘇聯SKS半自動步槍,1956年引進了前蘇聯的全套技術資料引進仿製。其改良之處有:以鄆型刺刀替代原有之劍形刺刀(兩種槍刺的56半自動都在裝備)、把機匣蓋聯接嵌入護木內、以玻璃纖維槍托替換木托、並以沖焊件、沖鉚件或精鑄件替換部分模鑄件。
子彈子彈
保險裝置
手動保險位於扳機護圈後方。向前推動,置於上方位置時為保險狀態,鎖住槍機阻止扳機運動。
退彈過程
彈倉扣位於彈倉後面、機匣下方。下按打開彈倉,後拉拉機柄,退出膛內槍彈,通過拋殼窗檢查彈膛及進彈口,釋放拉機柄,摳動扳機,關閉彈倉。
保險打開狀態保險打開狀態

特點

殺傷力強

56式半自動步槍的瞄準基線長480mm,與56式衝鋒鎗的378mm相比高27%,同時該槍槍管比56式衝鋒鎗的長105mm,彈頭初速相應提高了25m/s,達到735m/s,並且彈道更加低伸,因此射擊精度更加優良,特別適合射擊400m距離內的有生目標,彈頭在1500m距離處仍有殺傷力。後來的63式自動步槍,設計初衷就是將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與56式衝鋒鎗的火力相結合,其槍管諸元與56式半自動步槍基本相同,因此單發射擊精度也很好。

產量大

56式半自動步槍是中國槍械發展史上的一個特例,在此之前,還沒有哪種武器能夠因過時而停產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又重新投入大批量生產。國內最早生產該槍的廠家為296廠,起初由蘇聯提供零部件與設備,在國內進行組裝,並配套生產一些小零件。這一時期的產品在機匣左前方列印的槍號帶有俄文字母。後來隨著國內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實現了該槍的完全國產化,生產廠家也逐漸增多,不過各廠家的標記都還是按最初296廠那樣,在三角形中填充廠家代號數字的模式,廠號後面刻印有“五六式”3個漢字以及槍號。除了296等大廠外,許多三線廠家也相繼加入了生產行列。據統計,到停產為止,中國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僅機匣標記就多達80餘種,足見其產量之大。

適用性廣

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SKS在蘇聯只是一種過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這與其設計思想的局限有關,因為SKS的設計初衷只是提供一種與德國G43以及美國M1半自動步槍相抗衡的武器。不過,SKS相對於二戰結束後各國採用的半自動步槍,如比利時的FN49、法國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來說,都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FN49和MAS49/56仍在沿用大威力步槍彈,而SKS開始使用中間威力型M1943槍彈,在體積、質量和後坐力上具有明顯優勢;而與Vz52/57相比,sKs的結構更簡單、可靠性更高。還可以通過在槍口加裝附屬檔案,發射槍榴彈或拋擲手榴彈,使該槍具備一定的反裝甲和面殺傷能力。 雖然SKS在原產國的境遇只能用“生不逢時”來形容,但其仿製品56式半自動步槍卻因為適合中國國情而得到了廣泛套用。特別是在倡導“全民性游擊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格外強調步槍手以及民兵的作用,他們一般以遠距離的狙擊、伏擊和襲擾為主要作戰模式,同時彈藥攜帶量有限,在這種前提下,56式半自動步槍是最合適的選擇。

生產便捷

56式半自動步槍生產定型後,開始逐步取代部隊原先裝備的53式等舊雜式步槍,但裝備的速度並不快,有些二線部隊到1970~1972年才開始換裝,主力部隊則在1968年前後換裝完畢。以1970年的一個甲種師步兵連為例,全連138人,其中9個步兵班除正、副班長使用56式衝鋒鎗外,其餘7人全部配備56式半自動步槍,另外,連部2名通信員、炊事班班長各配1支,全連共配該槍66支。在當時“全民皆兵”的時代背景下,民兵中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也很普及,特別是1969年以後中蘇關係惡化,國內大力加強民兵武裝建設,常有民兵先於正規軍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裝備的多是三線小廠和臨時轉產該槍的軍工廠生產的。

射擊精度高

56式半自動步槍在中國軍戰士手中,創造了無數神槍手的傳奇。1960年代聞名全軍的“神槍手四連”有百名以上神槍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理髮員、衛生員、給養員都是特等射手,炊事員也全都達到神槍手標準。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孤膽英雄”岩龍,曾以該槍創造過125發槍彈連續斃敵56人的戰績。但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56式自動步槍遠距離射擊精度好的特點得不到發揮,扣一下打一發的半自動模式與10發的容彈量在越軍廣泛使用的AK47步槍面前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國內最終設計定型了81式班用槍族,並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投入使用。
SKS半自動步槍SKS半自動步槍

改進過程

由於蘇聯原產的SKS在結構、材料以及生產、裝配工藝等方面並不完全符合中國國情,國內在仿製基礎上逐步進行了改進,從而使56式半自動步槍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SKS仿製型號。該槍的生產時間較長,不同時期均有改進和變化。
改進鋼材和加工工藝
56式半自動步槍最早採用鉻、鎳含量較高的50AE、50AZ進口鋼材,這兩種鋼材在蘇聯儲量很大,但在中國卻恰恰相反。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後,蘇方不再履行供貨契約,國內自行研製了適應國情的50BA槍鋼,槍機則用無鎳少鉻的30GrMnMoTiA合金鋼代替進口的30GrNi2MoVA合金鋼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機械性能。這些材料在後來的56式衝鋒鎗和班用輕機槍上都有使用。早期56式半自動步槍彈膛與線膛內壁沒有鍍鉻,所以槍管壽命較短,很多槍打不到規定的6000發便提前報廢了,在改用50BA製造槍管後,彈膛與線膛也採用了流動鍍鉻技術,使槍管壽命大大提高。
用精鑄件和衝壓焊接件代替切削件和鍛造件
早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的準星座、表尺座和導氣箍等零件大多是先鍛造再機加工成型,或用棒料直接加工,不但工藝繁瑣,而且材料利用率不高,後來這些零件均採用失蠟精密鑄造工藝生產,只要對關鍵部位進行少量機加工即能滿足要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早期機匣蓋採用圓鋼車銑加工而成,費時費料,後來改用精鑄工藝生產,大大節約了成本與工時;早期的發射機座采 用模鍛機加件,結實耐用,但生產工藝複雜,後來廣泛採用鋼板衝壓件,把原來的擊發機座分為本體和扳機護圈兩個零件,分別衝壓加工後再點焊、氣焊到一起,最後進行少量機加工,雖然形狀與做工不及早期產品,但使用性能沒有降低,這也是56式半自動步槍不同於國外產品的一個特殊之處;早期的活塞用圓鋼車削加工,若刀痕處理不好容易造成斷裂,後期改用圓鋼加熱後墩粗頭部,再加工成型。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曾在190年代生產過少量採用衝壓機匣的56式半自動步槍,衝壓而成的機匣體把節套和尾座包在一起,通過鉚、焊連線牢固,質量有所減輕,但生產過程較為複雜。採用這種機匣的56式半自動步槍可以通過槍機框上導軌槽的寬窄與機匣前部的形狀來識別,衝壓機匣的導軌槽比較窄,而且機匣前部平整,沒有鍛造機匣那樣的縮小段。
槍管與機匣裝配方法的改進
國內1970年代以前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管與機匣均採用螺紋連線擰緊的裝配方式,雖然裝配過程比較簡單,但其螺紋的加工與精度要求較高,廢品率高,修理也不方便。後來生產的槍管均採用靜壓配合加固定銷的連線方式,其機匣上裝配孔與槍管尾部外圓的尺寸可以通過選配分組的方法來裝配,裝配好以後再鑽孔打入定位銷,廢品率很低。如今,這種裝配方法已經廣泛套用到其他多種國產槍械上。
槍機組件的改進
早期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機組件全部仿自蘇聯原產SKS,但使用過程中發現擊針易斷裂,而且空槍擊發時容易將擊針孔處打出裂紋,同時存在抽殼鉤簧易失效、抽殼鉤易斷裂等缺點,後來改進了擊針與擊針截面形狀,並調整了擊針頭部的尺寸與角度,以及擊針孔內部角度、抽殼鉤的形狀與抽殼鉤簧的材料等,滿足了使用與壽命要求。槍機框本身由於生產年代不同,也有不同的改進:1960年代末取消了槍機框導軌槽下部兩側的腰形槽,而槍機框導軌槽在1980年代後的產品中變得更窄,以適應沖鉚焊結構的機匣。這兩個特徵也可以作為區分不同時期產品的依據之一。
刺刀的改進
1965年以前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原產SKS一樣,採用劍形、雙刃刺刀,兩面均開有血槽,為防止反光,其表面鍍有乳白色。部隊用後發現這種刺刀存在剛度不足等缺點,加上當時作戰思想上強調“刺刀見紅”,所以後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一律改用三棱刺刀,長度也由原來的312mm增加到380mm,其優點是剛度好、穿刺力大、殺傷力強。這種
56半自動劍形刺刀56半自動劍形刺刀
刺刀同後來63式自動步槍的對稱式三棱刺刀不同,與53式步騎槍的棱刺也不相同,而是一種變截面刺刀,前端截面類似倒“T”字形,後端則近似圓柱形,尖端則接近平口螺絲刀的形狀,整體熱軋成型,血槽是直接軋制出來的,材料利用率高,機械性能好。改用三棱刺刀的另一優點是,下護手的刺刀槽比劍形刺刀的淺,有利於提高全槍的整體強度,因此使用不同式樣刺刀的56式半自動步槍,其槍托也是不能互換的。由於這種三棱刺刀的使用效果理想,後來56式衝鋒鎗上也有使用。
槍托材料的變化
早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托均採用木材製造,由於當時國內的軍事指導思想立足於“早打、大打”和“全民皆兵”,對56式半自動步槍的需求數量特別大,而槍托用木材受產地和生長年限限制,數量和來源均無法得到保證,不得不尋找其他替代材料來製造槍托。國內當時試驗過玻璃鋼和膠合板等材料,其中玻璃鋼生產完全不用木材,材料來源也不受地域限制,生產工藝簡單,強度比木材高,因此生產過一批採用這種槍托的56式半自動步槍。與木托相比,玻璃鋼槍托表面非常光滑,沒有木材紋理,顏色單一且偏紅,細看時能看到裡面的玻璃纖維。不過,當時國內玻璃鋼生產工藝不太完善,而且手感與舒適程度不如木托。 此外,56式半自動步槍在生產過程中還有某些階段性的改進,典型的代表是機匣蓋閂銷,它的改進只在中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上出現過,早期和後期都未採用。改進前的機匣蓋閂銷由閂銷和閂片鉚接而成,閂片前部上方有一個為便於扳動而設計的折彎部分,在部隊實際使用中,發現其容易因掛擦而使機匣蓋閂銷意外打開,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將閂片前部上方的折彎部分放到下方,與槍托齊平,同時為了方便扳動,在槍托相應部位切了一個斜向內的槽。在其他國家的SKS仿製品中都沒有這樣的改進,可以作為識別國內中期產品的一個重要特徵。

服役歷史

1950年代,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軍工業。1956年,解放軍定型了56式槍族並開始量產。50年代末56式半自動步槍大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代53式騎槍、日本三八式步槍和部分毛瑟步槍以及美國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制式步兵武器。一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衝鋒鎗、2支56式班用機槍。
儀仗隊的儀仗槍1962年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參看中印邊境戰爭),56式半自動步槍自裝備後首次投入戰鬥,相比印軍用的英制手動恩菲爾德步槍,56式步槍以其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機槍及56式衝鋒鎗,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終贏得戰事。 1968年,63式自動步槍(外國曾稱為68式)裝備部隊,取代56式步槍和56式衝鋒鎗。56式步槍其後撥入民兵部隊。但到了70年代中期,63式步槍暴露出各種問題後終於撤裝,部隊重新裝備56式步槍和56式衝鋒鎗。
1979年中越爆發戰爭(參看中越戰爭),在普遍使用AK47自動步槍的越南人民軍的火力下,僅有具半自動火力的中國步槍兵顯得相當脆弱。這加速了81式自動步槍的研製和裝備。1981年當雙方再次爆發流血衝突時,中國軍隊已經普遍裝備81式步槍。
1985年,56式半自動步槍正式撤裝,由81式步槍或56式衝鋒鎗取代。但56式半自動步槍仍裝備民兵部隊。現今,中國軍隊僅保留少數56式步槍作儀仗隊的儀仗槍。

生產與裝備

56式半自動步槍的瞄準基線長480mm,與56式衝鋒鎗的378mm相比高27%,同時該槍槍管比56式衝鋒鎗的長105mm,彈頭初速相應提高了25m/s,達到735m/s,並且彈道更加低伸,因此射擊精度更加優良,特別適合射擊400m距離內的有生目標,彈頭在1500m距離處仍有殺傷力。後來的63式自動步槍,設計初衷就是將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與56式衝鋒鎗的火力相結合,其槍管諸元與56式半自動步槍基本相同,因此單發射擊精度也很好。
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SKS在蘇聯只是一種過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這與其設計思想的局限有關,因為SKS的設計初衷只是提供一種與德國G43以及美國MI半自動步槍相抗衡的武器。不過,SKS相對於二戰結束後各國採用的半自動步槍,如比利時的FN49、法國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來說,都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FN49和MAS49/56仍在沿用大威力步槍彈,而SKS開始使用中間威力型M1943槍彈,在體積、質量和後坐力上具有明顯優勢;而與Vz52/57相比,sKs的結構更簡單、可靠性更高。還可以通過在槍口加裝附屬檔案,發射槍榴彈或拋擲手榴彈,使該槍具備一定的反裝甲和面殺傷能力。 雖然SKS在原產國的境遇只能用“生不逢時”來形容,但其仿製品56式半自動步槍卻因為適合中國國情而得到了廣泛套用。特別是在倡導“全民性游擊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格外強調步槍手以及民兵的作用,他們一般以遠距離的狙擊、伏擊和襲擾為主要作戰模式,同時彈藥攜帶量有限,在這種前提下,56式半自動步槍是最合適的選擇。
56式半自動步槍是中國槍械發展史上的一個特例,在此之前,還沒有哪種武器能夠因過時而停產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又重新投入大批量生產。國內最早生產該槍的廠家為296廠,起初由蘇聯提供零部件與設備,在國內進行組裝,並配套生產一些小零件。這一時期的產品在機匣左前方列印的槍號帶有俄文字母。後來隨著國內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實現了該槍的完全國產化,生產廠家也逐漸增多,不過各廠家的標記都還是按最初296廠那樣,在三角形中填充廠家代號數字的模式,廠號後面刻印有“五六式”3個漢字以及槍號。除了296等大廠外,許多三線廠家也相繼加入了生產行列。據統計,到停產為止,中國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僅機匣標記就多達80餘種,足見其產量之大。
1960年代,國內自行研製出兼具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鎗優點的63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開始顯得有些過時,並於1960年代末期一度停產。但63式自動步槍的生產高峰恰好趕上文革時期,質量問題相當突出,而當時國內又沒有能力重新研製一種新槍來取代它。在部隊“還我56半”的呼籲下,只得撤裝63式,重新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這在國產槍械中是絕無僅有的。
56式半自動步槍生產定型後,開始逐步取代部隊原先裝備的53式等舊雜式步槍,但裝備的速度並不快,有些二線部隊到1970~1972年才開始換裝,主力部隊則在1968年前後換裝完畢。以1970年的一個甲種師步兵連為例,全連138人,其中9個步兵班除正、副班長使用56式衝鋒鎗外,其餘7人全部配備56式半自動步槍,另外,連部2名通信員、炊事班班長各配1支,全連共配該槍66支。在當時“全民皆兵”的時代背景下,民兵中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也很普及,特別是1969年以後中蘇關係惡化,國內大力加強民兵武裝建設,常有民兵先於正規軍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裝備的多是三線小廠和臨時轉產該槍的軍工廠生產的。
56式半自動步槍在中國軍戰士手中,創造了無數神槍手的傳奇。1960年代聞名全軍的“神槍手四連”有百名以上神槍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理髮員、衛生員、給養員都是特等射手,炊事員也全都達到神槍手標準。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孤膽英雄”岩龍,曾以該槍創造過125發槍彈連續斃敵56人的戰績。但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56式自動步槍遠距離射擊精度好的特點得不到發揮,扣一下打一發的半自動模式與10發的容彈量在越軍廣泛使用的AK47步槍面前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國內最終設計定型了81式班用槍族,並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投入使用。
81式槍族定型並列裝部隊後,56式半自動步槍才完成其歷史使命,逐步退出中國軍裝備序列。在一些武警部隊和公安特警中,56式半自動步槍和81式步槍一直混裝到1990年代末期,仍有少量留用。有的甚至將該槍裝上瞄準鏡,用作狙擊步槍。例如:1991年9月11日,犯罪嫌疑人丁某攜帶炸藥,在西安市某廠家屬區劫持10餘名人質與警方對峙,現場指揮部決定派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兩個狙擊小組與之抗衡。次日凌晨2時左右,特等射手乘案犯和人質走出大門的瞬間,首發命中丁某頭部,第2槍擊中其腹部,歹徒被當場擊斃,人質無一傷亡。
由於56式半自動步槍長短適中、外形美觀,其帶劍形鍍鉻刺刀的型號始終是三軍儀仗隊的禮儀用槍。對56式半自動步槍來說,路,仍在延伸。

參與實戰

1962年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中印邊境戰爭),56半自裝備後首次投入戰鬥,相比印軍用的英制手動步槍,56半以其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壓制住了印度步兵的恩菲爾德手動步槍,支持了中國軍隊最終獲勝。60年代中,解放軍展開大練兵,聞名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就是以裝備56半為主的步兵分隊為戰術訓練對象。1968年,兼顧56式自動步槍的連續火力與56半的精確射擊優點,所謂“步沖合一”的63式自動步槍(外國曾稱為68式)裝備部隊,取代56半和56式,56半其後撥入民兵部隊。但到了70年代中期,63式步槍暴露出各種問題,當時部隊有“還我半自動”呼聲,後終於撤裝,部隊重新裝備56半和56式。
1979年爆發中越邊境戰爭,戰前中國步兵班中除班長裝備56式衝鋒鎗外,其餘士兵仍較普遍地裝備56半。戰爭爆發前國防部緊急給部分參戰部隊換裝56式衝鋒鎗,這是因為在兩國邊界一帶的山地叢林環境中56半精確射擊的特點多是無從發揮,反而在近戰中火力遠不如具備連發射擊能力的自動步槍。AK-47系列槍枝(包括中國軍隊裝備的56式衝鋒鎗及繳獲越軍的AK-47/AKM突擊步槍)因結構原因命中率較低,而中國軍隊因歷史原因又特別喜歡對敵人做精確射擊,因此在這場戰爭期間直接催生了中國軍隊對81式自動步槍的研製。1983年中越雙方再次爆發邊境衝突時,中國軍隊已普遍換裝了自己研製的命中率較高、能夠精確射擊的81式自動步槍。81式雖然借鑑了AK-47的自動原理,但在導氣系統、槍機、空倉掛機等也借鑑了56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