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5·12考問中國--汶川地震親歷15日
- 作者:徐良文
- ISBN:9787305061097
- 類別:文學>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報告文學
- 頁數:248
- 定價:¥38元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5-01
- 開本:16
目錄,導語,後記,
目錄
第一部 5·12,考問中國
第一章 黑色五月
第二章 “救人第一!”
第三章 長城巍峨
第四章 人間有愛
第五章 志願者
第六章 大愛無疆
第七章 開放的胸懷
第八章 國殤
第二部 地震災區校園行
第一章 “范跑跑”的地震
第二章 富新二小——無言的訴說
第三章 東汽中學——誰之錯?
第四章 平通中學——遍地英雄
第五章 南壩鎮——國小中學兩重天
第六章 什邡一日——從紅白、鎣華到洛水
第七章 從擂鼓到北川——難忘的《青花瓷》
第八章 聚源中學——亮起燭光的夜晚
第九章 桑棗中學——教育的脊樑
第十章 映秀鎮——與一位中學生一起冒險
第三部 廢墟上的天使
第一章 緊急出征
第二章 生命爭奪戰
第三章 天使與花朵
第四章 不死的北川
第五章 挺進平通
第六章 “孤島”上的堅守
後記 尋找精神的家園
導語
《5·12,考問中國:汶川地震親歷15日》力圖真實再現汶川大地震中難忘的人物和感人事件。作者在真實記錄災區見聞的同時,也力求寫出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部“5·12,考問中國”,落腳點在汶川大地震後中國高層和民眾精神層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第二部“地震災區校園行”,以社會關注的校園、學生為關注點,真實記錄了地震災區十幾所學校的所見、所聞、所感。第三部“廢墟上的天使”,以第一支赴災區的外省醫療隊——江蘇醫療隊為線索,刻畫了白衣天使們在救死扶傷過程中的精神歷練。
後記
尋找精神的家園
我前後兩次去汶川。第一次是震撼,第二次是思考。
所以,這部書稿我是倒過來寫的。先有了第三部,然後有了第二部,最後寫的是第一部。
這部書以我在地震中的親歷為線索,力圖真實再現汶川大地震中難忘的人物和感人事件。我在真實記錄災區見聞的同時,也力求寫出我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一部“5·12,考問中國”,落腳點在汶川大地震後中國高層和民眾精神層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第二部“地震災區校園行”,以社會關注的校園、學生為關注點,真實記錄了地震災區十幾所學校的所見、所聞、所感。第三部“廢墟上的天使”,以第一支赴災區的外省醫療隊——江蘇醫療隊為線索,刻畫了白衣天使們在救死扶傷過程中的精神歷練。
說實話,寫第一部我頗費了些心思,在第三部、第二部完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沒有動筆。幾乎都想放棄。這是一部大書,我不敢寫。最後我又去了一趟汶川。
那是2009年春節前夕,時間,1月18日,當我在凜冽的寒風中獨自站立於汶川城東的姜維城下,仿佛站立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腳下是正從地震陰影中走出的汶川縣城,身邊是古蜀國大將姜維的城堡,思想穿越千年風霜,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歷史的悲壯。
大地震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的地殼深處。這塊土地歷史上曾經叫西夏。
據說,西安的小雁塔,在經歷歷史上一次地震時,塔身曾震開一條縫隙,數年後,在經歷第二次地震後又神奇地合上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開章明義的一句讖語,難道那地殼深處的地球板塊也遵從這樣的人間興亡規律嗎?
在一個時期,汶川,成為一個災難的代名詞,同時,汶川又成為一個人們精神的家園。不錯,汶川曾一度處在人類社會歷史的低谷,但是,汶川正是從最低谷開始了反彈。一路泛紅,今天的汶川已經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重新站上歷史的高點。站在這片遭遇過災難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一股熱潮在周身涌動,我像一個迷失家園的孩子突然間感到了來自大地母親的溫暖,享受著家園的溫馨,仿佛一道天光在眼前展開,向我展示風雨過後的彩虹。
哪個名人講過,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人生的路途中,每一片走過的風景,不管是美麗還是荒涼,都是你終生的財富,值得用心珍藏。
不知從何時起,汶川成為我心中的精神圖騰。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我會想起汶川,事業上遭遇困難和挫折,我會想起汶川,就是處在順境中的我也時時想起汶川。的確,汶川是一副藥劑,能化解你心中的怨氣,能增添你走出困境的勇氣,更能警醒你的驕氣。想到汶川,我就想到堅韌、堅強、堅持這些字眼,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咳!人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啊!這就是汶川帶給我的不盡思考。
我不再猶豫,不再彷徨無助,我決心丟下一切包袱,義務返顧的把一部生命的大書寫下去。
我決定採取略寫,用電影蒙太奇的方式,選取最感人的細節片斷,以求小中見大。
大約一年時間,我的業餘時間全部用在了這部書稿上。我不是在寫書,而是在完成生命中的一份答卷。
現在,我把這份答卷交給讀者去評判。
在本書付印之際,我想特別感謝幾個人,是他們的支持和鼓勵助我完成了這部書稿。
他們是:江蘇省司法廳廳長繆蒂生先生;江蘇省司法廳副廳長、省監獄管理局局長於愛榮先生;江蘇省司法廳副廳長、省勞教局局長姜金兵先生;江蘇省司法廳政治部主任姜愛國先生;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范小青女士;江蘇省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傅曉紅女士;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李朝潤先生;南京市作家協會的各位領導以及好友傅寧軍先生、袁誠先生、劉賢東先生。還要特別感謝南京大學出版社的范瑜女士,她不僅放棄假日休息為我審讀書稿,還送了一句激勵我並使我感動話:“老徐,讀你的書稿讓我流了不少眼淚。”正是她這句話使我忘記了繁忙工作之餘後的勞累,努力將這部書稿寫到了最後。 2009年5月1日於南京市北京西路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