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工程

“279工程”的創意來自50年代初人類對核戰爭這一新型戰爭方式的探索。1953年蘇軍進行了多次核試驗,同時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經過改裝的坦克。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區進行了一次有步兵參加的特種核試驗,軍方發現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衝擊波掀翻,這顯然不合當時蘇聯領導人大打核戰爭的想法。於是,他們便構想製造一型可以對抗核衝擊波的坦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79工程
  • 外文名:Object 279
  • 前型/級:無
  • 次型/級:無
  • 國家:蘇聯
簡介,性能數據,

簡介

279工程
博物館中的279博物館中的279
由天才科學家L·S·托洛亞諾夫領導的小組開始研製“戰術核爆區用試驗性車輛結構279工程”,它也被當作和“277工程”競爭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樣品。托洛亞諾夫面臨著對抗核子風暴的難題,他在設計圖上儘量加大履帶接地面並考慮了一種完全不合規範的可以防止暴風侵害乘員的車體形狀。 由於四條履帶集中並且均勻分布60噸重的車身以及炮塔,以致於279坦克的接地壓力居然不可思議地“不超過每平方厘米0.6公斤”(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接地壓力還高達每平方厘米1.06公斤),而且平整非舟狀(也就是負重輪與主動輪的位置同高的意思)的履帶設計讓整體重量均勻地分攤在各種地面,就連泥地也能輕鬆通過。甚至不要說是樹樁,就連類似齊格菲防線上的“龍牙樁”也能如履平地般地輾過去。
於是“279工程”裝備了4條履帶,這本不是什麼新鮮事。英國早在1916年就研製過4條履帶的“飛象”超重型坦克。但是“279工程”採用了當時很難想像的油氣懸掛,使得在核爆來臨時整車可以像螃蟹一樣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於傾覆。接地面的面積增加則使整車的重心更低,每側2條履帶的給油是從車體中部的主油箱連線。車體呈橢圓型,考慮到中子彈這一新式武器的出現,“279工程”車體外圈內部設計了很多夾層用來填充防輻射物質(在中子彈爆炸區,可以將殺傷力很大的快中子轉化為慢中子)。鑄造車體平均厚度達到269毫米。使用1000hp的12筒柴油發動機,可以使60噸的坦克達到50公里的時速,這是相當了不起的。它使用和“277工程”一樣的炮塔但炮彈減少到24枚。
“279工程”於1957年造出了樣車。這輛“科幻坦克”在試驗場順利通過了技術審查,但是由於結構複雜造價昂貴,沒有投產。另外加之赫魯雪夫認為未來的戰爭只需要飛彈和核武器,重型坦克應該被“扔進垃圾堆再跺跺踩平”,於是“279工程”於1960年被下令停止研製。(當年7月22日,赫魯雪夫取消了一切超過37噸的重型坦克計畫,蘇聯重型坦克發展戛然而止。)它一直保存在庫賓卡博物館。雖然作為一種坦克它沒能登上戰爭的舞台,但其驚人的創造性讓人讚嘆不已。
279工程防護性能極出色,車體分為4個裝甲隔艙,車首前上裝甲厚192毫米,傾角60度,將近T-10M重型坦克2倍;側面裝甲厚182毫米,傾角60度,比T-54/55坦克正面裝甲還要厚的多;炮塔前裝甲305毫米,傾角30度,這可能是坦克安裝最厚的均制鋼裝甲板。這在當時是可以毫不在乎的面對一切反坦克火力的。當然作為要在核條件下作戰的坦克,279工程具備完善的三防系統。279工程還裝備了潛渡系統、自動滅火系統和戰鬥室加溫系統等特殊設備。 279坦克是個巨炮主義的代表,採用130毫米60倍徑的M-65主炮。
發射脫殼穿甲彈/APDS時彈頭初速高達每秒1000米,搭配14.5毫米KPVT同軸重機槍並裝置在"Groza"(斯拉夫語“暴風”之意)穩定器上。M-65主炮同時還搭配一個半自動裝填器,畢竟130毫米炮彈的重量不是開玩笑的;同時也能精簡人力;更重要是在半自動裝填器協助下M-65主炮射速可高達5-7發(T-28超重型坦克105毫米主炮依靠人力只能維持每分鐘四發)。整體大致上來說,279坦克似乎一時之間是全世界最優良坦克之一,除了它可憐的載彈量(備彈24發)之外。
但事實並不是像數據那么動人。1959年279工程在庫賓卡全面試驗。在試驗中,279缺點暴露無缺:戰鬥全重達60噸;動力傳動系統和懸掛系統可靠性不能讓人滿意;行走裝置過於複雜,零件是其他坦克2倍,乘員保障工作負擔太大;維護更換內側負重輪和履帶非常麻煩;以至於最後沒有正式的批量生產。

性能數據

車寬 3.4米
車高 2.475米
主武器 1門M—65型130毫米炮
279工程側向視角279工程側向視角
彈藥基數 24發
輔助武器 1挺ΚΠΒΤ14.5毫米並列機槍
彈藥基數 300發
裝甲防護
車首前上裝甲 厚度192毫米 傾角60度
車體側面 厚度182毫米 傾角45度
炮塔正面 厚度305毫米 傾角30度
動力 1台柴油機
功率 1000馬力
  • 1
    279工程圖冊
  • 1
    279工程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