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蘇聯成立後隨著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完成,蘇聯又重新建立了規模較為可觀的軍工體系,紅海軍終於等到了提出建造新艦的時候了。但是這時的蘇聯造船工業仍缺乏大型艦艇設計經驗,無奈之下,蘇聯只有向國外求援。在當時國際環境下委託西方公司設計,再在國內建造並不是難事。1933年,蘇聯政府與義大利安薩多船廠簽訂了設計契約,這型代號為26號工程的巡洋艦在義大利設計師的手中逐漸成形。
設計建造
26型巡洋艦在設計上以義大利最新型的第三批輕巡洋艦萊蒙德·蒙特庫特里級輕巡洋艦為原型,一號艦基洛夫號、二號艦“伏羅希洛夫”號分別於1935年10月22日和1935年10月15日在列寧格勒的奧爾忠尼啟則造船廠(
波羅的海造船廠)和尼古拉耶夫的馬爾季造船廠開工。紅海軍計畫在兩艦服役後,再開工4艘改進型,就是後來的馬克西姆-高爾基級(26比斯)。
服役歷程
基洛夫號和馬克西姆·高爾基號分別於1938年9月和1940年11月加入波羅的海艦隊,伏羅希洛夫號於1940年6月加入黑海艦隊,莫洛托夫號在德國入侵蘇聯以後加入黑海艦隊,加里寧號和卡岡諾維奇號於1943-1944年加入太平洋艦隊。基洛夫號在戰後作為訓練艦於70年代退役;馬克西姆·高爾基號於1958-1959年退役;伏羅希洛夫號在戰後60年代報廢,莫洛托夫號在戰後作為訓練艦於70年代退役;加里寧號和卡岡諾維奇號於60年代退役。
設計特點
基本設計
26型巡洋艦採用長首樓結構,首樓一直延伸到前煙囪末端;兩根巨大的向後傾斜的橢圓形煙囪位於艦體中部,且間隔很大,中間是一部艦載機的彈射器,搭載兩架KOR- 1;艦橋共有三層,且相對低矮,駕駛室位於第三層2號主炮後,而在前煙囪兩側布置了兩部吊車,吊車之上的第三層艦島後部,是兩部用於副炮火控的SPN-100指揮儀,負責指揮100毫米副炮。其後有一根大型的“A”字形四角主桅,上置一部B20型測距儀,負責為主炮提供
射擊諸元與目標要素。這根大型主桅是區別26型與26比斯型的最重要的特徵。緊隨後煙囪的還有一根細小的三角後桅。
武裝設計
26型巡洋艦裝備三座三聯裝B-1-P型180毫米艦炮。該炮身管長57倍口徑,使用MK-3-180型炮塔,分別布置在艦首的A、B炮位和艦尾的Y炮位。該炮的炮管長10345毫米,炮塔重247.4噸,最大俯仰角40度。射速每分鐘6發,初射速每秒920米。最大射程約35千米,最大
有效射程18~20千米,彈丸重量約100千克。26型最初的副炮是六門單管56倍口徑的B-34型100毫米艦炮,集中安排在後煙囪兩側的武器平台上。
B-34屬於手工操作的高平兩用炮,炮重15噸,射速每分鐘15發,射程16千米,射高6000米,初射速每秒850米,俯仰角80度,彈丸重13.5千克。防空武器包括艦橋頂部3門單管46倍口徑的21K型45毫米高炮和尾樓上層建築末端等處密集布置的5門單管67.5倍口徑70K型37毫米高炮。70K全炮重1.75噸,射速每分鐘160發,射程4千米,初速880米每秒,水平瞄速20度每秒,俯仰瞄速15度每秒,俯仰角-10至85度,旋轉角360度,彈丸重0.732千克。
其它設計
26型的艦體中部雙煙囪之間布置一部飛機彈射器,艦上可攜帶兩架KOR-1型(別-2)小型水上飛機。和艦載機配套的是首樓末端兩舷的兩架吊車。飛機彈射器的兩側是兩組並排式的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除了最初服役的一段時間外,魚雷發射管都是被拆除了的。26型艦尾還有兩根布雷軌,艦上共可攜帶60~96枚各式水雷(“伏羅希洛夫”號可攜帶196枚)。26型主桅頂部裝備一部B-20型測距儀,主要為180毫米艦炮提供服務,它有三根觀測筒。B-20在艦上共有兩部,另一部在二號煙囪後面的平台上。
在四角主桅與前煙囪之間的上層建築第三層頂部,沿兩邊分別布置有兩部為B-34型100毫米副炮提供目標指示的SPN-100型火炮指揮儀。動力系統為兩台義大利生產的蒸汽輪機,總功率119750馬力(伏羅希洛夫號總功率129500馬力),雙軸雙槳推進;最高航速35.9節,經濟航速17.8節,續航力3750海里(伏羅希洛夫號2140海里);
水線裝甲帶厚度50毫米,甲板裝甲厚50毫米,炮塔裝甲厚76毫米,指揮塔裝甲厚100~150毫米;全艦編制872至9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