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通識教育系列教材·世界科學技術史

21世紀通識教育系列教材·世界科學技術史

《21世紀通識教育系列教材·世界科學技術史(第3版)》是一本寫了十一年、出版後又雕琢修補十一年的科技通史。《世界科學技術史》掃描了從石器到宇宙飛船的技術發展全景,評述了從阿基米德到比爾·蓋茨、從亞里士多德到愛因斯坦的古今哲人才俊,猶如一次科技文明的覽勝。高深的科技思想在書中表達得十分通俗,清晰的敘述脈絡蘊含豐富的人文關懷。在知識如海、書籍成山的時代,面對圖畫和影像對理論的衝擊,希望藉助錘鍊過的語言和樸素的文字,讓人類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得到細心的關注,也讓《世界科學技術史》成為讀者經常翻閱對話的無言朋友。

基本介紹

  • 書名:21世紀通識教育系列教材•世界科學技術史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作者:王鴻生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095828, 978730009582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1世紀通識教育系列教材·世界科學技術史(第3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鴻生,甘肅景泰人,先踐理工科邊界,再踏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視世界科學技術史為通天曉地之學,可增知人識事之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多年講“世界科學技術史”、“科學方法與學術創新”等課。主要著作:《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國歷史中的技術與科學》、《歷史的瀑布與峽谷》。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篇 古代的科學技術
第一章 生存的技術和文明的起點
直立行走的猿
天然石塊和木棒
打制石器
用火和取火
捕魚和狩獵
弓箭的發明
農業和畜牧業
陶器和銅器
產業的發展
社會組織的變革
語言、圖畫和文字
知識的起源.
原始宗教和科學

第二章 尼羅河畔的永恆
埃及的地理和歷史
古埃及的神、祭司和知識
解剖和醫學
尼羅河的贈禮
技術的奇蹟和停滯
衰亡與不朽

第三章 兩河流域的遺產
西亞的新月形地帶
多變的歷史風雲
蘇美爾人的最初創造
古巴比倫和使用鐵的西臺
金戈鐵馬的亞述
新巴比倫的建築和天文學
波斯帝國的成就
西方文字的淵源

第四章 愛琴海岸的理性之光
希臘和希臘人
技術和海外活動
萬物的本原和運動的原因
理性的科學
對人的思考
希臘歷史的轉折點
希臘化時代的科學群星

第五章 羅馬帝國的技術和影響
義大利半島和羅馬人
技術特色
希臘科學的餘輝
羅馬的歷史影響

第六章 古印度文明中的知識
印度河和印度
哈拉巴文化
吠陀時代的知識
佛教誕生的年代
孔雀王朝和重新分裂時期
貴霜帝國時期
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朝時期
伊斯蘭勢力進入印度時期
德里素丹和莫臥兒帝國時期
南亞次大陸文明的歷史透視

第七章 古代中國的科學和發明
地理位置
炎黃時代
青銅文明
春秋戰國時期
秦漢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五代
宋遼金夏時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中國科技概覽

第八章 中世紀阿拉伯和歐洲的學術與技術
阿拉伯的歷史概況
阿拉伯人對待學術的態度
阿拉伯人對科學技術的特殊貢獻
中世紀的歐洲
教會的作用
東西方的接觸
技術的進步和學術的復甦
第二篇 近代科學技術的進展

第九章 新時代的到來
城市和資本主義生產
發現地球
人的覺醒
信仰里的衝突

第十章 理解天體和地上物體的運動
重新安排宇宙
克卜勒定律
伽利略的研究
牛頓的綜合
太陽系演化的星雲說
波德一提丟斯定則
赫歇耳對銀河的研究
海王星的發現
數學描述運動
力學的發展

第十一章 探索生命的奧秘
對人體結構的研究
血液循環的發現
從細胞的發現到細胞學說
微生物的發現和研究
對生物的系統分類
生物進化理論

第十二章 追究元素和物質變化
從鍊金術到冶金化學和製藥化學
波義耳和近代化學

文摘

技術特色
羅馬帝國初期的政治家馬可·圖留斯·西塞羅(公元前106-公元前43)說過:“希臘人對幾何學推崇備至,所以他們的哪一項工作都沒有像數學那樣獲得出色的進展。但我們把這項技術限定在對度量和計算有用的範圍內。”①羅馬人興起的過程中,緊張而頻繁的內外政治事務和軍事鬥爭使他們忙於應付和解決實際問題,因而很少把精力放在抽象的理論和學術方面。一帝國初期的公共工程和管理同樣須全力以赴。正因為如此,羅馬人表現出對技術的重視,並且創造了值得驕傲的技術成就。
羅馬人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民族。西方最早的一部農學著作是羅馬監察官加圖(公元前234-公元前149)寫的《論農業》。這本書寫道:“怎樣才能把田地照料得最好?是很好的耕耘。其次呢,還是耕耘。第三呢?才是施肥。”在帝國建立前,羅馬的農業就已相當發達,牛耕和鐵工具已普遍使用。羅馬帝國建立後第三年死去的瓦羅(公元前116-公元前27)也寫過一部《論農業》。帝國時期的農莊、果園和牧場規模增大,埃及地區的灌溉系統也得到了改善。帶輪的鐵犁、改進了的鋤、耙、鍬、鐮和打穀工具,二圃制和糞肥,標誌著羅馬帝國農業技術的水平。

後記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一個復甦時期。作者自198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時便打算開設世界科學技術史課程。先是因為講課需要,繼之是人門後的興趣和企圖通曉該領域知識的願望,產生了寫作本書的念頭。
不少教材由幾人合作,分頭編寫,各人可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揚長避短,不日成之。然作者多年孤守一隅,未有同行聯絡,只是單教獨思,一人面對古今中外的書山文海,從中尋找數理化天地生和各門技術發展的軌跡。這樣既是學習又是研究,解惑之瞬也是所得之時。經年寒窗,甘苦自知。該書從1985年開始蒐集資料,梳理思路,開始寫作,第一版於1996年問世,2001年做了修訂,2007年10月開始再次修訂,先後經歷了二十二年的時間。
為使本書能適應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學的篇幅、內容和深度要求,又成為一本普及性的科學技術通史著作,作者在撰寫過程中力求兼顧學科分類和歷史線索,涉獵範圍儘量廣闊,對有助於理解科技史的相關內容採取加注的方法,以免正文陷入繁瑣細節。敘述則力求可讀性強,議論儘可能恰當,以圖從整體上清晰勾畫科學思想和技術的發展過程,使人讀後看清人類探索各種自然現象和發明各種技術的巨觀軌跡,同時了解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並適當關注科技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思考科學技術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多維度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