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內容
白皮書從經濟實力、內生動力、消費活力和區域能級四個維度入手,分析了18個核心指標和30餘個支撐參考指標,對除直轄市市轄區和港澳台地區外的其他898個市轄區的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形成了百強榜單。
2021年百強區榜單
2021年百強區僅用不足全國0.6%的國土面積和9.4%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7.6%的生產總值。此外,百強區經濟增速明顯快於全國水平,百強區人均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且平均生產總值超1600億元。
和去年相比,榜單前20名中,深圳南山區、廣州天河區、深圳福田區、佛山順德區和深圳寶安區的名次未變,15個城區發生變化。其中,進步最大的為成都市武侯區,提升幅度高達51位,下降幅度最大的為杭州市餘杭區和無錫市新吳區,分別下降7位和5位。合肥市蜀山區則是首次進入榜單並進入20強。
白皮書表示,從近五年的數據來看,百強城區的演變呈現三大特點,分別是經濟強區優勢明顯,經濟強省遙遙領先,副中心城市所屬城區作用顯現。
近五年來,江蘇和廣東兩省城區在百強區的占比均在20%以上,浙江和山東省均保持在10個左右。此外,近五年來位於區域中心城市的百強區數量在逐年下降,而位於區域副中心城市的百強區數量在穩步上升,這說明副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在發揮區域功能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引領作用。
白皮書還提到,中國的城區經濟總量在1200億-1500億元以及2500億-4000億元兩個層級時會面臨一系列發展瓶頸,能否處理好這些瓶頸對晉級至關重要。
對於前一個層級,白皮書認為,在長期躍升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占這些城區的經濟比重越來越大,整體經濟受到龍頭企業和單一主導產業的影響比較大,產業體系穩定性較弱,經濟容易受到波動。這些區域服務所在城市的功能基本已經實現,對於這些城區來說,未來要及時最佳化和配置服務到更大的區域。
對於後一個層級,白皮書表示,經濟總量到達這一層級意味著其已經接近地級市的發展水平,在這樣的體量規模下,城區自身的資源稟賦開始對其發展起到約束,土地空間承載力和人口承載的能力也在逐步減弱,這會使城區的競爭力陷入瓶頸。這些城區未來要摒棄以總量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大限度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