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茶公共品牌聲譽現狀研究報告

2021年12月22日,在“中國茶·2021產業高峰論壇”會上,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人民線上副總經理兼總編輯單學剛代表研究團隊發布《2021中國茶公共品牌聲譽現狀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1中國茶公共品牌聲譽現狀研究報告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2日
報告內容,修訂信息,內容解讀,

報告內容

《報告》指出,茶葉公共品牌主要依託區域內的產業集群與獨特資源進行建設,讓消費者體驗到鮮明的地域特色,產生積極的品質聯想。人民眾雲平台監測顯示,2021年含有關鍵字“茶文化”的信息傳播量已超200萬篇,涉及“茶產業”的信息量也過百萬。其中,福建、雲南、廣東、浙江等省份對茶文化的關注量位居前列。
《報告》還發現,輿論對我國六大茶系的了解程度不盡相同,其中西湖龍井、祁門紅茶、安溪鐵觀音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共品牌成為關注焦點。同時,從熱點政策與輿情事件的關注情況來看,媒體與網民對食品安全、包裝物流、科學飲茶等方面予以了更多的注意力。
《報告》注意到,新茶飲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也受到輿論高度關注,相關話題在移動端社交媒體的傳播中屢次出現波峰。總體來看,“中國茶”在網際網路輿論中呈現出跨圈層與跨代際傳播的趨勢,有關茶飲的關注點更加多元,表明中國茶公共品牌建設卓有成效。
《報告》認為,中國茶公共品牌建設當前正面臨三大機遇:茶文化品牌建設風正勁足,激發產業創新活力。《中國茶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構建現代茶文化產業體系”。中國茶蘊含的大量文化資源、各地層出不窮的文化推廣活動,也為茶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提供重要保障;茶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公共品牌助力茶經濟向縱深發展。我國茶公共品牌越來越呈現出了在更大區域範圍、更高品牌戰略上的整合現象,並開始與新茶飲等多個新賽道融合;通過茶科技賦能,“網際網路+茶葉”已成為一種全新的產業形態。隨著大數據、5G、區塊鏈等技術的加入,茶產業進入了數位化新時代。
與此同時,《報告》也從假冒侵權行為持續、品控及食品安全以及當前制約茶品牌“健康度”的因素等三大維度,深入剖析了中國茶公共品牌聲譽風險管理面臨的三重挑戰。這不僅需要茶公共品牌不斷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水平、推動茶產品供給側改革,更需要通過聲譽風險管理讓中國茶更好地融入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中。
茶產業作為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產業,已日益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建設路徑。《報告》結合優秀案例分析發現,近年來,茶公共品牌通過在營商環境、電商物流、茶旅融合、人才培養、國潮新茶飲和聲譽風險管理六大方面的努力,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並持續帶動鄉村振興。
在營商環境方面,《報告》注意到,自2013年起多部委就不斷出台相關政策,通過完善頂層設計為茶產業指明了方向,地方政策則更強調現代農業產業、資金與技術扶持政策與行業自律的三方面互補發展。而電商物流的蓬勃發展也為部分茶產地應對產、銷、推廣的難題提供了新的破局之道,電商與茶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了各地茶農脫貧致富,激活了供應鏈生命力,也成為了融入“一帶一路”的新路徑。
在茶旅融合方面,《報告》指出,不少地方政府與企業主打生態環境、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三張牌”,通過維護優質的茶園生態與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將獨特的自然生態、民族風情等特色與茶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並積極申報中華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茶產業積極打造公共品牌新名片。
在人才培養上,《報告》發現,一些地區已經對於茶產業鏈各環節的人才缺口敲響了警鐘,陸續出台針對性政策緩解“燃眉之急”。同時,網際網路行銷能力的建設也需提高重視。下一步,培養更多“懂茶”又“懂網”的專業人才,推進數位化行銷平台與數位化供應鏈的搭建,茶公共品牌建設才能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還應看到,一些國潮新茶飲品牌通過打通產銷渠道,探索長效助農模式,正在有效促進茶公共品牌的良性發展。
《報告》最後倡議,未來茶公共品牌還可以藉助第三方力量引入專業社會評價,依託輿情大數據,從風險預判、風險防控、聲譽修復三個環節入手,制定與自身發展特性相適配的品牌聲譽風險管理機制,有效實現茶公共品牌聲譽風險的“關口前移、全程管理”。同時,通過聲譽風險管理方面的“久久為功”,將持續賦能茶企、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媒體與消費者共同講好中國茶的好故事,傳播鄉村振興的正能量,從而讓中國茶成為“品牌強國”建設與大國軟實力提升的新名片。

修訂信息

2021年12月22日,《2021中國茶公共品牌聲譽現狀研究報告》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人民線上副總經理兼總編輯單學剛代表研究團隊發布。

內容解讀

從茶公共品牌輿論畫像、聲譽風險管理以及中國茶助力鄉村振興三個方面,對中國茶公共品牌的聲譽現狀進行了詳細梳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